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及其應用》教材分析
一、本章內容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本章是在光現象的基礎上、講述透鏡及透鏡的實際應用.主要內容有:透鏡的初步知識;生活中的透鏡: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眼睛和眼鏡;顯微鏡和望遠鏡.編者把這些內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論聯繫實際的特點.這些內容都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發展的理念.
二、本章課程目標
《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與《義務大綱》中的教學目標不同.它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前者屬於知識技能目標、後者統稱為體驗性要求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⑴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⑵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⑶了解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①了解凸透鏡的應用——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
②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與矯正辦法.
③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成像的道理及其應用.
2、體驗性要求目標:
⑴經歷:觀察凸透鏡的成像過程、能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⑵反應:能在經歷的基礎上表達感受(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徵).
⑶領悟:初步形成愛科學的態度、願意探究的精神、與他人協作的意識、勇於創新的精神等.
三、對課程目標的理解
1、現《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與原《義務大綱》中的教學目標的比較:
現《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與原《義務大綱》中的教學目標相比、知識目標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標、意識目標提高了.
⑴原《物理大綱》中的教學目標與現《課程標準》課程目標:
①原《物理大綱》中本章的教學目標:
知道:什麼是凸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和焦距
知道: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凸透鏡 知道:利用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的實像和成虛像的條件、及這些
透鏡 像的特點、 能根據所給的條件判斷凸透鏡的成像情況
知道:照相機、幻燈機和放大鏡的原理
凹透鏡 知道: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②現《課程標準》中本章的課程目標
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
了解:生活中的透鏡 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
凸透鏡 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了解:眼睛和眼鏡.
透鏡了解: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
凹透鏡 認識: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⑵兩種目標的比較分析:
與《物理大綱》相比、其中有三處不做要求、如:知道什麼是凸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和焦距;知道利用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能根據所給的條件判斷凸透鏡的成像情況.還有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及這些像的特點、降為知道成像的規律.凸透鏡成像的應用由原知道降為現在了解層次、而原凸透鏡成像的實驗是指導性學生實驗、現改為探究性的學生實驗、能力方面比《義務大綱》中的要求高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也高了.明顯的體現出"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2、本章教學的重點及難點:
⑴重點: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等光學儀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透鏡對光的作用和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章的中心內容、也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對於探究性活動: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也是本章教學重點、重點應解決如何探究、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歸納結論、評價等.
⑵難點:"平行光源"的解決是做好透鏡對光的作用的關鍵、所以是教學中的難點.另外、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如何寫探究報告、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3、對教材的靈活處理:
從教科書中的五節內容來看、有些內容屬於《標準》要求的內容、有些內容不屬於《標準》要求.對教科書的這些內容、我們老師可按教科書講、也可自主選教材、盡情發揮.有些內容老師不必擔心學生學不會怎麼辦、《標準》把這些知識內容作為載體、以達到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興趣、願意探究、敢於創新等能力的目的.老師不可能將龐大數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塞給學生.因此必須改變"只有講過才算教過"的觀念.許多內容可以精選、精講、點到為止.更多的內容、如凸透鏡成像的應用——顯微鏡、望遠鏡、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其他補充材料(包括視聽材料)、搜集各種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紹的內容外、老師還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準備幾個相關的小課題讓學生去做、調查研究.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和照相機的原理後、可讓學生調查商店中各種照相機的價格和功能、並分析它們的關係.
4、弄清課程目標之間的關係:
從課程目標的分層看、分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學要落實好這三種目標、必須弄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只有弄清關係教師才能研究好每一節課、準備好每一節課、老師在備課中才能有針對性的備好提問、引導、組織性的問題.
基於這種要求、如何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呢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的學習、經歷的大過程如下: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知識與技能的探索過程、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與技能;在物理的知識與技能的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從而不斷的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研究方法;然後通過過程與方法的獲得過程、使學生初步形成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教學循環.然後這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又促使學生進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又開始了一個新的循環.因此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以這樣說:
知識與技能是實施探究過程獲得方法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營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動力.
顯然在每一個循環中、過程與方法處於知識與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因此使學生經歷過程、掌握方法是施教的關鍵.抓住了這一點就等於抓住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渠道.
四、本章教材有以下特點
1、教材選擇的內容更貼近生活:
教科書貼近《標準》中的要求、它不僅貼近學生生活、還貼近科學研究.凡貼近生活的內容增加了、對原教材中的繁、難、舊的知識內容就進行刪除或降低要求.例如、原教材中的幻燈機刪除、換成了學生身邊的學校常用的投影儀來代替、使學生看得見、容易觀察、容易理解、進而理解電影院用的放映機、照相館用的放大機的原理也就容易了;還增加了人的感官器官:眼睛和矯正用的眼鏡、使學生對眼的衛生常識更容易理解和愛護;還增加了生物課上常用的顯微鏡、這樣使學生使用起來易操作、易理解;還增加了外出旅遊常用的望遠鏡、觀察宇宙用的天文望遠鏡、開拓學生的視野.
嘗試將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是《標準》提倡的學習方法之一.例如、從生活中的透鏡——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到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然後聯繫到生活實際——眼睛和眼鏡、又聯繫到社會科學——顯微鏡和望遠鏡.這種安排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
2、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課程把過去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轉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所有的知識內容基本上都是通過探究總結得出的、因此要引導好探究的過程、指導學生觀察好現象、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的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記憶結論、同時也注意了鼓勵將信息技術滲透在物理教學中、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3、學生動手動腦機會多:
教科書中差不多每節課都有"想想做做"、節後都有"動手動腦學物理".本章中共有"想想做做"三個、"動手動腦學物理"五個、"探究"一個.要儘量引導學生動手去做、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助於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研究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終生對科學的探索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