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總結寫給誰?
我是一個零基礎商科轉CS的同學,在低三維、沒有一門先修課、九月臨時準備出國、全職上班、全DIY申請的情況下,完成了2020 Fall的申請。
這篇申請總結只適用於零基礎非科班想要轉CS/MIS/DS的同學。這條路非同尋常,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能給後來的同學多一點信息和信心,如果你真的做好了轉專業和踏踏實實用心學習的心理準備,什麼時候都不晚~
背景:
本科:港本,金融
CS先修課:無(成績單上沒有一門CS課程,無輔修、暑期學校、在線課程certificate)
數學先修課:一門最基礎的統計學
三維背景:GPA 3.4/4, Top 20%;GRE 170+153+3.5,TOFEL 103 (best score)
CS軟實力?不存在的。
實習背景:戰略諮詢+四大+資產管理
科研經歷:東海岸藤校,社會科學暑期研究+田野調查(全額獎學金);北大暑校,有一段經濟學的課題研究(全額獎學金)
工作背景:科技公司,Growth Strategy/Marketing(申請時剛剛入職)
中介情況:全DIY
非典型Timeline:
2019.5 本科畢業
2019.5-2019.8 社會科學暑研
2019.9 Week 1決定出國,Week 2決定零基礎轉CS,Week 3開始背GT單詞
2019.10 GT一戰
2019.11 戰亂中回到香港,入職新工作
2019.12.28 GRE二戰出分
2020.1 T三戰還是很不理想,開始準備推薦信,文書
2020.2-2020.5 踩著DDL網申,準備面試,收offer
申請結果:
Ad: Northwestern Master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MSIT) (Accepted);
UW-Seattle MSIS($8,000 scholarship), UIUC MSIM, NYU MSIS
Reject: Duke CS, Duke MIDS, Cornell Tech Connective Media, JHU CS, William & Mary CS, Uchicago CS, WUSTL CSE, Rice CSE
沒有中介束縛放飛自我的騷操作選校,我完全沒有局限於保底、主申、衝刺的分級,而是用大量的彩票和十拿九穩的保底鎖定機會,再選擇最滿足自己需求和未來發展的項目。我覺得選校,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需求,找到匹配自己需求的項目。
選校時的一些想法:
三個梯級,保底、主審、衝刺,我推薦是主申和衝刺檔多申幾個,尤其是明年學校有擴招的趨勢,指不定就摸中彩票了呢?
我選校沒有嚴格按照這個梯級,除了幾個保底和主申,其他全是彩票。因為我男票在UIUC,一起在UIUC刷題做項目挺好的;UIUC MSIM這個項目bar雖然比較低,但還是一個近距離接觸CS名校的好機會,所以比UIUC MSIM低檔次、差不多檔次的都不考慮了,全部上彩票(正統CS)。
取決於你的職業規劃和興趣所在。我是很堅定地想要趁研究生時期補一補technical背景的SDE找工黨。我也沒給自己留BA的後路,現在留的淚水都是以前偷的懶,所以直奔SDE而去。
在美國找SDE相關工作,一是項目名稱能過簡歷關,專業title上CS>CE/ECE/IS/IT,二是能上儘量多的CS課程補基礎、做項目。
由於我本身CS背景不足,我選擇了一些對轉專業相對友好的CS項目和選課自由的MIS/DS項目。
轉專業同學必須要在學校名次和項目之間做個trade-off,比如CS神校UIUC,正統的MSCS和MCS項目我都沒有機會,但是ischool MSIM錄取非常友善。如果是對綜排/專排有一定要求的同學,其實可以選擇申請擦邊球MIS專業,避開熱門的CS專業。
如果不是特別堅定轉碼農,其實我挺推薦MIS/BA的,進可轉碼,退可做data/BA,給非碼農背景的同學多一些緩衝和思考人生的機會。特別是NYU MSIS,這個項目可以一學期轉MSCS,Courant+Stern的名氣也是網際網路+諮詢雙殺。
我在申請的時候一直問自己,我作為一個非CS學生,我的強項是什麼?我過往有什麼特殊的經歷,使我和別的申請者區分開來?我加入一個工程學院,能帶給這個工程項目什麼新鮮的血液和見解?什麼樣的學校和項目,會欣賞我身上的特質呢?
