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面對複雜的現狀環境,以及業主的訴求,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每一寸空間,同時應對未來居住在民宿中不同人群可能出現行為模式進行思考,我們對場地原有的交通與功能進行重組,在不破壞原有場地關係的情況下,力求形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現狀分析整個村落呈現出Y字型的山谷形態,場地位於村落西側貼近山位的位置,擁有較好的景觀視線,同時由於這樣的一個高點存在,從村口及其它位置均能看到這樣一幢「地標」性的建築。二期與一期之間有一條小溪,隔水相望,豎向上存在較大的高差。原始房屋為一幢70年代的土壞民居,由一幢三開間的主樓及右側兩開間的加建部分組成。內部木結構梁柱截面較小,且存在腐朽問題,有較大的結構安全隱患。我們對原有結構體系進行更換,拆除內部木結構並改換為鋼結構,保留外部土胚牆體。
依山而建
場地環境較為複雜。正面為小片平臺,背面有較大高差,呈現出坡地及臺地結合的現狀,存在一定山體滑坡的隱患。為進一步豐富整個項目的公共活動區域,同時增加一部分客房數量,必然對原有建築的容量進行擴充。我們在原有的建築形態上做加法:植入了第三層空間作為民宿的公共區。這個公共區佔有最好的景觀視線,同時由於它在豎向標高上與背面最大的場地平接,通過架空廊道的連接,拓展了公共區的外部活動空間,讓原本較為消極的背面山體變為積極的活動場地。一二層空間在保證不對原有土坯牆體做較大的改動的前提下改造成為客房。由於主要活動場地的轉移,一層建築原有的正面平臺成為該層客房獨享的庭院空間。
建築形態
形成原有部分與新建部分對話的關係,新建部分的屋頂縱向置於老建築屋頂上,將「山牆面」覆以玻璃來獲取最好的景觀資源。以這種形式消解後的形體也避免了屋頂體量過大的困擾。起伏的屋頂為三層公共空間帶來有趣的內部空間體驗。除了保留土坯牆體以致敬原有的畲族傳統建築形式,我們還保留了部分二層簷口以有效保護土坯牆體,免遭雨水的侵蝕,同時也是對原有建築在構造做法上的尊重。
客房空間作為民宿中最為私密的部分,我們通過合理的功能組織充分發揮每一個客房的價值點:一層設置為帶私家庭院的客房,二層擴大開間設置為套房,而原有輔房改造為LOFT家庭房,為不同的客群帶來滿足各自需求的度假體驗。作為承載客人主要活動的公共空間,我們試圖弱化建築本身的存在,正面的大面積落地窗將室外景色一覽無遺,同時陽臺的半室外空間讓客人與山民的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溝通。而背面通長的吧檯,讓室內休憩的人可以與室外活動的人在視線上有著直接的聯繫,建築室外的露臺通過架空廊道將泳池與營地連接,變成了場地的一部分。
建築師:杭州簡然建築設計
面積:600.0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