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7.12。一個人在臨盡生命終點時用全部心力完成的一次綻放,一個一直在自我突破的重量級歌嗓融匯一生心得的巔峰表現。生老病死,一張概念專輯,他不僅用歌唱,更用自己的生命作出詮釋。選曲《如果還有明天》。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信和薛嶽隔空對唱的版本,聽信說是薛嶽在自己患上絕症後的創作的一首歌,從此對這首歌便帶上了一層深厚的意義。後來,因為一句詞聯繫了一段感情。如果沒有明天,要怎麼說再見。生命的強大之處不僅在於他開始時的不可阻擋,還在於他結束時我們的無能為力。
薛嶽的英年早逝常會令聽者扼腕痛惜,這首歌正是他對生命的總結。中文歌曲對生命的表述大多太過輕飄,這一次,有薛嶽的親身經歷,份量自然重了許多。薛嶽和幻眼合唱團的合作是他勇氣的體現,一派搖滾曲風,團隊形象,在消費方向狹窄的臺灣歌壇絕對是個異類,只有以十二分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做到。明知自己去日無多,還要強忍病痛,做演唱會,出唱片,其間的執著,已非名、利二字可以解釋。這樣的勇氣和誠意,都在這首絕唱之作裡。
從音樂形態到創作模式上來說,薛嶽的歌一直是搖滾化的流行音樂。但是,他被奉為「臺灣搖滾之父」,這不僅僅是從時間上說他實踐搖滾化的音樂比較早,更是對他作音樂狀態的一種肯定。他對音樂的投入程度和其生命呈現出來的熾熱程度,動輒說把生命交給音樂的一般搖滾樂人恐怕做不到,也傳達不出來。但是薛嶽做到了。聽他的歌,你會感受到全身熱乎乎的。
他的歌很難找出特別能流行的,包括最出名的《如果有明天》,也不是聽一兩遍就能上口的。這說明薛嶽到死還是一個「成長中」的歌手,還沒有流行意義上的所謂「金曲」。但是,這不妨礙他的專輯成為經典,留在音樂華語流行音樂史上。因為他本身對歌曲進行詮釋的能力和狀態已經足夠強大。
薛嶽少年的時候,與薛嶽母親離異的父親嚴厲到要剪掉薛嶽的耳朵來懲罰他,幸虧姐姐求情。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在這樣的父子關係中,一個人的心靈會處於怎樣的境地,可想而知。在生命將盡的時候,這個從小缺少愛從而也沒有學會表達愛卻對一切都充滿熱愛的年輕靈魂,該是多麼不舍。但是,父親已經不在了,自己也再沒有時間去學會擁抱別人,這樣的生命結局,又豈是常人所能想像的遺憾?
在殘酷命運面前,薛嶽不舍、抗爭、高歌,縱使在36歲匆匆離世,但肉體垂亡,聲音不死,他發出的是朝向生命的激昂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