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你上大學的時候,覺得最丟人的事情是什麼?」
我覺得比較好奇是,有個網友回覆說:「每次一個人到食堂吃飯總覺得特別丟人,所以乾脆打包回宿舍吃了。」
翻了翻這條留言底下的評論,居然大部分的網友都說自己也有同樣的感受。
「難道,大學裡一個人吃飯很丟人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在網上搜了一遍,跳出來的答案倒有很多是持著相反意見。
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她一開始進入大學時,就通過一個月的軍訓,跟舍友們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係。
本來她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人,但為了「合群」,軍訓期間跟著大家一塊找座位、一起吃飯、一起訓練、一起抱怨日常的訓練……
所有的嬉笑怒罵,看起來都那麼的融洽。
但是這樣的平衡卻隨著軍訓的結束,輕易就被打破了。
她習慣了早起,但是舍友們都喜歡掐著點起床,而且連早飯都不吃就為了不遲到。
中午打算一起去食堂吃飯,大家卻又對食堂師傅的手藝開始各種挑剔,討論到最後就乾脆點起了外賣,她跟著點了幾天,大半個月的生活費就沒了。
周末空閒的時間,她打算到圖書館安安靜靜看會書,她們卻計劃著去逛街看電影…..
漸漸地,她開始一個人上課、吃飯,一個人去圖書館看書自習。
她說:「我以前覺得一個人吃飯很丟臉,因為怕被人說不合群,所以我逼著自己去融入她們。但現在我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
有時候一味地追求合群,反而會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自我。讓自己去迎合他人,才是真正的可悲。
02
有個學弟說過他大學四年最後悔的一件事,不是沒有好好學習,而是不敢做自己。
宿舍的小夥伴們愛打遊戲,每次團戰的時候都要叫上他,美其名「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一開始他並不是個特別愛玩遊戲的人,可是周圍的人都在玩,顯得他有點特立獨行。再加上宿舍裡玩遊戲的那種氛圍,大家一起為了「榮譽」戰爭、一起打拼的衝勁,慢慢地瓦解掉他的所有意志。
於是,在大家幾次的拉攏下,他也開始加入了其中,並逐漸享受這種虛擬世界裡的快意恩仇。
四年光陰眨眼即過,他收穫了寶貴的兄弟情誼,但是失去的卻是迎接未來的資本。
低空飛過的成績和一無所長的自己,就像以前網絡上常有的一句話所說的:剛畢業就失業了。
他也曾想過,自己的做法有錯嗎?大家不都是這樣的嗎?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指的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中,大多數人都是一樣的行為和思想,便盲目去跟從這種行為和思想的現象。
可怕的是,陷入其中的人,只會跟從大眾所認為正確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而不會主動去思考這件事情是否合理、是否適合自己。
就像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看到某一家奶茶店排長龍,就也一定要跟著去買一杯嘗嘗看好不好喝,忘了自己本身也不怎麼喜歡喝奶茶。
有些合群,早已在悄無聲息中,讓你逐漸失去自我意識。
03
有時候不合群的人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阿超一直都是別人眼中,那個「不合群」的人。
他的作息是這樣的,早上六點起床到操場一邊跑圈一邊練習英語聽力,八點準時離開宿舍。
要麼去上課,沒課就到圖書館自習,很少跟其他同學一樣賴在床上打遊戲,所以大家經常能夠在校園裡看到他獨處的身影。
有一次他出門後發現有本書忘在宿舍裡,回去拿的時候正好聽到幾個舍友說他「性格孤僻」「不合群」之類的閒話。
其實阿超從來不抗拒跟同學們一起吃飯、打籃球、或者結伴去校門口的小吃攤上擼串。
只不過大多數的時間他喜歡獨處,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孤單並不可怕,孤獨才可怕。一個人的孤單,比一群人的孤獨幸福多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低質量的合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如果為了所謂的合群,去盲從他人的腳步,打亂自己的目標規劃和生活節奏,才是愚蠢可笑的事情。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的事99%對於別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換句話來說,你的生活不是過給別人看的,別人的評價也不能成為你活得好不好的唯一標準。
遵循內心的抉擇,認真選擇你當下真正想要的是合群還是獨處,不用刻意去迎合他人。
做真實的自己,就已經很好了。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怎麼看你,而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