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歷代皇室家族都有其興衰期,興旺的時候天下莫敢忤逆,整個家族站在權力位置的核心,而衰退時則惶惶如喪家犬,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滿清的皇室。
愛新覺羅這個家族在歷史上顯赫的時候不過那麼兩百年,尷尬的時候是從滅亡時期開始的,一直到現在,因為漢人還是排斥性比較強的,尤其是一提起愛國情懷,那兩把火燒得旺旺的,仿佛出於愛國都應該將遊牧民族趕回老家去,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中華民族是一家人,從來不分彼此。
宣統皇帝溥儀下詔退位後,愛新覺羅一下子成了滿清的遺老遺少,不僅曾經尊貴的地位沒有了,連衣食都無法供應充足,不少皇室宗親都淪落到在破草屋裡蜷縮著等死,更別說其他人了。
雖然歷史書裡將落魄後的滿人寫得很可憐,但其實愛新覺羅家族並非全軍覆沒,有相當大一部分逃到偏僻山村,不斷繁衍,現在家族已經很龐大。
他們不問世事,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滿人」,你問他:「你是滿人嗎?」他會說:「我是旗人」。活脫脫是一個從遠古穿越過來的滿清遺民形象,雖然不知道「滿人」為何物?但還一直延續著滿清王朝皇室的禮儀和習慣,令人無比唏噓。
在滿清滅亡後一百多年,有人無意間來到一偏僻小山村,發現了愛新覺羅的後裔,他很驚奇,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
愛新覺羅接受了漢人多子多孫的習俗,自從後金建立以來,愛新覺羅的繁殖速度就很驚人,皇太極時期皇室成員有一百多人,清朝滅亡後,皇室後裔已經有兩萬多人,而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愛新覺羅家族竟然已經繁衍到十四萬人……
可見逃難生活並未讓愛新覺羅滅亡,反而生命力更加旺盛了。
不過現在愛新覺羅皇室後裔,早就改姓了。愛新在滿語裡是「金」的意思,大部分皇室後裔改姓金。
在清朝還未建立時,愛新覺羅只是一個很小的家族,愛新覺羅家族是努爾哈赤和他二十多個兒子,再往前推,就沒有這個姓氏了。
清朝滅亡後,為了避難,很多人改姓金,也有改姓羅,也有改姓趙。解放前,由於很多人仇視滿人,很多滿人都改民族了,姓氏也改了,解放後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都沒改回去,說怕麻煩,真實原因是什麼呢?是不是社會對滿人接受度還不夠呢?
滿清還有一個特點,他們特別在意血統的純正,為了保證血統純正,他們寧可近親結婚,也不讓漢人妃子生下一兒半女。這種婚姻制度並不好,很多皇室子女因此身體先天不足,也活不長。
清朝滅亡後,滿人和漢人通婚很常見了,也不存在什麼純正的血統了。不過有一個村子血統特別純正,這個村子就是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的偏嶺鄉。這村子號稱自己「血統純正」,滿清滅亡後,一支皇族後裔逃到此地,他們發誓世代不當官,不為異族政權服務,保持村正的血統,全村都姓金。
滿清滅亡後,這裡的皇室後裔都隱姓埋名了,全村都可通婚,但不與外界通婚。真無法想像如果男女比例失調,是不是有很多人得打光棍?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愛新覺羅的後代都有很高的文化藝術修養,他們展示自己的字畫,而且還都會寫兩筆毛筆字,畫得畫也稱「宮廷畫」,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但其實,這個村子的人都沒什麼文化,可能是近親結婚的緣故,也不像其他愛新覺羅後裔那麼聰明。
解放後,這些人也漸漸漢化了,也跟漢族通婚,慢慢的很多人忘記自己的滿人身份,說自己是旗人,甚至不會滿語,年輕人也懶得學習滿語。
在遼寧本溪還有一個小山村——泥塔村,也生活著皇族後裔,這裡的人都堅信自己是愛新覺羅的後裔,他們說,他們祖先是惹了人命官司,才逃出來在這裡生活的,當時清朝還沒滅亡。
這裡的人認為自己血統尊貴,還有皇族弟子墳塋,他們保存著皇室後裔的習慣,不能戴狗皮帽,不能吃狗肉,誰要犯忌,就很難活著走出這個村子,他們繼承了滿人的文化,也認為自己是滿人。
這些村民為自己是愛新覺羅後代而驕傲,他們認為自己是非常聰明能幹的,或者說天賦異稟,雖然這個村子已經沒有清朝興盛時期的光芒了,但村民都自帶發光體,人人都以姓氏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