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寶媽向我抱怨:孩子不聽話,脾氣犟,經常偷偷地拿手機看視頻……
其實這個孩子,在我們眼裡已經非常優秀了:班裡名列前茅、待人謙虛有禮,做事積極、是老師的好幫手等。
可是就是這樣,無論如何優秀,孩子總是還是正常人,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寶媽們的潛意識是---今天你完成作業好,明天再加一些你還能完成更好;今天你成績好,明天你要更好;今天你做得優秀,明天你要更優秀……你學習好,但別人家的孩子比你習慣好;你懂禮貌,但隔壁家的二妞比你吃飯好……孩子陷入了無盡的「更多一點」和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當中。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工作成績非常突出,老闆不自覺得又給你加活兒而沒給你更多的保障,而且周而復始一直這樣,你願意嗎?假如你有一項成績非常突出,在期待得到領導的肯定時,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老王,他在哪個當年都比你強……你的心裡是什麼滋味?
李玫瑾教授說:「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家長太焦慮了」。尤其是對待學習,家長是沒有耐性的,如果平時成績都很好,一次成績考不好,都認為孩子沒有盡力,從而產生各種焦慮情緒,給了孩子很大壓力。
其實,我們換種思維方法,孩子就會更優秀。每個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並不是所有得孩子都適合學習,走高考獨木橋。這個社會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能會開花。不見得上了大學的孩子會怎麼樣,也見很多沒有上大學的瑜伽教練、廚師等,他們的日子過得也很好,工作也不錯,為何死逼沒有學習天賦的孩子走學習的道路呢?
逼著逼著就出問題了。有那麼多跳樓的、自殺的孩子,哪個不是心靈經受了不能承受的負擔?
即使有學習天賦的孩子,也應該張弛有度,不要背負太大壓力。壓力太大,會有負面情緒,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
該如何解決這種焦慮問題?達到孩子和學習的「天人合一」?小編觀察了「市面上」存在四種教育方法,這四種方法對孩子的影響很不一樣,大家對比一下自己是哪種,希望成為哪種?
1.放養型。建議充分發揮孩子天性,父母只起引導作用,孩子喜歡就做,不喜歡就不做。放養型,也可謂是「放心型」,把自主權交給孩子,殊不知孩子自控力太弱,一不小心就從枯燥的
2.嚴厲型。死磕孩子,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對於孩子學習的每個小細節都不放過,
3.陪讀型。
4.培養自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