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的N種可能

2020-12-22 人民網

原標題:恐龍滅絕的N種可能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最近科學家還原出了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6英裡(約合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恐龍滅絕的情景。

  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之久,然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這些霸主卻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成為生物史上的難解之謎。除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主流說法外,科學家對此還提出了各種假說。

  滅絕假說一:小行星撞擊說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就提出了恐龍可能是在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滅絕的設想。在當時這個設想非常大膽,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1991年,地質學家在北美洲墨西哥境內尤卡坦半島上發現了一個直徑約180公裡的撞擊坑遺蹟,他們認為這就是小行星撞擊發生的地點。

  科學家根據坑的大小計算出此次撞擊釋放的能量。根據這些信息,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丹尼爾·杜達和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月球與行星實驗室的大衛·科林對這次撞擊事件進行了細節過程模擬。

  這項研究顯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6英裡(約合10公裡)的小行星以超過40倍音速的極高速度划過天空,隨後狠狠地撞向地面。撞擊產生的爆炸威力相當於100萬億噸TNT的爆炸當量,是二戰期間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威力的70億倍。強烈的撞擊產生的衝擊波將周圍的一切掃蕩。

  在撞擊點附近,動植物要麼死於高溫炙烤,強烈的衝擊波,或是在史無前例的海嘯和地震中死亡,最後的一批倖存者則被從天而降的大量巖屑生生掩埋。而在遠離撞擊點的地區,甚至是在地球的另一端,那裡的生命仍然遭受了生態系統崩潰,遮天蔽日的塵埃基本上阻隔了所有陽光,整個地球陷入漫長而徹底的黑暗,幾乎就像是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山洞深處,植物的光合作用終止了,食物鏈徹底崩潰。

  科林指出:「隨著所有植物的死亡,植食動物們將無以為繼。而當植食動物大量死亡,食肉動物也將很快步它們的後塵。生命的生存開始成為一項艱巨的挑戰。」在陸地上,體型較大的生物,包括恐龍在內都被餓死。化石記錄顯示,經過這無數的磨難,沒有任何體型超過浣熊大小的生命存活了下來。

  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小行星撞擊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一個關鍵因素,現在證明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科學證據比較多,也是相對來說解釋的最好的一個假說。」

  滅絕假說二:溫度驟降說

  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提出,地球在6000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將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致地球大氣中雲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

  恐龍是溫血動物,它們具有相對較高的代謝速率,有可能維持一定的體溫。可是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這就導致恐龍體溫並不高,可能接近現代樹懶。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而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否則就需要保溫。恐龍過於龐大的身軀,不能進入洞中避寒,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時間較長,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慘遭凍死的命運。

  但是,這種假說有一個疑點,那就是恐龍不都是那麼龐大的,不一定都不能躲進洞裡避難。

  此外,氣候驟變造成恐龍絕滅的另一條可能的途徑是嚴重影響恐龍的卵。一些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滅絕之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我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也發現,在一些化石地點產出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那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他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這很可能與氣候變得寒冷乾燥有關。

  滅絕假說三:大氣變化說

  在地球剛剛形成的遙遠年代裡,空氣中基本上沒有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高。後來,隨著自養生物的出現,光合作用開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製造氧氣的過程,從而改變了地球上的大氣環境。

  有證據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後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中生代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當時,儘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正是由於大氣成分以及其他環境對它們並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於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

  隨著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末期,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使恐龍的身體產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恐龍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像瘟疫一樣蔓延。並且新的大氣環境更適於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

  滅絕假說四:被子植物中毒說

  曾經有研究人員對四川地區出土的一批恐龍骨骼化石進行分析後發現,骨骼化石內的砷、鋇、鉻、鈾等含量超高,與現代陸生動物相比,其體內的有毒元素要高出幾百甚至上千倍,所以科學家推測恐龍有可能是滅絕於慢性中毒。

  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現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們是遍布各大陸的主要植物。很多科學家猜測,也許是恐龍時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植食性恐龍由於毒素過多導致死亡,肉食性恐龍食入有毒的動物,也漸漸消亡。

  但是植物真的會一下子毒死滿地球的所有恐龍,並且無一倖免嗎?

