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神童」比較多。
先有16歲少女,一日能寫詩2000首,詞牌300首,寫小說15000字,不僅是記者、編輯,還是某新聞網站區域中心的負責人,更是某品牌創始人,還輾轉到各地演講。
一時間,被成功學成功洗腦,又被焦慮包圍的父母們,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到「神童」的地步的時候,很自然地就被帶進「邏輯思維」的溝裡,並深信不疑。
但總有理性的聲音存在,總有數學成績特別的好的同學,喜歡「較真」,喜歡「刨活」。他們不用計算器,只是默念數字,就能計算出這位「神童」不吃不喝,一天24小時創作的話,也得每43.2秒完成一首,才能達成日均2000首詩歌的任務。
我的天,果然是「神童」才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像我這樣的普通人2000首詩,一輩子也未必能完成!可是當大家質疑「神童」的「超能力」的時候,「神父」出現了。
神父說,有關「神童」的相關宣傳並無誇大成分,女兒的寫作能力都是真實的。」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豁然開朗了。原來「神童」指的是16歲能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的天才。「神父」就是「神童」的父親。
「神父」與「神童」一出手,瞬間名揚海外,果真是「神仙」,能力就是強。
可有網友說了,這算什麼厲害的。還有更厲害的呢!比如,六年的小學生,在父母的過度參與下,取得了直腸癌基因研究課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三等獎。
就當我們為「神童」歡呼喝彩的時候,「神父」竟發表了致歉書。致歉書上用了「過度參與」一詞,網友們說這一詞用得妙,但卻給人一種「神童」的科研成果是「神父」辛勤創作的結果的「錯覺」。
一瞬間,「神童」光環突然降落,他成為普通普通的孩子。「神父」則晉升為主角,用博士生的智商,與網友們玩起了文字遊戲。
可網友們對文字遊戲不感興趣,只對「神父」努力鑄造「神童」的目的感興趣。那麼,「神父」同志們為什麼要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神童」呢?
一般情況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所以當一些父母發現孩子某一方面的天賦時,出於愛,「父母願意發動一切力量,為子女打造一片與眾不同的天地。
這本是無私的愛,值得歌頌。可是當普通父親升級為「神父」,可愛的孩子快進為「神童」,味道似乎就變了。
當然,我們也相信人世間有「神童」存在。比如,愛因斯坦;比如,貝多芬……他們的智商明顯高於常人,學習能力也非常人能及。小時候的他們,被換作「神童」,長大後被叫做"天才。這些人的存在,大大促進了為人世間的發展,所以普通人感激他們,仰慕他們,甚至把他們奉為神明。
這種被人推崇的至高無上的感覺,很容易讓人迷失。尤其是網絡發達,網紅倍出,流量就是錢的時期,博人眼球成為便成為迷失自我的父母,搏位出頭的重要營銷手段之一。
於是,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喜不喜歡,他們早早就開始為孩子打造「神童」之路。
而當嘗到「神童」之果背後的甜頭後,他們則被激勵著加快步伐,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孩子打造成世人皆知的「天才」。
於是「神童」被「神父」帶著到處秀,他們忙碌到忘了自己的初心,也放棄了孩童該有的快樂和自由。
可過度壓榨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要麼「傷仲永」,要麼「江郎才盡」。
央視御用畫師、2019年高考漫畫作文專題作者,被大家稱為「小林」的林帝浣,在著作的《等一朵花開》中卻這樣認為,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贏在開場並不重要,很多父母之所以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怕自己的面子丟在了起跑線上。
所以,他們會「以愛的名義」,逼著孩子成為「神童」。比如,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可以為眾多大人演講勵志成功學,並優秀到超過乾隆爺;再比如,小小年紀的小學生,剛剛對科學實驗產生了興趣,就在父母的過度參與下,研究起了直腸癌,並獲得了大獎。
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優秀,「神父」暢懷大笑了,可他們經不住推敲的「過度參與」,經不起細品的成果,卻讓原本無憂無慮的快樂少年成了笑柄。
試問,這是「神父們」想要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