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立個規矩,吃飯期間誰也不準動手機! 」大年初二,家住海城市耿莊鎮的李歡一大家子來到奶奶家吃飯時,孫女李歡剛一落座就發出這樣的提議。
飯前先用手機拍照上傳朋友圈,吃飯過程中不斷低頭聊天——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許多年輕人一有時間,就低頭髮微博、聊微信,卻對身邊的親人視而不見。難怪有網友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們坐在一個桌上,你卻在玩手機。
而今年春節期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主動放下手機,重拾親情,珍惜與父母家人相處的時光。
面對親情自覺放下手機
春節回家,在大連一軟體公司上班的「網絡達人」李歡不僅自己放下手機,還和同樣在外地工作的表弟、表妹交流了體會,並得到他們的支持。因此,在家庭聚會中,李歡的一大家人中,五六位年輕人自覺地「交出」手機,並提出如果誰動手機,就「罰」誰演節目。
李歡說:「算了一下,由於在外地工作,一年到頭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只有七八天,那麼今後20年中,我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多也就幾個月,仔細一想心裡挺難過。」因此,回來前她就決定這次一定要好好陪陪父母。年三十到家後,除了給朋友和同事發拜年簡訊,她就再也不去碰手機,就連微信群裡發起的搶紅包遊戲,她也沒有參與。
「以前,總覺得一刻都離不開手機,但這幾天不用手機,也沒錯過什麼。」李歡說,放下手機,陪媽媽包餃子聊天,她回憶了許多童年的趣事;放下手機,從家裡的影集中,她看到了自己成長的歷程;放下手機,和父母一起看春晚,說說笑笑,她看到爸爸媽媽發自內心的笑容。
陪伴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吳女士是瀋陽一家科技公司的副總,由於工作忙,雖然在一個城市生活,但平時和父母聚在一起坐下來聊聊的機會並不是很多。吳女士說,「總是忙啊忙的,一回頭才發現,原來老爸老媽都已經這麼大年紀了。 」
今年過年,吳女士特意和丈夫安排好,從年三十到正月初二一連3天都在娘家,而且還決定撂下手機,安心地陪老人說說話,一起陪他們做想做的事。 「陪伴才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對於這句話,吳女士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其實這也不像想像的那麼難。平時哪怕有一點時間也要低著頭看微信、看新聞,並不是習慣難改,而是心理依賴、根本不想改。 」吳女士告訴記者,這也算是次成功的試驗,放下手機,整個人都很輕鬆。
「我和老媽一起擇菜,老爸和丈夫分工和面、拌餡,大家在一起包餃子。一邊幹活,一邊東扯一句、西扯一句,說些平時都想不起來說的閒事,那感覺就像回到了小時候,真好。 」吳女士說,媽媽喜歡彈琴唱歌,爸爸喜歡遊泳,他們的老夥伴們其實她一個都不認識,老爸老媽卻像講共同的朋友一樣講著他們的趣事,「我就跟著聽、跟著笑,適當的時候搭個話,這種陪伴和交流比送什麼禮物都珍貴。 」
歡聲笑語中度過才有年味
在丹東福瑞德大酒店工作的張爽去年10月生下寶寶當了媽媽。到今年春節,兒子快4個月大了,因為有了孩子,張爽才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多深多重。
回憶這3個多月來的點點滴滴,張爽深有感觸:「媽媽辛辛苦苦把我養大,現在還得繼續幫我照顧我的孩子。 」自己當了媽媽,才開始真正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因為怕年三十的鞭炮聲嚇到兒子,張爽整宿地把兒子抱在懷裡,直到手臂酸麻。看著熟睡的兒子,她甩著酸疼的胳膊說:「現在,不但我想著多陪媽媽嘮嘮嗑,而且看到老公回家時捧著手機玩,也會提醒他多陪公公婆婆說說話。其實父母不需要兒女太多的付出,只要簡單的陪伴他們就會覺得非常幸福。 」
放下手機,陪父母聊聊天,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過大年,才真正有年的味道。
「網絡達人」李歡陪母親聊天。
□本報記者/劉家偉 攝
放下手機跟父母一起包餃子嘮家常。
□本報記者/王榮琦 攝
放下手機,還親情一個關注放下手機,還親情一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