根據我的商科+科技行業工作經驗,我在PS中強調了我的商業意識+定性分析+信息技術,我想成為連接不同背景(工程師、設計師、產品經理等)的橋梁,跨越商業化與技術實踐之間的瓶頸。在大學這個community中,我可以連接商學院、工程學院的學生和教授和本地優秀企業...這不僅是我對這個項目、對學校,也是將來對公司的價值所在。
最後錄取的NWU有超棒的Kellog商學院,NYU有Stern商學院,這也算是對我定位的一個肯定吧!
名校:UCB MIMS,Upenn DS/MCIT,Cornell MPS IS,CMU MSSP/MISM
找工神校:NEU Align/IS
轉碼小白如何判斷自己在食物鏈哪一端?
1. 你有CS先修課嗎?
沒有的話,告別大多數CS項目,只能選擇為轉專業設置的CS項目,比如NEU Align, Upenn MCIT, Brandies 12-courses CS,或者衝擊轉專業友善的CS項目。
2. 你有數學、工程學先修課嗎?
考慮曲線救國的ECE(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CSE(computational science & engineering), DS(data science)項目。
3. 三維高嗎?
對轉專業的同學來說,學校會以之前專業的GPA來衡量你的學習能力,來確保你有能力完成碩士學位的學習。並且藤校傾向於錄取高三維的同學。
4. 決定出國的時間線如何?
決定轉專業時我已經畢業,沒有時間通過參加暑期學校、交換、輔修、上在線課程等補足先修課。連GT刷分的時間都沒有。如果你還有時間,請儘快提升軟背景,或者學習如何包裝軟背景!!!
背景重要性排名:CS先修課(with high GPA) > CS科研/工作經驗 = GPA > T> 文書 >>G。
順序根據學校偏好可替換,比如USC、Rice喜歡高GPA,UIUC MCS、Uchicago CS對陸本只喜歡985名校,UTD、UVA看中工作經驗,Upenn MCIT看中文書,有的學校喜歡用T篩人。
總體程度上,我感覺公立學校錄取比私立學校對轉CS要保守,更注重與CS的先修課和GPA,而私立學校往往更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私人特質,關注你的職業目標和項目是不是真的切合,所以在文書和軟背景的包裝上大有可為。
如果提升自己的計算機背景?
大一大二:爭取轉美本CS/學校內直接轉CS/輔修CS
大三大四:儘可能多上CS課程,學校選修/第二學位/交換項目(UCB)/暑期學校/在線課程等(重要性依次遞減),找SDE的實習並要到相關的推薦信,準備申請時可以寫在簡歷上的project(比如Hackathon,個人網站等)
畢業後:儘量爭取有相關工作經驗,跳槽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實在不行可以先加入科技公司做產品經理/運營等,我認為工作性質>公司
一個沒上過一門CS先修課的人,憑什麼和科班同學競爭呢?
總結下來,我覺得申請講究Marketing+Strategy。
Marketing就是自我營銷,突出特點,成功地挖掘自己的軟背景、硬實力。那麼多高三維985 CS科班,你要怎麼成功突圍,強調自己是最靚的仔?
非CS科班,更要學會結合自己原來的背景「講故事」 (story-telling),強調自己的motivation+做出的努力+深耕CS發展的決心:
Strategy就是選校,在充分了解項目的基礎上,你要找到最適合你的需求、最欣賞你特質的項目,推薦同學們把自己的長處寫出來:
喜歡高三維:USC 37,Upenn MCIT,Duke MIDS/CS
喜歡工作經驗:UCB MIMS, CMU MSIT-Mob,NWU MSIT
對理工科背景轉專業友善:Duke ECE, UIUC ECE, CMU ECE…
(衡量的角度太多了,項目測評再詳細寫一篇吧,爭取不咕咕!)
與其說是一篇申請總結,其實是我把申請策略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轉專業但無從下手的同學一些幫助。並不是鼓勵大家無腦轉碼農,而是在衡量了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發展道路後,勇敢地做出選擇。進入一個dream company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也在一直尋找奮鬥的動力和獲得快樂、滿足感的源泉。
最後特别致謝我的男朋友,一位(未來的)優秀的計算機科學家,謝謝他一直鼓勵我。他和我見過所有學CS的人都不一樣,在所有人說著內卷、焦慮的時候,他不慌不忙發著paper,搞著自己喜歡(但離落地很遠也可能恰不到飯飯)的研究。外界很吵鬧,他安靜又有力量。
我的CS旅途剛剛開始,也沒刷兩題,也因為進度落後很沮喪。開個公眾號是為了記錄自己和男朋友的CS旅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哈,以後給大家分享在FLAG做marketing和research scientist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也希望大家監督我,立下了轉碼的旗幟不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