正如所有的基層法院,小星進入實習的這座法院也非常忙碌,而在當時執行庭尤為缺乏人手。法院每半年需要整理一次卷宗,6月中旬又恰逢暑假來臨,所以這家法院的執行庭給了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10個實習生的名額,讓同學們自主報名。為了增強實踐,也為了開拓眼界,小星主動報名,並成為了這十名實習生中的一員。
一進入法院,同學們就要接受分配,即專門對接的負責人將實習生們帶到法官們的面前。由於執行庭的法官數量較多,所以實習生們基本上都被分到了不同的法官手下。但法官們事務繁忙,所以親自指導實習生的機會並不多,與實習生們打交道最多的其實還是書記員。
實習的第一天,毫不意外地,小星收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整理卷宗。她需要依據目錄,將封面、判決書、證據、封底等文件按順序整理裝訂。雖說整理卷宗是法學生們在實習過程中最常見的,但同樣也是最基礎的操作。
「最基礎」雖然意味著容易操作,但往往也同樣是最重要的內容。一份完整的卷宗,能夠體現辦案人員在整個過程中所做的工作,能清晰地反應出其對案件的判斷和分析。因此,整理卷宗的過程,也是小星學習的過程。
除了整理卷宗,實習生們也需要協助法官或者書記員製作執行過程中的各類文書,其中包括執行通知書、查封、解封、凍結存款、扣劃存款、拍賣財產等民事裁定書。
在紙質材料都被歸類存放後,為保證信息的透明度、司法的「陽光化」,也為了順應「網上辦公」的時代潮流,法院需要將案例上傳至特定網站,確保公民可以進行相關查詢。對於案件進行勾選、上傳的工作,也是由實習生們來完成的。
在執行庭實習的過程中,小星經手最多的是與失信被執行人(即「老賴」)有關的案件。除了在整理卷宗時的「邂逅」,她也填寫過對於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令的通知書。與她此前的想像有所出入的是,「老賴」們被列入名單的事由以交通肇事居多,純粹欠款不還的民事糾紛也佔比不少,但「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影視劇裡所呈現的、那麼跌宕起伏的故事」,「現實就是很瑣碎,也很平凡」。
對比民事庭和刑事庭,執行庭的工作相對而言較為枯燥。執行庭的法官每天負責處理的工作也是以家長裡短居多,不會涉及過於驚心動魄、盪氣迴腸的故事。當收到相關指令時,法官們會帶領書記員一起抓捕「老賴」。
由於「老賴」們為躲避責罰,時常會轉移陣地,因此被分配到該任務的成員們不得不在凌晨三四點鐘集合,集體進行突擊抓捕行動。雖然此類任務往往要求行動迅速,但參與的成員無一不身著法院制服、配有法院徽章,從容有序地為共和國法治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失信被執行人被強制性帶回法院後,他們會被司法拘留。在拘留所裡,「老賴」們面對嚴重到影響家人的後果,往往聲淚俱下、痛哭流涕,展現出自己悔恨的一面。對於這些消耗了相當一部分司法資源的失信被執行人及其前來勸誡的親友,小星和同期的實習生們都在私下裡感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在執行庭實習期間,小星所負責的工作依然是基礎性的內容為主,例如製作法律文書、整理卷宗等,但這段經歷不僅豐富了她的暑假生活,也讓她從中受益頗多。
抓捕老賴、查封財產、房屋拍賣……這些看似與法學專業知識關聯不大的事務,卻零零碎碎地佔據了執行庭的相當一部分工作內容。小星坦言,「其實我們做的很多事情與法學專業知識沒什麼關係,其他專業的同學也完全可以做到」。但法院作為國家的司法機關,具有其莊嚴性與權威性,同學們在這裡進行實習,耳濡目染之中也能向身邊優秀的法官和書記員學習到許多課堂以外的實踐經驗。
細心、專注、及時歸檔,這是小星在執行庭實習時最大的收穫。在那個揮灑汗水的夏天,儘管有時她在周末都需要加班到下午六點,但這些付出都是有意義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次的歷練與實踐為她在基層法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將成為她未來求職道路上的一塊墊腳石。
無論在實習階段還是正式工作階段,法院裡的民庭和刑庭都是同學們更偏向去學習、去歷練、去大展身手的地方,但法院並不只有這兩個部分。而法官們每天面對的也不只是紛繁複雜的法律事務,需要他們處理的也有許多「接地氣」的內容。
對於低年級的法學生來說,在民法、刑法的相關課程尚未修讀完畢之時,法院裡的執行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這裡沒有民庭和刑庭那樣宣讀判決的耀眼,但這裡是能讓你切實感受到「人民送我學法律,我學法律為人民」的幕後執行之處。
執行庭的生活,也有別樣的豐富和充實!
更多系列文章請點擊:
實習四個月後,我徹底放棄成為非訴律師
雙雙保研的「西政女生」,學霸閨蜜是這樣煉成的!
從法大到牛津,他說:「一定要儘早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