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基米
這幾天,有個14歲的女孩特別火,她叫岑怡諾。
我們總感慨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厲害多了,幾歲就會英語、會畫畫、會唱歌、會算術。
但岑怡諾顯然不是一般的厲害小孩,可以說是「天才少女」。
她厲害到什麼程度呢,簡歷放一張給大家看看:
看完她的簡歷,我真的羞愧得無地自容。
14歲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出版了3本書,小小年紀已經當上某新聞網站的副主任(網上都還能檢索得出的那種哦)。她還到處去做演講,演講視頻網上也很多,慷慨激昂,比我前兩年參加的老家村裡的婚禮司儀說得還接地氣,還要激動人心。
面對質疑聲,岑怡諾的家長也出來回應了,說確實沒有誇大宣傳,女兒的寫作能力是真實的。「她如果靜心寫詩,2000首沒有問題。但我們也沒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寫一天,寫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
網友們也在網上找到了岑怡諾的部分作品,書是非公開發行的,詩歌在網上有一篇她寫的《宇宙》,用文言文寫的。
岑怡諾到底是神童還是被拔起來助長的秧苗,大家討論得很激烈。
我其實並沒有興趣知道,也許人家就是有天賦呢?
但她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天才小詩人,也是女生,比岑怡諾小一歲。她就是13歲的姜二嫚。
雖然岑怡諾的2000首詩我只拜讀了《宇宙》其中一首,但我也要毫不猶豫地說,我更喜歡姜二嫚的詩。今天也要跟大家強烈推薦一下,不止是大人讀來非常治癒,也很適合拿給小朋友們讀(真心的哈,不是反語)。
廢話不說,我直接給大家展示下姜二嫚小朋友寫的幾首詩吧。
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感受,我是真的是忍不住陣陣驚嘆。日本作者金子美玲因童謠成名,她的童謠天真純淨,充滿童趣。咱們中國的姜二嫚小朋友,在我看來,跟金子美玲比毫不遜色。她本身就是個小孩,視角比金子美玲更有童趣,想像力更為豐富。
來看這首《燈》:就一句話,可是就一下把我們給點醒了,是啊燈不就是把黑夜燙了一個洞嗎?這是姜二嫚7歲時的作品,多麼有靈性啊,孩子不就是天生的詩人嗎?
姜二嫚小姑娘不算是個小眾作者,她成名已經有好幾年了。7歲時的《燈》就讓她轟動一時,之後她筆耕不輟,寫了一千首詩了(咦,從7歲到13歲,6年才寫一千首,好像跟岑怡諾比,產量是低了點。)
她的詩發表在《詩刊》《新世紀詩典》《中國詩歌排行榜》等詩歌雜誌上,還受邀參加了很多的綜藝節目,比如《天天向上》《放學別走》等。
詩人餘秀華說:「二嫚寫得天真爛漫,她的手指向哪裡,詩就出在哪裡。」主持人汪涵說:「為什麼姜二嫚的詩被人們喜歡,就是因為她有一顆童心,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充滿想像!」
姜二嫚小朋友也出了兩本書(對外發行,網上都能買得到),第一本詩集《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被評為「深圳年度十大佳著」。還有一本叫《姜二嫚的詩》。
我尤其推薦《姜二嫚的詩》,特別適合小學生來讀,而且排版、裝幀、配圖都非常精美。內文的插畫是出版社邀請幾歲的小朋友畫的,沒有太多技巧,卻樸實可愛。每首詩前都標記了時間,看上去又像是日記。配上姜二嫚質樸的小詩,真的非常美好。
姜二嫚被很多人譽為是天才詩人。但她的爸爸接受媒體訪問時,卻始終強調,孩子不是神童,只是普通小孩。爸爸媽媽陪著她一起看書、交流、養動物、旅行、玩耍,她還養動物,打桌球、烹飪,烘焙。平時就是一個最普通女孩的樣子和生活。
爸爸說,自己無非是按照孩子最本真的需求,引導她們用詩歌記錄生活,保護好她們的童心。「我從沒想過要培養一個作家或詩人,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是家長可以設計和規定的。但是,一個和詩歌走的很近的孩子,更靠近成長的本意。」
姜二嫚家其實有兩個孩子,她還有個姐姐,姐姐比她大4歲,也很會寫詩。第一本詩集《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是她跟姐姐合著的。
網絡圖
姜二嫚的家長非常謙虛,一直在說孩子普通。
家裡出一個會寫詩的姜二嫚,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姐姐也那麼會寫,那麼即使是偶然,中間也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
我們從媒體對爸爸和姜二嫚的諸多採訪中,可以尋到一些「必然因素」。這也就是回答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怎樣培養孩子寫作?
一、注重閱讀,培養閱讀習慣
姜二嫚告訴記者:「在我們家任何地方,半米之內都能抓到一本書」。很多書她都翻懶了。
家長給姜二嫚姐妹創造了理想的閱讀環境,她們受到薰陶,自然而然愛上讀書,有足夠的輸入量。
二、把孩子的「金句」記錄下來,激勵創作
孩子寫東西跟家長也有關係?
有的。
比如姜二嫚家,爸爸從兩姐妹很小時就開始記錄她們的語言。
姐姐三歲時,爸爸帶去公園玩,姐姐對爸爸說:「你知道嗎,小蝴蝶好捉,大蝴蝶不好捉。」「為什麼呢?」「因為大蝴蝶呀,經歷了太多往事。」
這段對話讓姜爸爸回味不已,到家後馬上記錄了下來。於是,他開始經常這樣做,記錄得越來越多。隨著姐姐長大了,姐姐讀到自己小時候的「詩」,很受鼓舞,開始主動創作。
二嫚看著姐姐的詩經常受父母表揚,她也不服氣了,說也要寫。爸爸也把她的「金句」都記錄了下來。一開始是孩子們口述,家長記錄。到後來孩子們慢慢學會了寫字,就自己寫了。
據報導,姜爸爸記錄的金句本有40多本。
這是種很好的方法,家長在孩子小時記錄下他們的語言,既可以當做以後的美好回憶,也在潛移默化中鼓勵和支持孩子們多說、多寫、多創作。
三、不教具體技法,多討論和賞析作品
孩子大了,開始接觸寫作文後,很多家長會把孩子送去各種各樣的寫作班,接受技法培訓,掌握各種寫作技巧。
這對孩子寫應試文章,可能確實有幫助。
但如果孩子是在家裡,寫了篇文章想讓爸媽看一看,或者說告訴家長自己想寫一點東西,家長還要像作文老師一樣,給孩子出命題作文,要求篇幅、體裁,要求技法嗎?
不需要這樣做,更不要逼孩子創作。你想,被迫創作的創作,還能是好創作嗎?
一是,家長不是作文老師,不具備輔導應試作文的專業性。
二是,這樣會大大打擊孩子的寫作積極性。二嫚家,對於姐妹倆寫詩這件事,父母很開明,從未教過她們應該怎麼寫,不應該怎麼寫,更多的是平等交流各自對於事情的看法,並一塊去賞析詩歌。「父母沒有要求過我寫詩,比如說催我寫一首詩,或者給我出個題目,從來沒有。」姜二嫚告訴記者。雖然去上電視節目,導演往往希望能讓她現場寫詩,但爸爸表示,得看姜二嫚的意願,不想寫就算了。
姜二嫚兩姐妹都能寫出這麼有靈性的詩歌,跟父母的教育方式,大有關係。我們雖然不能培養出岑怡諾這樣每天寫2000首詩的神童,但能培養出姜二嫚這樣的「普通孩子」,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