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買幾本好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成為不少家長的選擇。在北京圖書大廈童書專區,幾乎每天都有許多家長領著小朋友前來選書,結帳的人群排成了「長龍」。然而,面對琳琅滿目的圖書,有不少家長反映為如何給孩子選書感到困惑。童書市場為何遭遇「選書難」?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出自三個方面。
首先,市場中童書的品類、數量日漸豐富,選擇的機會多了,也增加了選書的難度。近年來,我國兒童圖書出版市場日漸火熱。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少兒圖書市場的同比增長率為4.66%,雖低於2011年的同期增長,但也遠遠高於同期全國零售圖書市場0.27%的增長率。
其次,童書市場表現出強勁的實力,讓眾多出版機構紛紛布局競爭這塊「蛋糕」。但圖書的數量上來了,質量卻良莠不齊。商業競爭中,一些兒童讀物沿襲成人圖書的製作方式,版式較為僵化,內容依然陳舊,插圖製作不夠精美,紙張、印刷色彩等不盡如人意。
此外,我國童書市場還未形成良好的評推機制。好書還需千人評。童書市場的廣大受眾是兒童,他們雖可以直接通過「喜歡」與「不喜歡」來對圖書進行「評價反饋」,但仍不具備完全的分析和表述能力。選書購書的往往是大人,他們在掏錢付費時仍需要一些「市場口碑」作為選擇參照。在各種榜單「紛至沓來」的當下,選擇可信任的榜單已成為選書之前又一艱難抉擇。
因此,對於童書市場「選書難」的現狀,或可從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改善。
從創作角度而言,面對國外優秀童書的競爭,創作者仍需悉心了解當下我國兒童的心理特點、成長環境、接受能力和審美水平,樹長期品牌,不盲目跟風。這方面,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將童書進行市場細分和選擇定位,能有效減少同質競爭。
從出版角度而言,在提高童書製作質量的同時,還要提高童書的內容質量。近兩年,不少出版社都在嘗試與國外書商合作引進童書,也陸續推出一批優秀的兒童讀物,受到市場歡迎。但「引進來」的同時,關注傳統文化的啟蒙傳承也很重要。合作開發、相互借鑑,找到恰當的契合點,同樣需要策略與智慧。
從評價體系而言,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信息共享、互動交流的平臺,也許比單一的童書榜單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家長可以在平臺上了解新書發布信息,交流選書、購書心得,而創作者和出版方藉此渠道也可了解到兒童的反應和家長的訴求。供需雙方的有效對接,也將有利於市場的良性循環。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