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緣人生
——清華大學工藝美術系副教授周劍石專訪
學生記者 勞麗娜
周劍石近照。 楊佩璋 攝
2013年9月6日,「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暨學術論壇——中國當代漆藝展」在南通1895創意產業園舉行,記者採訪了本次漆藝展主要策展人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周劍石。
在他擺滿精彩漆藝作品和圖片的工作室裡,周老師親切熱情、內斂謙和的風格讓人如沐春風。
鍾愛漆 研究漆
「童年時候我就十分喜歡欣賞紅藥水在太陽下金光閃亮的感覺,常用它來畫紅旗和太陽的紅色光芒。我還清晰地記得,小學時看到裱畫案子上所髹塗的朱漆,令我興奮不已。」也許就是這份對紅色的鐘愛讓周劍石走上了學習和創作漆藝的生涯。
這個被朱紅漆所吸引的年輕人在1983年還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一名學生的時候,與4名同學利用暑期遠赴四川甘孜、瑪尼幹戈,親歷了當地藏族同胞騎馬射箭、跳藏戲等慶賀藏曆新年的激動場面。他畫了許多素描寫生,回到學校後,別出心裁的用漆藝材料、技法與裝飾畫的形式,創作表現了藏族新年傳統民俗節日上騎馬射箭的片段「耍靶子」。作品畫面選用白色蛋殼、朱漆、黑漆、綠漆和金屬粉等,藏族服飾色彩,人物和場景表現的簡約而富有想像力,獲得了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
漆藝作品《十二生肖》
材料:麻布、生漆、硃砂、石黃、石綠、金箔、
工藝:撒碳粉、彩繪、貼鉑、研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周劍石除此之外,還得到了中國漆藝大師喬十光先生和日本漆藝大家大西長利先生的指導和傳授。在喬十光先生的舉薦下,周劍石獲得了到日本學習漆藝的機會。周劍石深知恩師對他的期望——為國內漆藝研究作出更大的貢獻,在日本期間,他刻苦鑽研,收穫頗豐。經過一年的非正式預科後,獲得了美術學、藝術學兩個碩士學位,並將各種漆藝創作思路和技法融會貫通,系統學習了漆藝的保存和修復技術。
對於漆藝的創作,周劍石有自己獨特的心得。他告訴記者,《考工記》中關於造物的四個要素:「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對於漆藝的創作,尤為重要。漆的幹固結膜與天時運轉、地域氣候密切相關。調入銀珠的朱漆和摻入鐵粉的黑漆,一旦經過研磨拋光,漆材質就會產生出一種如玉般溫潤的美感。通過鑲嵌、金箔、銀箔、款彩、剔犀、剔紅、戧金和等製作工藝的多種技巧,又會產生更加豐富多樣、各美其美的效果。作為漆藝創作者一定要自覺的遵循天時、地利,發揮漆藝材質的自然美,工藝的技巧美。基於這樣的認識,回國後,他將傳統漆藝創作由平面擴展到了三維空間,賦予了漆藝新的生命力,充分體現了漆藝這一古老傳統的材質美、工藝美等特點的同時,使這一傳統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產品開發、日常生活領域等呈現出新的面貌。
漆藝作品《歐洲印象》
材料:生漆、硃砂、鐵粉、木
工藝:雕漆工藝
此外,他還與自己的研究生一起承接了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等漆藝修復實驗室國家項目。「對於那些經歷了歷史滄桑歲月的出土、傳世漆文物來說,加強保護修復,深入研究的意義很多。作為一種純粹的審美形式,它們本身具有一種超越時代的頑強的生命力,它們既能感動今天的我們,同樣也能感動明天的子孫。鑑於此,我們對於今天的文物保護,同樣也是為了明天子孫們的一份責任。」周劍石如是說。
承傳統 發展漆
前不久日本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對杭州市蕭山區跨湖橋最新出土的「漆弓」進行了測定,確定「漆弓」為8000年前的文物。周劍石不無感慨的說,「這使得中國的漆藝史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中國的漆藝可謂歷史悠久,中外馳名。《考工記》、《髹飾錄》等古典著作也受到各國學者的推崇。」同時,周劍石表示,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生漆原料。漆樹的種植可以綠化環境、當地的村民也可以就地取材,發展漆藝產業,增加就業崗位。漆具有耐高溫、抗酸抗腐等特點,可以用於造船等行業,漆也可以做粘合劑、成型劑、塗料、顏料和染料等使用。此外,據漢代《神農本草經》、明代《本草綱目》等記載漆可以入藥,日本醫學界已經確認漆可以抑制大腸桿菌,韓國甚至研製了漆肥皂,這些都是天然健康的。這些都推動了與漆相關的各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著實讓人扼腕嘆息。
那麼如何利用這些條件?周劍石主張在生活、生產等領域注重漆藝的發展。在日本留學期間他感受到日本民族對漆藝十分重視,漆藝文化氛圍濃厚,相比之下,中國擁有良好的漆藝歷史和資源卻不能深度的挖掘和充分利用,因而他認為應加大中國傳統漆藝在當代的傳承和發展。
為此,周劍石在21世紀的地標性建築——中華世紀壇、漆藝人才第一陣地的清華大學和「漆藝之鄉」的福建都策劃了「從河姆渡走來漆藝展」。目的就是致力於中國傳統漆藝的復興和推廣,致力於「做中華民族精神最強的漆藝展覽」。
漆藝作品《兼懷萬物系列一》
材料:生漆、麻布、瓦灰、陶泥、銀硃
工藝:夾紵、素髹
當談到漆藝產業,周劍石認為漆藝創作乃至整個工藝美術的創作在當代有很好的發展市場和前景,整個行業應該結合時代特點做更多的思考和拓展。從事漆藝創作的藝術家不應墨守成規,而應思考如何將傳統元素、工藝美感與現代時尚和市場相結合,與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從事經營的企業不應僅僅迎合市場需求,以「好賣」為目標,而應該積極主動的引領市場需求。
重身教 育優才
周劍石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優秀的教師。他對中國漆藝教育發展有很多的期待。「藝術是培養80後90後個性的很好的手段,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心靈收穫都可以用藝術表達出來,選擇工藝美術領域,某種意義上是超功利的,但對人的美育有很大的好處。」
關於漆藝的教學,他認為第一要更重視漆藝創作的學科建設和教育,開設更多的科研教學機構,才能與我國悠久的漆藝歷史相適宜。第二,工藝美術各行業更加要重視對於歷史和理論的研究,這不但對於創作有很多的借鑑作用,同樣對於出土、傳世漆器的保存和修復也有著密切關係,對於提高本學科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價值體系和歷史價值地位上都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具體到對學生的培養上,周老師希望與學生們能成為交流夥伴,教學相長,他提起在東京藝術大學學習期間,聆聽到當時任美術學部長澄川先生的一句箴言「學生是看著老師的背影成長的。」 周劍石認為老師不應是訓話式的教育,更應該注重對學生言傳身教,強調老師一定要多動手,同時也不應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我們這一代人有自己對與藝術的感悟,會在作品中有所表現。但我更希望藝術教育中一代人有與一代人不同的氣象格局,你們可以向師長學習,但更要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這個行業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氣象。」
他的學生感觸最深的也是周劍石在深入的分析古今中外藝術家作品的材料,技術和審美表現的同時,手把手教學生各種工藝技法。
如今,周劍石桃李滿天下,他培養的學生已經在全國各地繼承著漆藝的事業……
供稿:美術學院 編輯:範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