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跟一個奶奶聊天的時候,她說起孩子一天放學被老師留堂,然後孩子出來的時候大發脾氣:「我不喜歡這個學校,我都說了很多遍了,為什麼不給我轉學?」。奶奶就開始大講道理,說老師留你堂就不想學習了,你要適應這裡啊等等這類的話。
奶奶問我,孩子有這種想法,該怎麼辦!畢竟不可能轉學。
我說一個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兩樣東西: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不喜歡這個學校很有可能這兩樣東西都缺失了。例如之前老師會說孩子蠢得像頭豬一樣。其實孩子就真的懷疑:「我真的像一隻豬一樣笨?「甚至潛意識裡就覺得我是一隻豬!
而歸屬感,就好像您去到一個陌生的社交場合,你也會緊張焦慮地不行。但是你一旦在裡面看見認識的朋友,你就會抓住那個人一直聊天。這種組成的聯盟關係,就可以對抗歸屬感的缺失。
正如大人朋友圈渴望回復、點讚,孩子一樣,都希望存在一個被認可和被關注的地方。
而孩子正是在學校裡得不到這些東西,而被老師留堂,就會本能的解讀為:「老師不喜歡我,所以留堂我。老師覺得我蠢得像一隻豬,所以留我堂。」
所以老師任何一次無意的「傷害「都會刺痛孩子的神經。
奶奶就說:「那也不能轉校啊。而且一有什麼脾氣都對著我罵。他們都喜歡欺負我!」
我說其實孩子被留下來留堂,其實他心裡也有很大的怨言。但是他不敢罵老師,所以只能把怒火發洩在你身上。其實他不是真的要怪你,只是積累的怒火需要找一個地方發洩而已。
其實你只要認真聽他講,不時把他那種情緒複述給他聽。讓他感覺,不管發生多麼糟糕的事情,你都會在他身邊(歸屬感)。
等他情緒平復下來之後,你甚至可以說,老師原本說你可能要留30分鐘才可以走,但是你很乖很認真,15分鐘就可以出來。老師特地叫我表揚你,還說只要繼續保持這種認真,相信下次考試會有進步。
這樣子還能打破孩子的慣性思維:「留堂,就是我笨,老師不喜歡我的表現「。
後面想起女孩子喜歡組隊上廁所、孤獨等級表,還有那句:「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讓我覺得,其實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是存在國人的集體無意識裡,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
而作為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
對於價值感,首先明白,一個孩子的價值不能只體現在成績上。我記得我一個學生對於拼獅子王積木的速度跟我持平,其他孩子及他們父母都誇孩子太厲害了!但是他媽媽隨口一句:「拼積木厲害有什麼用,成績好才行「。那時候我一聽,立馬補一句:」不是啊,我覺得拼積木這麼厲害也很好啊「
那時候我想,幸虧孩子是很聰明、成績很好。如果不是,那孩子一定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甚至覺得自己已經不可能再獲得好成績了。同時學習之外的任何誇獎,孩子都感覺不到快樂,感覺不到人生的意義。
而歸屬感的前提是無條件的愛。只有當我們在一個環境裡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我們才可以卸下我們的防備,做自己,然後依戀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才會成為我們的避風港。
關於無條件的愛,我想起我小時候我喜歡吃提子,並告訴了我爸爸。我爸爸覺得很貴,然後不肯買。後面我爸看我不開心,就很不情願地買了。當時我並不開心。現在想來,可能那時自己覺得,他對我的好,是有條件的——他怕我不開心。或者他錢包裡的錢比我還重要。
不過還好,每次我考試考砸,我爸對我的態度不會360°改變,也不會沒收當初答應對我的好,也不會去幹涉我的學習。每次六年級周末上完奧數班。我不說,他不會問,然後跟我吃完東西,就跟我去打桌球、打撞球。
而歸屬感的意義是什麼,人只有在感到安全的環境中,他才能放下焦慮,去做他想做的事、去尋找快樂、去尋找詩和遠方。
這是對待孩子的方式,那作為一個成年人,該如何去彌補生命中缺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