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關「江蘇文科狀元430分,因選修歷史課B+無緣清北」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一些網友希望這名叫白湘菱的「文科狀元」能被破格錄取。就此,7月28日,澎湃新聞分別諮詢了北大、清華、南大負責江蘇招生工作的老師,得到的回覆均為「須按政策要來招生」。(據7月28日澎湃新聞網)
高考分數出來後,幾家歡喜幾家愁。分數有差別,但在公眾的意識裡,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高考第一名都是可以被清華北大這類名校錄取的,這也是很多學生努力的方向,家長期盼的方向。
然而,江蘇這位考生的命運實在令人唏噓,明明是文科第一名,考了最高分,不僅可能與清華北大等頂尖名校失之交臂,甚至連自己的「最高志願」都不能滿足。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令人惋惜。
很多人認為,既然能夠考出第一名的成績,那一定是有真才實學的,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應該破格錄取,這才是對人才的尊重,體現名校海納百川的胸襟。這種聲音確實能夠得到部分公眾的響應,看似合理。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高考的相對公平性,正是體現在對規則的尊重基礎之上。
能夠考出第一名的成績,必然是平時主課學習紮實、成績突出的體現。而選修歷史課B+,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該生偏科嚴重。一個偏科的學生,即便主課成績優秀,但離全面發展是有一定距離的,頂尖高校拒絕,也算理由充足。再者,高校在招生之前就已經對選修課程作了明確規定,既然達不到要求,就不要強行要求滿足。這才是對規則和政策最好的尊重,也是維護公平公眾最起碼的做法。
相對而言,那些要求破格錄取的聲音,更像是要求規則網開一面。而網開一面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該生主課成績考了全省第一名。看似正當的理由,其實經不起推敲。高考的公平性,正是體現在對規則的尊重上。既然高校提前制訂了錄取政策和規則,考生必須要努力達到相應的政策要求,滿足相應的規則,才能錄取。否則,因為一方面優秀,而要求其他方面「留口子」,有悖高考選拔的初衷,也對其他公平競爭的考生不公平。
無論對考生,還是家長、學校而言,考了全省第一名卻不能被名校錄取,確實遺憾。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給所有考生「上」了一課:光有優異的成績是不夠的,要想得到理想的結果,還需要尊重公平的競爭。否則,一味地強調破格錄取,其實就是踐踏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