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孩子基本上就是處於青春期階段,大多數家庭都將經歷一場不大不大小的戰爭,此時,孩子與家長的相處方式急需轉變。如果孩子贏得了這場戰爭,那麼他將完成自我成長與獨立;如果最終是家長贏得了勝利,孩子那個強大的自我將會慢慢被吞噬。
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問題究竟是什麼?這一點是家長首先需要去解答的。關係不好,一般就是孩子不太愛和家長溝通,對於家長的指令也作回應,通俗來講就是對著幹。
那麼,在青春期媽媽與孩子之間關係不好的原因,有哪些呢?細究一下,大致有以下幾個大的方向:
1、學習習慣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早應該在小學,也就是12歲之前就需要解決的。如果孩子已經16歲,基本上已經是高一的學生了,家長對於孩子學習習慣的影響係數已經非常小了。
假設孩子還是沒有形成良好和作息習慣、學習習慣,這個時候我會建議家長少指點江山,可以買一些孩子比較崇拜的人物傳記,放在孩子的書桌上,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孩子。
如果此時,家長還想通過強制的方式去要求孩子,結果就是面臨親子關係的破裂。
2、早戀感情問題
關於這一點,大多數的家長呈現出來的是慌張、不知所措,這一點建議家長要提早做心理準備,情感問題,孩子遲早是要面對的,我們家長提前引導的效果更佳。
每年報導的新聞,很多孩子因為不會處理感情問題,選擇自殺等方式。所以,家長一定要提前做功課,多觀察孩子,多鼓勵孩子認識異性同學。當孩子主動跟你探討情感問題時,要積極響應,多傾聽,幫助孩子去更好的應對。
此時,千萬不要打壓,罵孩子,處理不好,孩子和家長的關係就會變得僵化。
3、沉迷遊戲問題
高中階段學習時間本來就非常緊張,如果孩子不僅學習跟不上,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打遊戲,我相信只要是家長都會火冒三丈。此時,我們該怎麼辦?既不影響和孩子的關係,又能讓孩子主動去學習呢?
首先,家長要持理解的態度、接納的態度,因為你不接納只要讓事情向你不希望的方式發展。還是一樣,先要去觀察,孩子為什麼沉迷於遊戲,是以前就如此,還是最近才是這樣?
有時候孩子學習上遇到了瓶頸也會投身到遊戲的懷抱,因為遊戲太強大了,它能給人及時反饋,它能讓一個人在遊戲的世界裡變得無所不能。如果在現實世界中遇到了學習上的困難或者家庭矛盾讓他煩躁不已都會讓他很容易就去選擇打遊戲。
在打遊戲的時候,他能體會到成就感,體會到專注的快樂。有的家長往往會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打一頓,一次不行,下次再打,直到後來關係惡化,孩子拒絕與家長交流,活成一具行屍走肉。
4、父母關係問題
中國的很多家庭,夫妻關係似乎都存在著很多的隱患,有一些人為了孩子勉強生活在一起,但是兩個人關係好不好,旁觀者非常容易看得出來,特別是孩子更是能感覺得到。
有些家長就直接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讓家庭環境變得更加的惡劣;父母之間的問題,有些母親還會把孩子當成傾訴的對象,不停地向孩子倒情緒垃圾。
以上種種,都會將孩子推得離父母越來越遠,親子關係不可能好,因為你們自己都是心靈孤寂之人,根本沒有空間去關注孩子,去愛孩子。一個不被父母看見的孩子,永遠是孤獨的!
這些問題其實是青春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歷一到兩個這樣的困境。《解碼青春期》裡講到了三種關鍵的思維模式:
第一種:青少年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沒有真正長大,但他們自己又覺得自己需要獨立的空間。一方面,他們會疏遠家長以尋找個人自由,同時,他們內心又住著一個膽怯的孩子。
不管從表面上看,孩子與你的關係有多不好,建議媽媽還是不要表現出失望,或者去責備孩子的忘恩負義,不懂得感恩等。
孩子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去試探你有多愛他,他會不斷去考驗你,你有多可靠。媽媽此時要多一些耐心,多去觀察孩子,少嘮叨,多去欣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而不是去嘲笑他,比如:「你看我說你一個人搞不定吧」,類似這種幸災樂禍的語言方式,千萬要不得。
一定不要因為孩子看似獨立了,就不去關注他們的內心,家長的忽視往往容易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第二種:遊戲規則已經變了,因此,你也得變。
這時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小大人了,會爭取更多的自主權,我們該怎麼辦?非原則性的事情,多給孩子一些作主的機會,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律。有些家裡的大事,也可以邀請孩子共同商量,共同承擔,把他當大人一樣去看待,孩子會有被尊重的感覺。
以前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是保姆、是規則制定者、是權威式的家長。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角色,需要充當一名生活教練,需要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失敗?如何去應對感情問題?如何學會獨立生活?
第三種:你需要幫助。
家長這個角色,我們也不是天生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剛生孩子時,我們學習如何做輔食,如何去換尿布,如何做啟蒙。
現在也是一樣,我們仍然需要學習如何與青春的孩子相處?有時我們需要一本書,有時我們需要向親朋好友傾訴,嚴重的時候,我們甚至會需要請心理醫生幫忙。這都沒關係,遇到困難的時候,多去向外尋求幫助,不要將自己的壞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這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結尾我們再回顧一下麥家與他兒子的故事,他在《朗讀者》節目中,提到了自己如何去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他說:「我有個非常簡單的辦法,是我慢慢總結出來的,就是當好旁觀者,看著他在幹什麼,你阻止不了他,那就做一個麥田守望者。」
「有教育專家跟我說了,至少有70%的叛逆孩子,只要青春期沒有被人帶壞,最後他還是會回頭。有時候就是要把問題交給時間,要有耐心。」
麥家有三年的時間,跟兒子的關係都處於緊張狀態,說不得,罵不得,打不得。後來,在兒子出國的行李裡,他放了一本筆記本和一封信。信中寫道:「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
這是一位父親給予一個青春期的兒子最大的愛,做一個旁觀者,呵護他於無形,陪伴他走過這段人生最重要的路程。父母與孩子關係好與不好,需要反思的永遠是家長,做一個觀察者、守候者,接納他們的情緒,相信孩子,他一定能看見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