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作家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
其原話是:以前我一直這樣想著:等我的書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個報攤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歡的藍綠的封面給報攤子上開一扇夜藍的小窗戶,人們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熱鬧。我要問報販,裝出不相干的樣子:「銷路還好嗎?——太貴了,這麼貴,真還有人買嗎?」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兩篇文章,也是發了瘋似地高興著,自己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見到。就現在已經沒那麼容易興奮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遲了來不及了,來不及了!
我們從這段話整體來看,說「出名要趁早」是因為「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她還設置了一個虛構的情境,等自己的書出版了,假裝讀者問一問報販書的銷售情況,其實,那不是真正去問,而是去享受出名帶來的快樂。
這種快樂並非虛榮,而是諸如農民喜獲豐收的滿足感之類的感覺,而且,尤其是第一次的感覺更加令人期盼,令人難忘。
筆者曾採訪過著名詩人楊如風先生,他直言不諱地透露了當年第一次在報紙上發表詩歌的激動之情:郵遞員送來樣報和稿費匯款單,他當晚難以入睡,自己的作品讀了一遍又一遍,報紙摸了一回又一回,不知不覺睡著了,又突然驚醒,馬上看報紙……而著名作家陽春先生的經歷如出一轍,一張報紙被讀來摸去,一日之內變成了「舊報紙」,為了去較遠的郵局去取出第一次稿費十元,來回走了一天的路。
這種感覺現在確實難以找回了。
但這種出名,實質是經過無數次努力創作終於成功一次的興奮,也是欣慰,是用自己的雙手種下的種子結下的果實。
2
最近媒體報導的一些事件,讓網友大跌眼鏡,唏噓不已。
事件1回顧: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引爭議
近日,2019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項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獲獎作品引發人們關注。有網友質疑,這項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經達到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準,但該項目競賽組別是小學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某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某,相關展示頁面中配有陳某某進行實驗的照片。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截圖
在網站上展示的部分實驗記錄中,陳某某這樣寫道:
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我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對此,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13日回應稱,此獲獎項目學生系該所研究員之子,研究所目前已成立調查組。
事件2回顧:「一天寫詩2000首」的天才少女
網絡熱傳的一張岑某某個人簡歷圖片顯示:岑某某,14歲(現年16歲),浙江慈谿人,全球華人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2017年9月9日出版《中國青少年經典詩詞集》,2018年5月14日出版《雷霆戰警》正能量小說,2018年6月24日出版《岑某某詩詞666首》。
網傳岑某某簡歷
岑某某簡歷中最受關注的介紹是,這名女孩「目前一天能寫300首詞牌,一天能寫2000首詩,一天能寫15000字小說,目前演講觀眾最多人數3000人」,還是「宇宙超能量」等品牌創始人。
岑某某演說視頻截圖
網友搜索出岑某某2018年3月份的一段演說視頻。在視頻中,岑某某身著一身紅色長裙,站在舞臺中央。在音樂和掌聲節拍中,她自然地舉起左手示意聲音暫停,右手拿起話筒開始了演講。
「假如一個小女孩,曾經的她不會寫詩,沒有任何的基礎,可是學習了三個月,現在的她可以寫2000首詩,大家覺得棒不棒」。
臺下觀眾齊聲答:「棒」。
「那如果不是三個月,而是一個月就寫出了2000首詩,大家覺得優秀不優秀。」
「優秀。」
「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小女孩沒有三個月,也沒有一個月,僅僅只花了一天時間就寫出了2000首詩,大家要不要知道她是誰呢?」說著,岑某某拉長了最後的字聲,將手掌貼近耳朵,半彎下了腰。臺下再次傳來吶喊聲。
片刻的音樂和掌聲節拍後,岑某某揭曉了答案:「這個小女孩就是站在大家面前的我。」
然後就開始現場賣書。
岑某某的詩集
有不少關注者做出了一個計算,如果岑某某一天能寫2000首詩的話,也就意味著,她24小時不休息,每0.72分鐘即可創作出一首詩,堪稱「天才少女」。這也成為了其引發質疑的一大焦點。
有網友說,歷史上的高產詩人乾隆皇帝,一生也才寫詩4萬首,這位小朋友一天2000首詩,相當於一分鐘寫1.4首,不到一個月便可碾壓乾隆皇帝。
還有人調侃道:曹植當年若有這才華,也不至於需要走七步。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把2000首詩抄一遍,一天也絕對不夠用。
據媒體調查披露,岑某某簡歷中的「全球華人青少年領袖學習會」純屬編造,而其諸多出版物經查詢也屬自行印製。至於「品牌創始人」一說,則是其父註冊的幾個商標,並無實質產品。
這麼「高級」的虛假包裝,孩子自己是做不出來的。
3
兩個事如出一轍:十幾歲的少年,在校學生,他們呈現給社會的所謂「成果」皆遭到質疑。
其實如出一轍的少年們還有很多。
我們很不願意將矛頭對準這些少年,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知識儲備尚不紮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
我們寧願看到的是:幾個孩子期末考試沒有考好,私自將成績單塗改了,被家長發現並毒打了一頓。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甚至可以略感欣慰。
在人的一生中,少年時代是最純真的,成年之後最喜歡回憶的,也是少年時。
近年來,由於利益驅動,各種盈利機構將目標鎖定了青少年,舉辦五花八門的大賽、培訓,動輒吆喝「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哪個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於是無論有錢沒錢,「該花的錢就得捨得花。」
幾年前,筆者幫朋友的一個書法培訓班上過幾天的課。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被奶奶帶來學書法,筆者上完課,在課堂練習的時候問她:「你喜歡書法嗎?」孩子說:「不喜歡。我喜歡遊泳。」
一位家長說,這個社會競爭太殘酷,做父母的,苦點累點都沒關係,只要孩子以後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家長沒有錯。但是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互相攀比而催生出一小部分家長,偽造成果,滿足其作為家長的虛榮心,代價就是也許會毀了孩子的一生。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出名可以趁早,但不能猴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