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也是大考之年。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增強思想感召、強化旗幟引領、聚合磅礴偉力,點燃奮鬥激情,激發前行動力——「全民戰疫」「抗擊特大洪水」「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翻開2020年一張張不平凡的「瀘州答卷」,閃耀著的,是思想偉力的光芒。2020年,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擔當作為,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為推動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旗幟指引方向,旗幟凝聚力量。
瀘州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在深學徹悟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把準「定盤星」、堅定「主心骨」,從黨的科學理論中把握戰略定力、汲取智慧能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一閉幕,學習新理論的熱潮便在瀘州湧動。
2020年11月26日下午3點,瀘州青年志願者學院開展了一場特別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報告會。宣講對象專門針對青年人,聽課的團市委機關、市青少年宮幹部職工,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骨幹青年志願者、團員青年等260餘人不時記下重點。
此次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市委宣講團第十一分團,即瀘州市創新成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青年宣講分團的首場宣講。市委宣講團第十一分團成員、時任團市委書記王波解釋了為什麼要讓宣講走進青年:「青年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發展目標的親歷者、參與者、奮鬥者、共享者,讓他們了解全會精神十分重要。」這個宣講分團的講師有團幹部、大學教授、中學思政教師甚至在校大學生,「青年宣講團就需要青年人講給青年聽,讓全會精神入腦入心。」
學深悟透,做實理論學習。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中央和省委全會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開展集體學習研討8次、專題輔導5次、個人專題自學16次,編印學習資料40期,徵訂發放《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等重點輔導讀物8萬餘冊。「學習強國」學員總數居全省第3位,活躍學員數、總獲得積分均居全省第2位。
以上率先,做細理論宣講。市領導帶頭宣講100餘場,示範帶動160餘名正縣級以上領導幹部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宣講。組建市委宣講團、基層骨幹理論宣講員隊伍、宣講小分隊,深入基層開展「我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微宣講」等專題宣講3000餘場,直接受眾15萬餘人次。瀘州市基層宣講品牌「納溪故事會」獲中宣部表彰為2020年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
深學篤行,做深理論研究。遴選50名哲學社科專家組建專家庫,培育命名9家重點研究團隊,形成「瀘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等170餘項課題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2020年春節的年味兒,被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地衝淡,不僅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威脅,還有亦真亦假的各類信息混淆視聽。在疑慮和彷徨中,人們迫切盼望權威之聲,帶領大家明辨是非、驅散陰霾。
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新聞工作者們衝在疫情防控一線,充分發揮主流輿論陣地作用,迅速行動、有力引導、權威發聲,用筆和鏡頭記錄了這座城市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過程。2020年1月30日瀘州發布推出的《航拍「:戰疫」中的瀘州,加油!》《這組你從沒見過的瀘州春節照,是我們一起抗擊疫情最好的證明》兩篇稿件閱讀量雙雙突破「10萬+」,市民紛紛留言表示堅決支持配合政府工作,用「宅在家」的方式助力疫情防控。宅在家的人們通過媒體看到抗疫一線人員的英勇與堅守,感受到「土洋」結合、雙管齊下宣傳的奇效:古藺縣「接地氣」的鄉村防疫橫幅標語火了、瀘縣推出的「無人機喊話」系列抖音視頻「出圈」,尤其為疫情防控薄弱環節的農村打上了「補丁」。疫情防控以來,瀘州市組織媒體開設專題專欄18個,推出宣傳引導稿件4萬餘篇,為幹部群眾眾志成城打贏這場人民戰爭匯聚起磅礴力量。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元年」,新聞宣傳濃墨重彩。組織策劃「走向全面小康——瀘州十三五成就回顧」「雙城經濟圈」等主題宣傳13個,大力宣傳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相關舉措,紮實做好安全生產、生態環保等重點宣傳。《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瀘州圖片新聞《有序複課》,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推出瀘州白酒行業復工復產報導,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營造良好氛圍。2020年以來,市級媒體推出主題報導20萬餘篇,在省級以上媒體發稿1600餘條次,全面反映瀘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舉措成效,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
對外宣傳繪聲繪色。藉助高端平臺強化城市營銷,持續在央視綜合頻道、新聞頻道播出瀘州城市形象短片。藉助「酒博會」重要時點發布新版城市形象宣傳片,僅瀘州發布公眾號閱讀量就突破29萬,登頂市(州)政務微信單篇閱讀榜。成功舉辦「成渝雙城記川南新動力」第四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瀘州大型採風、全國報業百名社長總編瀘州行、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等特色外宣活動,展示瀘州良好城市形象。
媒體融合穩步推進。集中力量打造「瀘州發布」雙微、「川江號」「直播瀘州」客戶端等重點新媒體平臺,組織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復工復產之川南城際鐵路直播航拍等聯動宣傳,直播活動6次進入新華社現場雲流量榜前三,「瀘州發布」獲全省市(州)政務新媒體第二名。瀘州日報社「有話請您說」網絡問政平臺獲評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瀘州廣播電視臺融媒專題片榮獲首屆中國廣播電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古藺融媒體中心成為全省首個入駐學習強國的縣級融媒體號,中宣部實地調研古藺縣融媒體中心並給予肯定。
