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1點,牽動著全社會「神經」的2005年江蘇高考曲終人散,全省47萬多考生和他們的父母總算可以暫時鬆口氣。綜觀四天來的九門學科的九場考試,素質教育的概念正點點滴滴地滲透在今年的高考試卷中,這對正在忙於複習迎接明年高考的學子們將會有何啟示?本報記者分頭採訪了一些教育專家和考生,一起回眸今年高考的江蘇卷。
關注窗外事
「今年的英語作文是《創建和諧社會》,歷史卷中考到『和諧社會』,而昨天剛剛結束的政治試卷中竟也考到了『和諧社會』,三個科目的試卷竟有不謀而合之處!」昨天考試一結束,不少學生都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嘆。南師附中的小王同學顯得格外開心與得意,他告訴記者,他一直屬於那種「不安分」的學生,平時就喜歡看看報紙、電視上的新聞,關注社會的熱點。別人學英語是忙於背單詞、練聽力、做習題,可他卻一天不拉地堅持每天看ChinaDaily和央視英語新聞,沒想到,這竟在高考中幫了自己一個大忙。許多考生拿到英語作文時,感覺太「政治化」、不大好組織詞彙下筆,可他卻「才思泉湧」,刷刷幾筆就寫好了。至於歷史和政治試卷中的和諧社會,更是不在話下了。「這些內容平常聽的、看的太多了,都耳濡目染了,這是今年的熱點嘛。」小王連稱這次的試卷顯然非常有利於像他這樣的考生。小王同學的感觸顯然與專家的觀點非常接近。一位資深教育專家分析說,今年的試卷顯然注重開放性,「窗外事」的比例大為增加。比如英語卷中的閱讀題,五篇文章的文化氛圍都很濃,像「撒哈拉沙漠節」,《傲慢與偏見》作者簡·奧斯汀等知識點。這顯然就非常強調考生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更多關注「窗外事」,更多接觸原汁原味的素材、關注社會發展、並嘗試用語言描述周圍的變化與改革。同樣,在歷史試卷中的國共兩黨關係、地理試卷中的紅色旅遊、政治試卷中的北極黃河站等,都對校園生活以外的「窗外事」更多地開始關注。
多學科貫通
明明是一場數學考試,但卻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明明是一場化學考試,但卻要求考生有良好的圖像思維。專家們在回眸今年高考試卷時,忍不住紛紛提及多學科融會的特點。比如說,今年高考數學卷第20題是一道概率應用題。題目大意是兩人對決射擊比賽,給出一些條件讓考生求出兩人命中的概率。題目本身不是很長,但每一個小問的要求卻很多,往往一小問題的前提條件就超過3個。考生必須仔細分析,細細品味才能分析清楚,正確作答。這就在考查考生純數學的概率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應用問題的模式構建能力外,還考查了考生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及分類討論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考生明明知道考試內容全都學過、複習過,但拿到題目依然感覺棘手的原因了。此外,今年的化學試卷中,有一道實驗題非常新穎,要求考生將設計合成圖像。這也是圖像題首次在高考實驗題中出現。而計算題中一道考查關於混合物的題目,閱讀量很大,多數同學沒能做出來的原因竟是壓根沒看明白什麼意思。還有那種提示很隱晦的題目,要求相連的兩道大題目必須聯繫起來思考,求解第二題時要用第一題的信息,這種思路,大部分的考生都想不到。
須獨立思考
今年高考數理化卷一「露面」,許多老教師感嘆,今後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得不改了。新穎、靈活、拐彎抹角的題目越來越多,讓考生「防不勝防」。有關專家指出,考生想在高考中拿高分,不能再一味依靠「題海戰術」,而必須獨立思考。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舉例說:「今年高考物理卷最後一道壓軸題是以一道全國物理競賽題為原模型。該題有四小問,一步步設置臺階,最後一題完全超出考綱範圍。最後一小題考查圓周運動,難就難在是考圓心不固定的圓周運動,而在考綱中即使是圓心固定的圓周運動也不是考查重點。老師在複習中根本不會講到試卷中的程度。考生想做出這道題,必須會獨立思考。在平時學習中做有心人,跳出課本,多看課外東西。並要訓練自己分解模型、建立模型的能力。今年的物理卷透露出最大的信息是,今後試卷中原創題越來越多,老師課堂教學畢竟有限,現成複習資料不全面。考生『逼』自己獨立學習,老師要多提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如今年高考化學卷中框圖題,框圖題是歷年考查重點,老師會翻來覆去講好幾遍。考生一拿到卷子,碰到框圖題卻還是覺得陌生。仔細一分析,原來題目拐來拐去藏著好幾個彎。考生必須思考挖出「突破口」,才能解決。同樣,在高考數學卷中很多考生「看不懂」的題目,經老師一提點,解法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