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美】塔拉韋斯特弗 自傳體小說。
塔拉是一個出生在愛達荷州的女孩。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這本處女作。
她生長在一個,少有人能夠想像的家庭,直到她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獲得解放並取得成功。她敘述的故事聽起來不僅勵志,還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原生家庭給你帶來多麼可怕的負面影響,你都能夠徹底改變自己命運,重塑全新的自我,這就是教育賦予的能量。作者用她家庭和她傳奇經歷讓讀者從中找到共鳴,獲得鼓舞。
01. 山裡面的故事
從塔拉家庭講起。每個家庭都會在孩子成長中灌輸生活常識,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認識;還有就是親情,這是和外界聯繫的紐帶。如果和正常的生活不同,會是什麼的結果?塔拉的父親好像是在某一天突然決定,要過一種跟現代社會相反的生活。他不再讓全家人去醫院看病,也不再讓孩子上學。哥哥姐姐半路輟學,在父親工作的廢料廠打工;塔拉和弟弟從小隻接受家庭教育,甚至連出生證明都沒有。他們還要囤積食物,為父親想像中的世界末日做準備。
塔拉的家庭怎麼會這麼奇怪呢?書裡描述,他們家信仰摩門教,摩門教是基督教在美國產生的一個分支,在美國很盛行。而美國又是一個崇尚自由、平等,推崇個人價值的國家,而摩門教教義在很多方面都跟這種主流價值觀相反,因此摩門教也受眾多非議。而塔拉父親有很多想法都比一般的摩門教教徒更極端、更偏執。
她的父親經常說,山下鎮上的摩門教教徒是「異教徒」,因為他們被政府洗腦了。這也是他反對孩子上學的原因。另外塔拉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父親得了躁鬱症,這種病放大了本來父親腦海中那些極端偏執的想法。而且,像塔拉家這種虔誠的摩門教家庭,家庭的結構一般都是傳統的家長制,家庭以父親為中心,女性的地位很低。在這樣的家庭裡,父親的想法對孩子的影響會非常深。
塔拉就被封閉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摩門教教徒聚集在美國西部,大都生活在教區裡,大家上的是教會學校,無論是家人、朋友、同學都是教徒。於是,在很多美國人眼裡,摩門教社區的生活跟主流社會有諸多不同。在摩門教社區裡的極端人群很容易成為「文明的死角」。雖然塔拉能夠接觸現代文明,比如汽車、電話、電腦,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是完全封閉的。
幸運的是,塔拉有一個哥哥叫泰勒,他曾經上過學,雖然半路輟學,但是還是堅持自學,考上了大學。在泰勒的鼓勵下,塔拉下定決心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像個普通人一樣生活。她搬到小鎮的另一邊,換了新的教堂,交了新朋友,還談了一場戀愛。她一路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考上了劍橋,讀到了博士。
02. 山外的世界
塔拉考上大學,終於離開原生家庭,可以開始全新的生活了。但實際上,上大學一開始就給她帶來的是顛覆和痛苦。痛苦的根源是,童年家庭給她的那些扭曲的常識。塔拉覺得自己跟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甚至一度想要逃回到家裡。各種日常小事對她來講都是衝擊。
她吃個止痛藥片都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因為父母告訴她這些化學藥品會在體內留下毒素;覺得那些穿著暴露的女同學都是不道德的;因為在他們家,女孩子抹口紅都要被罵「不要臉」。可是塔拉慢慢發現,止痛藥確實緩解了她的牙疼,那些「不要臉」的女孩子,明明是善良可愛的。
常識被全面顛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對人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塔拉就像一個失去平衡的人,是非、善惡、美醜,這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全亂了。直到一些無可辯駁的事實讓她明白,父母在她腦海中植入的大量知識都是扭曲的。在剛上大學這短短的一兩年裡,普通正常人在十幾年的成長中積累起來的現代社會常識,集中湧入塔拉的大腦。
要想改變,就得重裝作業系統,而最終讓塔拉完成這次重裝的,是韋弗事件的真相。韋弗事件是塔拉小時候,她的父親給他們講的一個完全扭曲事實的故事。要接受了一套全新的觀念,卻又沒辦法扔掉舊的。這讓她產生更大的危機,甚至一度精神崩潰。她的腦海裡存在兩套解釋世界的邏輯,而且這兩套邏輯根本沒法兼容。
她的人生成了一道重要的選擇題,要不進入全新的現代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要不就意味著要跟親情決裂。小說是通過塔拉講故事。你會覺得,雖然塔拉的經歷很離奇,這也不過就是一個成長故事,甚至算不上一個成功的故事,她最終也沒有跟家人和解。那這個故事為什麼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這本書流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其實塔拉的處境,說出了很多年輕人的一種普遍感受。人生各種不如意,都是原生家庭的錯,而且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實在太難了。但是塔拉擺脫了,她認清了自己,走出了精神崩潰,還取得了世俗成功,獲得了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學位。更重要的是,一般人的家庭肯定比不上塔拉的家庭那麼病態。跟塔拉處在相似困境中的人,自然能從她的故事裡看到希望,獲得力量。
03. 兩個塔拉分裂又重疊
」無論我看上去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過是內心分裂的兩個人。「塔拉的這本自傳體小說,就像許多作家第一本作品。但是他們會強調自己寫的是小說,而不是自傳,雖然他們寫的也是自己的人生經歷。但是塔拉恰恰相反,她偏要強調自己寫的是自傳。這種寫法,就是利用雙重視角呈現對同一個事情的不同理解。也許這本書只有作為自傳,才能有讓兩個塔拉分裂又重疊的效果。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教育給了塔拉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給了她學位和世俗成功,但這都不是她走出來的深層原因。那教育還給了她什麼呢?答案是視角,就像塔拉曾經說的: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
在書開始,能聽到故事裡有兩個人在說話:一個是7歲的塔拉,擔心世界末日,對生活感到無望,這就是「體驗自我」,相當於小說裡的人物視角;另一個是30多歲寫書的塔拉,平靜而理智地審視當時那個可憐的小女孩,這就是「敘事自我」,相當於小說裡的敘述者視角。這個「敘事自我」就是教育賦予塔拉的新視角。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句話來自《聖經》詩篇:11-1。它既有逃離的意思,又有救贖的意思。塔拉從大山到大學,這是外在的逃離和救贖;但是對塔拉來說,更重要的轉變是內在的逃離和救贖。教育讓她能像鳥一樣從更高視角來看待自我,讓她能夠理解和接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擺脫舊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在她看來,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意義。如果你也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感到痛苦,相信塔拉的故事會給你帶來希望和力量。如果你很幸運,沒有這種痛苦,塔拉的書也會告訴你一種探索自我的方法,就是創造一個「敘事自我」,尋找自己記憶中可能的偏差,修復自我的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