  徐星說,生物滅絕大致分為3種原因:內在原因即生物演化到一定的階段,身體內部出現了某些病症導致滅絕,但這種原因科學家們無法驗證;外在原因即由於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滅絕;但其實生物滅絕大部分都是由內外因結合所導致的。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每一種假說和猜想,在科學界都有支持者,但每一種猜想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相關連結

  關於恐龍滅絕的其他假說

  物種鬥爭說

  恐龍時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導致恐龍滅絕。

  酸雨說

  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了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科學家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性別失調說

  由於天氣寒冷,恐龍媽媽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龍,這使恐龍世界雌雄比例嚴重失調,隨著雌性恐龍的逐漸減少,恐龍家族也就走向了滅亡。

(責編:胡雪蓉、楊磊)

相關焦點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有機會出現嗎?地球可能誕生「恐龍人」!
    根據目前的地球上現有的化石,我們初步了解恐龍的消失,才讓人類足夠幸運在地球上出現,迅速發展自身文明,成為現任地球主人,可是有一位科學家卻提到,如果恐龍沒有滅絕的話,人類應該難以出現,地球上很有可能會出現恐龍人,這是真的嗎?
  • 恐龍真的是由小行星滅絕的嗎?答案可能並非如此,真相讓人害怕
    地球經歷過5次生物大滅絕,本來過去的地球是做到百萬以上的豐富生命的星球。大家最為了解的就是恐龍大滅絕。我們人類現在是地球的霸主。但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恐龍才是這個地球的霸主。就是因為恐龍滅絕後,地球的生命得到了重新的洗牌,人類才慢慢的變成了這個地球的霸主。
  • 恐龍之所以滅絕,可能不是因為小行星,而是一個讓人類害怕的答案
    恐龍之所以滅絕,可能不是因為小行星,而是一個讓人類害怕的答案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經誕生整整40多億年了,而擁有生命的歷史也達到了36億年,而經過了36億年的演化,才衍生了現在的生物圈,才有了如今的智慧生命人類。
  • 恐龍滅絕那麼久 科學家是怎麼給它們"稱重"的
    一隻滅絕已久的恐龍的體重是多少?日前發表在《生物學評論》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回顧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評估恐龍體重的方法,發現有兩種方法得出的結果驚人地相似。體型尤其是體重,幾乎決定著動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它們的飲食、繁殖和運動。
  • 恐龍滅絕之謎——真就這麼沒了
    在地球中生代的1.4億年之中,恐龍遍布了地球上存在的各種棲息地,遍布天空、海洋、陸地、沼澤、森林、湖泊,儼然已經成為世界的主宰。然而在距今6500萬年左右,當時正值中生代白奎紀和新生代第三紀兩個地質時期的交換之際,250種恐龍突然滅絕,不留一絲痕跡。
  • 恐龍滅絕:可能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就死絕了
    在6600萬年前,被一個城市大小的小行星炸毀地球表面,受到二戰時期100億枚原子彈的襲擊,一般認為這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但在此之前,有證據表明,墨西哥灣可能已經中毒了。印度發生的大規模火山噴發-持續了將近一百萬年的Deccan Traps噴發導致了恐龍時代海洋快速升溫和世界各地有毒汞含量上升。當研究人員將化石中的汞含量與如今的謝南多厄河谷工業汞汙染現場收集的汞含量進行比較時,其含量大致相當。
  • 《方舟:滅絕》恐龍馴服方法
    在《方舟:滅絕》中,由於《滅絕》伺服器是獨立的,我們將不可能使用之前版本已做好的科技。在伺服器中,會刷出精英恐龍 ,會比平常的恐龍更難以馴服。下面小編就將帶來《方舟:滅絕》恐龍馴服方法,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恐龍可能並沒有滅絕,其實一直生活在我們身邊,而且經常看到!
    其實恐龍可能並沒有真正的滅絕,而是逐漸的演變成另一物種生活在我們身邊,接下來看我慢慢為大家分析!對於恐龍的滅絕相信很多人都了解或者聽說過,據說在距今6600萬年前,有一個直徑將近15千米的彗星撞擊了地球,摧毀了當時的地球生態環境,導致地球上很多生物以及植物的直接滅絕,這其中就包括恐龍在內,這種說法是科學家在墨西哥希克蘇魯伯火山口發現K-PG邊界黏土來自小行星碎片殘骸,並且發現同時期很多生物的滅絕得出的理論。
  • 聖經上提到了恐龍?挪亞方舟上有恐龍?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科學把恐龍分類為三百多種,那麼假設不同體型和性別的同類恐龍給於不同的名稱是合理的。上帝在第六日所創造的恐龍可能只有50種或更少的種類。 劍龍 (Stegosaurus): 「有角蜥蜴。」 三十英尺 (9米) 長; 重2至4噸 (1.8-3.6公噸)。在北美發現。群體鳥臀目恐龍。
  • 託福閱讀|恐龍滅絕知識普及
    恐龍最繁盛的時期是在侏羅紀(Jurassic,約2.3億年前),而突然在白堊紀(Cretaceous,約6500萬年前)滅絕,這麼算下來,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我們在很多篇章中見到的「K-T event」就是此次滅絕事件。託福閱讀和聽力中,有非常多的篇章涉及恐龍話題。接下去會給大家匯總幾個關於恐龍滅絕的常見理論,也會備註TPO中涉及的篇章,可以集中去練習一下哦!
  • 【親子故事】恐龍滅絕之謎
