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凌煙閣吧,凌煙閣原本是長安城裡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閣 ,但是到了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它就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裡面裝裱了大唐24位開國功臣,成為了唐太宗創建的一種表彰制度。
凌煙閣「表彰」建閣到完善的時間貫穿了初唐至晚唐的二百多年歷史,可以說它是一本活生生的唐朝歷史書,先後有:唐太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宣宗,唐昭宗五位皇帝表彰功臣們。
凌煙閣裡面有開國大將(李靖,李勣,秦瓊等)文臣(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也有復興大唐的中興之臣(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也有亂唐的大太監(程元振,魚朝恩)。
那麼,話說回來,最初的太宗是把什麼樣的功臣放入凌煙閣的呢?
1.運籌帷幄,經綸霸圖
2.學綜經籍,德範豐茂
3.揭立義旗,委質翻邸
4.受震廟堂,開拓疆土
那麼太宗為什麼要建造凌煙閣?
一是為了表彰功臣,激勵後人。
二是緬懷激情的燃燒歲月,紀念和他一起打仗的將士們。(要知道,凌煙閣是貞觀十七年建的,在那之前好多開國元勳都已逝世,而太宗本人雖然才46歲,但是他就位多年,積勞成疾,身體已大不如前)
三是宣傳政權的合法性,樹立建功立業的風尚和精氣神,團結統治階級內部勢力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那麼當時唐人是如何看待太宗的呢?當時的唐人對唐太宗還是有很多負面看法的,不少人認為太宗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皇位,在前期還有好多人造反(比如燕王羅藝,廬江王李瑗等),這些從莫高窟文獻壁畫(唐太宗入冥記)也可以看得出來。
凌煙閣畫像裡的人物,他們都是大唐的開國功臣,是以秦王府為首席代表的。還有好多開國功臣沒有進入凌煙閣,太宗為什麼沒有把他們放進去呢?因為太宗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
⒈和唐高祖過往密切者不可以進入(比如宇文士及)
⒉高祖身邊的紅人(比如裴寂)
⒊高祖治罪的人(比如劉文靜)
都是不能進入的。
但是還有人要問了,太宗為什麼不讓唐高祖李淵身邊的大臣進入凌煙閣呢?
我們都知道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太宗在《舊唐書》裡把自己寫得很偉大,把高祖寫得很窩囊,甚至還說晉陽起兵時,是他和手下人一手謀劃的。如果把高祖身邊的人列入凌煙閣中,這不是要和史書上所記載的相違背嗎?
接下來是唐代宗,他在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定後將30位功臣畫像奉入凌煙閣。
那麼唐代宗圖畫凌煙閣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要知道唐代宗之前是唐肅宗和唐玄宗,安史之亂期間出現了許多像郭子儀,李光弼這些的平叛功臣。於是就把他們列入了凌煙閣以示表彰。
當然還有一些,唐代宗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手下(比如安祿山義子李寶臣等人)也劃入了凌煙閣中,甚至兩名太監(魚朝恩,程元振)的畫像也進入了凌煙閣!這個可不是什麼表彰,而是籠絡權貴。由此可見,凌煙閣到了唐代宗手裡竟成了一個搞權力平衡和籠絡人心的工具!
這也是唐朝王權衰敗、政治腐化的縮影。
到了唐德宗時期又有李晟、馬遂等名將同樣也是進入了凌煙閣。德宗的用意是懷念先人表彰奉天之難的功臣。
而到了唐宣宗時,宣宗就把他自己看過並總結了的唐史中沒有進入凌煙閣的大功臣全部畫入凌煙閣,以示表彰。
最後一個要重點說的是唐昭宗李曄。他是唐朝倒數第二任皇帝。那麼昭宗進行凌煙閣表彰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原來,在唐昭宗時大唐王朝已經搖搖欲墜,宦官內鬥和軍閥混戰此起彼伏。最後節度使朱溫平定了宦官劉季述、王仲先等的叛亂。
唐昭宗為了感謝救命之恩(昭宗先前曾遭受劉季述等宦官的囚禁,可見此時皇權已經形同虛設了),再者忌憚於軍閥強權,只能把朱溫也畫進了凌煙閣。(此時唐中央禁軍即大名鼎鼎的神策軍已經被朱溫廢除,唐昭宗被架空,已經成了完全的傀儡)
大唐凌煙閣從一開始單純為了表彰開國功臣,發展到後來皇帝為了給自己保駕護航而牟取利益的政治工具,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唐朝由盛轉衰的軌跡,也可以看出宦官幹政和軍閥亂政即中央集權不力的嚴重性。
時光荏苒,歲月無情,凌煙閣已經消失,但是它的存在作為那個時代的烙印遺留在了史書文獻當中,成為了研究唐史的珍貴文化精神遺產,它無言地述說著曾經的大唐盛世。
正如唐太宗說的那樣,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它我們緬懷盛唐,並且傳承時代淘煉而不屈的中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