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微博上一條「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魚」引起熱議,講述了蘇州常熟漁政執法隊27歲的嚴御誠和同事們盡心盡力救護7條中華鱘的事跡。昨天剛度過一個以「與子同舟,保護未來」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再聽到這樣的故事,無疑是讓人心生感觸。眾所周知,中華鱘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但是目前它們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天然水域更是難覓蹤影。其實,瀕臨滅絕的鱘魚遠遠不止中華鱘一種,關於它們,你又了解多少呢?

一、鱘魚概覽
鱘魚是已知的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也是最原始的魚類之一,因此「活化石」之稱絕非浪得虛名。鱘魚隸屬於硬骨魚綱,全世界僅存1目2科7屬27種,而且全部分布於北半球。在我國自然水域分布的鱘魚有8種,令人痛心的是今年年初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宣布「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或已滅絕。而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處於「極危」等級。這當然都是自然環境改變、水工設施修建和過度捕撈造成的,如何能不讓人痛心。
二、中國及「極危」鱘類
中華鱘
中華鱘毫無疑問佔得瀕危鱘類榜首,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早被列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地位可能也就遜於國寶大熊貓來了。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可達千斤,曾經廣泛地分布於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大江河,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
近幾十年來,由於大壩修建、水系汙染嚴重、棲息地被破壞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野生中華鱘數量已經岌岌可危,目前僅長江的數量較多,閩江、珠江極少可見。
為此,國家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今年4月22日,湖北省宜昌市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又將一萬尾大小不一的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藉以補充野生中華鱘物種資源。自1984年首次將中華鱘放流長江毅力啊,這已經是連續實施的第62次大規模中華鱘放流行動,通過這種人工繁殖,再放歸自然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將中華鱘從滅絕的邊緣拉了回來。
長江鱘
長江鱘也是我國特有的瀕危鱘類之一,它俗稱:達氏鱘、沙臘子、小臘子、長江鱘,同樣位列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是長江上遊的大型經濟魚類之一,在產區的漁業中尚佔有一定位置,曾廣泛分布於長江幹支流和沿江大型湖泊。近幾十年來,也因人為捕撈、大壩修建、水系汙染嚴重等原因導致數量大減,瀕臨滅絕。目前已受到國家及地方的重視,採取與中華鱘類似的手段進行有效保護。
小結:
保護生態藍是大家都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市場上也有不少觀賞性鱘魚,小編在此提醒各位觀賞魚玩家,千萬別隨意將您飼養的鱘魚放歸野外,一則可能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破壞本土鱘魚本來就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二則保持一顆愛心,對待生命多一些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