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學致辭滿是金句幽默風趣 幾分鐘演講他準備一年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代表老司機歡迎各位新司機!」9月11日上午,當這樣一段幽默風趣的開場白出現在開學典禮時,眾多「90後」新生瞬間被迷住了。演講者是紹興文理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的院長沈紅衛,3年來,他的每一場開學、畢業致辭都受到師生關注。臺上幾分鐘的致辭,他卻要用一年去琢磨,足見其良苦用心。
他的致辭連續三年受追捧
9月11日上午9點多,應眾多師生要求,沈紅衛將今年精心準備的演講稿放在了自己的QQ空間。到昨天傍晚,這篇文章瀏覽量已經達到5000餘人次,互動186次。
「沈院長太低調了,如果將演講視頻上傳網絡,必成網紅。」這是一位學生在他空間裡的留言。
低調,是他一貫的作風。他的傳播平臺也僅限於QQ空間。即使這樣,依然有屬於他的「擋不住的風情」。先來看一組數據:
2014年9月的新生開學典禮致辭,發在QQ空間24小時的閱讀量是4432人次;
2015年開學典禮致辭,24小時閱讀量達到5896人次;
2015年畢業典禮致辭更火,閱讀量為8230人次。
網友盛讚他為「最懂學生的院長」。網友「飄搖行風/dy」稱,「沈院長的致辭是文理學院開學和畢業典禮上的招牌菜!」網友「簡單快樂」稱,「每年開學季和畢業季的期待~~沒有之一。」網友「一笑而過」稱,「沈院長在每一季開學典禮上的致辭,不僅對大一新生有極強的引領作用,對大二、大三,乃至大四的學長學姐們,對工作在一線的普通老師們,也都有很大的觸動。」
「每年的開學典禮與畢業典禮,都是沈院長『閃金句』的日子,一年一度值得期待。」該院黨委書記白忠喜對這位同事的才華也是讚許有加。
就連校外人士也在關注他的演講,「有一次我去銀行辦理銀行卡,銀行職員就向我打聽:你們學校是不是有個『萬人迷』沈院長?他有在我們這辦卡嗎?」採訪中,該學院一位老師提到這樣一個小插曲。
幾分鐘演講,要花一年準備
沈院長的致辭為什麼受歡迎?「他的演講平實、風趣,最重要的是誠懇,不居高臨下。」同事白忠喜這樣分析。
是的,致辭不長,不到千把字,但幾乎每一句話都用了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聽起來通俗、風趣,又不乏真知灼見。
比如,演講中沈院長向新生們拋出了3個問題:
「第一題:大學期間最不該做的是什麼?參考答案:呆在寢室。很多學長總結說,寢室是時間的黑洞,意志力的墳墓,屌絲的培養皿。可以去風則江邊啊,漫步或沉思,說不定能遇上女神。可以去圖書館啊,可以看很多你想看的書,可以碰到很牛叉的人,或許讓你產生了靠近優秀的衝動。可以去實驗室啊,說不定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有了自己最好的老師。」
「第二題:什麼是大學最有用的地方?參考答案:可以讀許多無用的書。因為所有的美好,都從有用開始。而所有的更好,都來源於無用。最短的路未必最快,有的時候忘掉目的更能達到目的。」
「第三題:如果大學不發你文憑,四年以後拿什麼證明我讀過大學?參考答案:沒有。」
記者了解到,在紹興文理學院,每年的開學、畢業典禮,各個學院的院長都會上臺發言,但發言時間很短。
用沈院長自己的話說,「每一個句子儘量不用常規句法,怎麼好玩怎麼來!」「如果只是介紹學院、專業,學生肯定不要聽,我只是用聽眾喜歡的方式講出來。」沈紅衛解釋說,這樣的語言風格不是沒有依據,「我最擅長的就是寫雜文」。
為了寫好一篇致辭,他要花一年的時間去準備,「與學生交流中,聽到的學生心聲以及好的例子,我都會考慮用上。」他舉例說,這次演講中用到的有關「學長」的例子,就是在跟學生的交流中積累的。「這樣的例子一年能收集到幾十個,挑出幾個典型的寫進講稿裡。」他笑著說。
學生眼中沈院長平易近人
沈院長的致辭寫得有多用心?看一個細節或許能說明問題。
每次寫致辭,沈院長都有一個習慣:去山裡走走。
去年,他特意拉上兩位同事去柯橋區稽東鎮遊了一趟香榧林。「明明是他拉上我們的,結果一路上都很少講話,後來才知道他是在構思演講稿。」該院黨委書記白忠喜說,在一塊溪石上,沈院長一坐就是一個多小時,時而低頭、時而遠眺,然後快速地在本子上寫上幾句。「我們都從山頂回來了,他還坐在那,看到我們,他本子一合,說:『走,上山。』」白忠喜知道,此時他的講稿已基本寫成。
在同事們看來,沈紅衛對教學工作極為嚴格,對學生的成長特別關心。「你看他的辦公室裡都是做實驗的器材,經常陪著學生在這裡做實驗。」該學院一位老師說。
在學生眼裡,沈院長特別平易近人。「經常碰到他去宿所找男生聊天,看到沉迷網絡的學生,他時不時地會和他們促膝長談。」該院一位大三學生說,沈院長看著文質彬彬,其實骨子裡有一股「侃勁」,「一開口就能把人逗樂了」。一位學生說,自動化這樣的專業,本來學起來是很枯燥的,但沈院長總有辦法讓課堂活躍起來。在今年6月的一次《虛擬儀器技術》項目驗收課上,沈院長客串了一回攝影師,記錄下了每一位學生的精彩瞬間。這堂課也被他形象地記錄下來,發在了QQ空間上,取名《學生學習就如在紹興文理學院河西餐廳吃飯》。
「如果不是長期關注學生、了解學生,是不會寫出打動學生心靈的致辭的。」該學院一位老師這樣評價。
(責編:王婕、翁迪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