    , 但是,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呢? 另一種說法是,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塵埃把太陽遮住了, 地球上一片黑暗,因為沒有陽光照射, 恐龍也找不到足夠的食物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體型龐大、動作矯健迅猛……這可能是許多人腦海中對恐龍的第一印象。它們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卻突然消失了。日前,「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登上熱搜,引發關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方琳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就白堊紀末期的「非鳥類恐龍」滅絕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史前恐龍滅絕之謎
    恐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它們曾經統治地球多達1.5億年,到侏羅紀時期儼然已經成為動物界的霸主,可是這種神奇的動物卻突然銷聲匿跡了,它們是因為某種未知的厄運而滅絕的嗎?研究恐龍化石,19世紀英國人巴克蘭和曼特爾對一種遠古的動物化石進行了研究,兩人的成果一經發飆,世界上立即興起了一股尋找古代動物化石的熱潮。隨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爬行動物化石,並將它們命名為「恐龍」。火山爆發引起氣候的變化而導致恐龍滅絕的猜想。恐龍滅絕之謎,龐大的恐龍家族是怎樣滅絕的?
  •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這幾種猜測哪種靠譜?
    恐龍是我們地球原先最早的主宰者,他們有些超級強大的破壞力以及各種捕捉能力,簡直就是一場惡霸爭奪賽,稍微弱小一點的就會成為強者的口中餐。但是以前的恐龍對於我們現在的人類來說可是一個龐大的物種,幸好他們已經滅絕,不然也不會輪到人類來主宰這個世界了。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會存在嗎?
    來源/澎湃新聞想想自己9歲的時候,對恐龍這種生物雖然好奇心大,但完全沒有辨認化石的能力啊,不得不給這個小學生點個讚了。或許因為人類誕生以後,恐龍早已滅絕的原因,關於它的身世起源,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神秘且備受關注的。
  • 恐龍當年差點進化成人類?幸虧滅絕了,不然可能沒有我們什麼事了
    而在人類出現之前,發展最久的物種可能就是恐龍了。根據研究表明,恐龍生活在地球上至少有兩億到三億年,這段時間裡整個地球都是由恐龍統治,這不禁也讓人十分好奇,為什麼人類在地球上只有幾百萬年的時間卻能發展出這麼高智慧的文明,而恐龍經歷了好幾億年的時間卻走向了滅絕?
  • 恐龍滅絕之謎:恐龍為何在6500萬年前絕跡?
    但如此一個龐大的,佔據統治地位的家族,竟然跟其他很多物種一起,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不得不令人感到懷疑。根據真實的佐證,科學家們提出了恐龍滅絕的假說小行星撞擊地球說中國古生物學和物理學家黎陽帶領團隊,在6534.83萬年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K-T線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稀有元素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232倍。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兇猛動物
    自5億4千萬年前第一次生物大爆發以來,地球上已經產生了無數生物種類,而這些物種絕大多數都已滅絕,現在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只不過是漫長生物進化史上的冰山一角。那麼曾經存在過的生物都有哪些讓人覺得比較兇殘的呢?
  •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受到人類生活的影響,在自然界當中,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物種瀕臨滅絕,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物種曾經在地球上存在過。在科學界最受關注的海應該是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了,迄今為止科學界的說法不一,一直備受爭議,最主流的觀點是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導致的。在白堊紀時期恐龍統治的時代,它們的體型非常龐大,佔據了整個食物鏈的90%以上,那麼恐龍滅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是否真的是小行星撞擊所導致的結果呢?
  • 地球五大生物滅絕事件:白堊紀恐龍滅絕(圖)
    北京時間12月24日消息,儘管白堊紀-第三紀生物大滅絕(又稱K-T滅絕事件)最廣為人知——因為恐龍就是當時滅絕的——但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的一系列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有的比K-T滅絕事件更具有毀滅性。所謂生物大滅絕,指的是一大批生物物種同時,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死亡、消失。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發生在二疊紀晚期,當時96%的生物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