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陪你吃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為怕別人注意到你是一個人,就隨便買一個麵包填肚子。你要記得按時吃早餐,午餐,和晚餐。還要記得葷素搭配,少吃泡麵,多吃五穀雜糧,多喝水,多運動,要打起精神,要把時間分給那些愛你的人,而不是糾結誰不愛你。」前兩天小師姐在某乎上面看到一個話題「
大學生,每天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圖書館會不會很丟人」我開始想像著她的世界,一個人吃飯是什麼感覺呢?
大概就是,明明老師今天提前下課,飯堂排隊的人很少,今天的菜式是自己喜歡的,阿姨甚至還多給你舀了一勺,
端著熱氣騰騰的餐盤卻並不快樂。
一口吃下去,冰涼,而滋味寡淡。還聽說過一件有意思的事,如果是一個人去吃海底撈,服務生會在「孤獨」食客的對面放一隻小熊娃娃。有很多網友為了驗證正假而去,事實切實如此,但是有一個被贊的很高的評論吸引到了師姐,他說「
難道一個人去吃飯就一定是孤獨的嗎?難道我每天好並不容易熬到了下班時間開心的去吃頓上班想吃的飯卻來不及吃的飯也是孤獨的嗎?
我的內心沒這麼脆弱吧!」是的,一個人吃飯不丟人更不是什麼犯罪的事情,一個人的孤單勝過一群人的孤獨,而一個人的孤獨開始於他試圖隱藏和逃離這種表面的孤單。這讓師姐不禁想到了大學時的自己,也是如此害怕一個人。大一時候,面對著第一次離家,第一次住校,第一次一個人真真切切的去規劃每個月的生活費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朋友,特別是宿友就像是我在這個學校唯一的家人,而才開始入校年少輕狂的我與五湖四海來的宿友因為各種原因從開始的每天一起出一起進,到後來一個人吃飯走路,期間真的很自卑很恐懼。
走在路上好像有人在隨時盯著你,不敢抬頭,坐在座位上,也不太敢與同學交流,也從來不敢在學校食堂坐著吃飯,打了飯趕緊一股腦的快速衝回宿舍,一路上不敢抬頭深怕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
咦,這個人怎麼一個人走路?她好可憐」然後突然揚長大笑。
可是,當時的我怎麼會明白生活其實不是過給別人看的。生活,是自己開心了世界就是晴朗的。看到帖數的時候,其實並不太驚訝,畢竟人人都在表面上都不願意承認,但卻還是默默地把自己納入了如此一個身份。裡面特別熱門的一條帖子的題目叫做:
「一個人,也會好好的」有兩千多個人跟帖。其中有一樓的問題是:「一
個人吃飯是什麼感覺,會感覺很孤單嗎?」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以前沒覺得自己孤單的時候,從來都不覺得自己一個人有什麼不好的。現在覺得自己孤單了,什麼時候都是孤單的。」昨天和一個很久沒有見的朋友一起坐著聊天,她說,
現在最缺的就是安靜。身邊會有很多朋友,各種各樣的朋友,聊起天來根本停不下嘴,可是說來說去都是一些生活瑣碎還有身邊人的八卦,走心的東西很少,
她開始漸漸地覺得一個人的平靜時間反而是最難得到的。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羊群效應」。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指的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中,大多數人都是一樣的行為和思想,便盲目去跟從這種行為和思想的現象。可怕的是,陷入其中的人,只會跟從大眾所認為正確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而不會主動去思考這件事情是否合理、是否適合自己。就像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看到某一家奶茶店排長龍,就也一定要跟著去買一杯嘗嘗看好不好喝,可是卻忘記了自己本身不怎麼喜歡喝奶茶。有些合群,早已在悄無聲息中,讓你逐漸失去自我意識。有時候不合群的人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才是真的內心孤獨。師姐的一個朋友,一直都是別人眼中,那個
「不合群」「孤單」的人。他的作息時間是這樣的,早上六點起床到操場跑步,跑完就一路上買著早點去教室看書。自習課上自主學習課內課外的知識,中午正常午休,下午跑社團部門或者看書,很少跟其他同學一樣賴在床上打遊戲刷劇,所以經常能夠在校園裡看到他獨處的身影。有一次他出門後發現有本書忘在宿舍裡,回去拿的時候正好聽到幾個舍友說他「性格孤僻」「不合群」「裝模作樣」之類的閒話。其實她從來不抗拒跟同學們一起吃飯、打籃球、或者結伴去校外唱歌等活動。只不過大多數的時間他都拿來自處,
他也喜歡獨處,更願意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Quint Buchholz [德]孤單並不可怕,孤獨才可怕。要知道一個人的孤單,真的比一群人的孤獨幸福多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低質量的合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如果為了所謂的合群,去盲從他人的腳步,打亂自己的目標規劃和生活節奏,才是愚蠢可笑的事情。
最後師姐想說,你的生活不是過給別人看的,別人的評價也不能成為你活得好不好的唯一標準。
遵循內心的抉擇,認真選擇你當下真正想要的是合群還是獨處,不用刻意去迎合他人。做真實的自己,就已經很好了。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怎麼看你,而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