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江蘇2020年文科狀元之爭,一石激起千層浪。
簡單回顧一下事件源起:
今年江蘇高考中,淮安淮陰中學的白湘菱以430分成為江蘇省文科第一名,但卻無緣清華北大。江蘇現行高考政策中,額外兩門選修不算分值 ,而是算等級,因白湘菱的歷史選修是B+,所以目前國內很多985、211名校 ,她幾乎都上不了。
江蘇的高考制度:滿分480分,語文160分(學文科的含40分附加題),數學160分(學理科的含40分附加題),英語120分。文科選修政治、歷史;理科選修物理、化學。
事件本身不多評說,先有規矩,後有成績。至於修改規則之事,不可因網友和輿論呼聲之大,而毀了規矩的剛性。
在新規矩沒出來之前,還會有更多的單科狀元倒在高考的門檻下!
孩子本人和班主任老師,還是非常明大理,不一定上了清華、北大,才是出路。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如果哪個學校為此開了通道,輿情可以理解,對於孩子本身反而是更大的傷害;更是對高考制度的褻瀆。
想想輿論之下, 萬民請願,毀了多少清譽。
這不是一個有大志的孩子能夠接受的饋贈,這種禮遇和饋贈也不應在公眾之下,堂而皇之的給予。
至於全科均衡?還是單科狀元?從選擇專業人才的角度來說,我更偏向於後者。
我就是那個歷史、地理、政治、語文全優,唯獨數學零分,不但985、211拒之門外,連擅長的專業也無法選擇。我的同學也是化學狀元,英語不濟,上了普通學校,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
在2000年之前的3+2;2001年開始3+X模式下;全科取材的時代,像20年前的我和我的同學一樣,很多單科狀元都被擋在了名校之外。
他願意專研化學,你就讓他進入化學領域;他擅長研究歷史政治地理,你也別擋他的路。
國家發展、科教興國,需要平衡,也需要更多有專業特長的人進入專業領域。
想起20年前的高考,我就是典型的嚴重偏科。這個孩子偏的是選修歷史,而我偏的是主科數學。
偏的有多離譜?
人家考五門功課,我只考四門,開始不學,後來不會,最後完全放棄。
只因年少輕狂,瀟灑地對抗教數學的班主任,還是學校的數學名師。
這得從高二分班說起,由於從小不慕權貴、喜歡接近底層、又有些豪放不羈的性格。讓我對學校時期的一些不公正待遇,產生了嚴重的牴觸:學習好與學習不好的被嚴格的用座位劃分,自己班的靠前,別班分過來的靠後;這一點一直讓我憤憤不平。
面對不公,我的選擇是主動接近後進,對老師的數學課採取默不作聲的冷戰:
你為師不公,我就不聽你的課。你數學不是教的好麼?我偏讓你教出零分學生。
還倒是要讓您看著,我怎麼以四門功課的成績,超過您心目中那些嫡系的好學生。
事實上一定程度上,階段性的成績,讓我變得有些驕傲自滿;甚至一度輕視重大考試,就是那時候養成的不好習慣。
結果可想而知,我贏了自尊,失去了上更好大學的機會。
而對數學的牴觸,也伴隨我的「高數掛科」,讀完大學,直到走向工作崗位。
在工作崗位,依靠大數據分析、數據化管理反而成了最重要的工具,大數據讓我茅塞頓開地駕輕就熟、融會貫通;數據背後看不見的手的成就感,更讓我樂此不疲。
知恥而後勇,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
偏科已然事實,努力找回平衡的自我修正,才是正道。
這也是未來棟梁可培養、可塑造的本質。
反之,不能接受失敗的「棟梁」,於國、於民、於企業、於自己又會有什麼益處?
作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 》中寫道:
中國自隋文帝開科舉,到1905年科舉廢止。科舉考試1283年,可考的文武狀元777位。但是歷史上有名的狀元更寥寥可數,成大器的也不過王維、柳公權、楊慎、文天祥、郭子儀等。在古代登科有多難: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而「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更是寫盡文人科考的現實,歷來考到滿頭白髮仍「童生」的不在少數,四五十歲才中進士,也是常事。
而歷史上更多成就的人物,也未曾中過狀元,經過仕途。
以名校為高考成就的衡量,上清華北大就等于成龍成鳳,這與古代的科考確實有一脈相承的思想價值觀取向。
但是要想想,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以為上了名校就萬事大吉,那是笑話,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面。
如果說高考考名校如同過獨木橋,那麼很多走進名校的學生,本科畢業後,面對工作難、社會難,又再次選擇考研、考公務員這個更窄的獨木橋。
能不能過得了研究生和公務員考試的獨木橋,也只能說是人生面臨的第二次考驗。以為考了研究生、當了公務員,就功成名就了,那更是做夢。更難的考驗還在後面。
莫道下山便無難,一山更比一山攔。
人這一輩子,面臨的大考,就像爬山一樣。越往上越困難,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耐心、毅力,沒有足夠強大的經得起失敗的情商。那麼在逐步向上的考驗中,必定一敗塗地,一蹶不振。
別以為狀元、名校、考了研、當了公務員,就光宗耀祖、萬事大吉了。相比漫長的人生之路,那些也都是身後虛名。萬裡長徵,能夠堅持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狀元。
如果非要上名校,奮發圖強,4年之後再相遇,中科院、社科院、清華、北大的研究生、博士生,也不儘是名校出身。
瑕不掩瑜。430分的狀元是主課的狀元,也是偏科的「狀元」。別讓狀元的虛名束縛了一顆積極向上的內心。更不要因道德輿論的導向,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毀了高考的清明。
有志者,事竟成。
如果真狀元,四年之後,北大研究生院文學院,再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再見。
接下來,還是回歸正題:中國之教育,如何強國、強軍、強民之道吧。
不要培養的大把的人才,都流向了歐美的實驗室!
自古以來,哪個國家靠娛樂輿論變得更強了?
不要再以娛樂、直播興國了。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教育興國,文化興邦、軍事強國才是正道。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規則之下,把更多的努力和精力,用在啟蒙之殤、教育之殤、考試之殤吧。
不要總守著四大文明古國的遺產,造福人類。
更要看看,如今乃至未來,我們能夠產出多少讓全世界翹楚、瞻仰、敬重的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乃至在全球醫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信息化領域、航空航天領域等等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