2020年7月2日零時起,瀘州長江大橋開始為期3個月的全封閉斷道施工。服役近40年的大橋首次全橋封閉「療傷」,期間遇到高考,南北兩岸103.6萬市民出行如何保暢?考驗的,不僅是城市決策者的治理能力,還有市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配合度。大橋「閉關」3個月時間裡,市委市政府有力組織,相關部門協調聯動確保市民暢通出行,建設者全力以赴,市招辦調整主城區個別考點,交管部門「一車一策」引導護送有過江需求的考生,市民則全力配合放棄開車選擇坐公交,市民的出行暢通。
長江大橋全封閉「療傷」這道考題以高分圓滿作答,離不開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期間,以瀘州日報社、瀘州廣播電視臺為主的瀘州市主流媒體提前介入、服務民生、全程發布,在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前通過川江號、瀘州發布、瀘州日報等新媒體平臺發布消息、釋疑維修整治工作,向市民徵集維修整治建議;維修整治中提醒市民限行措施、如何繞行、錯峰上下班等,每周發布進度報導。2020年9月29日0點,長江大橋恢復通車,瀘州日報全媒體推出通車視頻直播,共計110萬人次觀看直播。當然,作為重要「答題人」,市民的積極配合和全力支持,身體力行遵守限行措施、綠色出行,為長江大橋能健康按時歸來盡一份力,才是關鍵。
這是文明情懷滋養一座城一方人的生動註腳,體現的是瀘州持之以恆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涵養的氣質和溫度。
文以載道方致遠,成風化人好揚帆。2020年,瀘州在精神文明領域久久為功,繼續走常態長效之路:堅持用核心價值觀固本培元,命名市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範點8個,開展第三屆「十佳思政教學名師」「十佳思政教學改革優秀成果」推選活動;大力弘揚社會文明新風尚,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舉辦第六屆瀘州市道德模範、瀘州好人榜和新時代好少年發布儀式,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化實施文明創建提升工程著力鞏固創文成果,瀘縣、合江縣、古藺縣通過第五屆四川省文明城市測評,新創一批全國全省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校園和文明家庭;深入實施「文明旅遊、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文明風尚行動,《瀘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施行;深入推進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個、所(站)458個,78萬名註冊志願者下沉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近1.2萬場,參與群眾100萬餘人次。
2020年11月20日,瀘州順利通過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複查,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瀘州還將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作為民生工程來抓,築牢民生「裡子」,撐起城市「面子」,以「繡花功夫」塑造城市「文明風骨」,讓老百姓生活更有品質、收穫更多實惠。
文明之風潤澤酒城,「公筷公勺」、「光碟行動」、公交車上主動讓座、斑馬線上車輛禮讓行人、垃圾自覺分類等文明因子「日用而不覺」,成為醉美瀘州的溫暖日常。
2020年9月19日,瀘州創作的本土現代川劇《烏蒙山脊梁》亮相2020年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網絡會演,成為全省唯一一部入選網絡會演的劇目。再往前幾天,2020年四川藝術基金項目發布,《烏蒙山脊梁》入選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巡演,成為瀘州市首個獲得四川藝術基金資助的項目。
《烏蒙山脊梁》是用「瀘州河」川劇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編劇、合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張波曾在堯壩鎮天堂壩村擔任駐村幹部,嘗試「新」「老」嫁接,讓傳統文化「走」向更多更大的舞臺。演出團隊以合江縣川劇團這個基層院團的班子為主,通過打磨、「走」出去比賽後,《烏蒙山脊梁》從合江縣川劇團的小舞臺輾轉到了省內外的大舞臺,主演之一張曉紅獲得「四川文華獎表演獎」,川劇團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其選段更是被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的大型音像主題出版物《百年小康夢圓時》收錄。
《烏蒙山脊梁》的成功,說明了一個道理,唯有在時代底色中才能打造出精品力作。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2020年,瀘州市全年創作抗疫、扶貧等主題文藝作品2800餘件;現代川劇《醫者仁心》10月在瀘成功首演;本土川劇小戲《連心橋》項目入選省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示範項目,文藝精品創作不斷加強。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完善,讓公共文化設施與群眾「零距離」。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投用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165個、24小時城市書房5個、行政村體育健身設施322個,江陽區圖書館建成開放,324個貧困村文化室建設得到鞏固。江陽區藍田街道石嶺村農家書屋獲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走進酒城瀘州,不僅有醇厚酒香,還氤氳著書香。2020年8月底,江陽區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這座掩映在江陽公園蔥鬱樹木中的圖書館以其驚豔造型、豐富藏書,迅速躋身「網紅打卡點」。同年年底,又一「高顏值」忠山公園城市書屋亮相。為了讓閱讀「不打烊」,滿足市民多元化閱讀需求,瀘州市在原有四級公共圖書館網絡的基礎上,積極推出嶄新公共文化服務形態24小時城市書房,把公立圖書館與公園、商場、體育場等混搭組「CP」,為瀘州市民24小時點亮閱讀燈火,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俯仰之間皆能聞到文化的氣息、感受城市的文明。目前,僅瀘州市圖書館就有5個24小時城市書房,區縣圖書館相繼推廣24小時城市書房。僅2020年,全市24小時城市書房共服務讀者逾24萬人次,深受廣大市民喜愛。
在推動文化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文化產業發展的步伐也在加快。一年來,推動謀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涉宣傳文化教育等重大項目11個、重大平臺2個、重大改革1項;江陽區、納溪區成功入選天府旅遊名縣候選縣。
偉大的時代要有偉大的精神底色,偉大的時代也要有不凡的傳聲立言。
「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開啟新徵程,揚帆再出發,在新的一年裡,瀘州將緊扣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目標,聚焦人民群眾新期待,強化使命擔當、銳意創新創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瀘州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不負韶華,不負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