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獅子的色空因緣
這份講義,是近一千五百年前武則天的「老師」法藏,為武則天講解《華嚴經》「因緣」之理的課件記錄。本來是準備在昨天教師節的時候「公號」出來的,藉以感恩我們的老師善知識,正是由於他們無始以來對我們的教導,才得以讓我們明理趣善,而得到我們今天的這個人身。但後來沒來得及,延到今天,那就把「今天」也當作教師節。「今天」者,天天也。因為善知識是天天都在這個世間,不厭疲倦地教導我們。願我們從今往後,能像善財童子一樣,盡形壽遍參善知識,尋求真理,解脫自身,救度眾生。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武則天,是一個智慧非常的人。她於佛法有甚深的悟解,這從她作的那首「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的開經偈就可以見證。這首開經偈就是武則天在讀閱《華嚴經》時,因體會佛法的深妙稀有,歡喜非常,感而為此經題的,今天已經成為我們在誦讀所有經典前必念的一首偈。
因於前世在佛前缽內供養一捧沙子的功德,此世武則天得以成為帝王,並為一個虔誠的佛法護持者。她於《華嚴經》有著非同一般的喜愛,不滿足於未完整漢譯的晉譯六十卷華嚴(《華嚴經》全經八十卷,加上《普賢行願品》八十一卷,近一百五十萬字),派特使去印度求取全經,當得知大唐的鄰國于闐,有完整的梵文本時,特派專使赴于闐,連同宣講這部經的三藏法師實叉難陀,一起迎請到大唐(周)。武則天設立專門的機構,配置場地和人員,讓實叉難陀主持翻譯、完整這部有佛家「經中之王」稱譽的經典。
《華嚴經》翻譯完整出來後,武則天非常喜愛,除在初閱之時作了上述的那首開經偈外,還專門延請了當時對華嚴境界有甚深悟解的高僧法藏,入宮為她講解。這個講解的講義,後來被法藏法師的弟子加以整理,就成了我們今天有幸能讀到的《華嚴金獅子章》,簡稱《金獅子章》。佛在《華嚴經》裡講到,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始終處於無窮無盡、無限複雜的相互圓融、相互包含的「因緣」關係中;縱使天資聰穎,但武則天仍感到不易理解。法藏大師於是特以武則天皇宮殿前的金獅子作喻,以「金獅子」(一切萬物莫不如此)乃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的緣起理論,來闡述無窮無盡、錯綜複雜的緣起關係,進而闡明了「無盡緣起」的道理。講義富於辯證法,是我們趨入華嚴境界乃至無上妙法的「啟迪」門鑰。講解共分十節,四個層次:前五節講「緣起色空」,第六節依緣起說華嚴判教,第七、八兩節則為說觀察、分析宇宙萬物的法門——「觀法」,第九、十兩節講佛法的實修及其結果——成就菩提智慧,進入涅槃境界。《金獅子章》講義全文:
初明緣起,二辨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明緣起第一:謂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緣,遂有獅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
辨色空第二: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獅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又復空無自相,約色以明。不礙幻有,名為色空。
約三性第三:獅子情有,名為遍計。獅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壞,故號圓成。
顯無相第四:謂以金收獅子盡,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故名無相。
說無生第五:謂正見獅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獅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曰無生。
論五教第六:一、獅子雖是因緣之法,念念生滅,實無獅子相可可得,名愚法聲聞教。二、即此緣生之法,各無自性,徹底唯空,名大乘始教。三、雖復徹底唯空,不礙幻有宛然。緣生假有,二相雙存,名大乘終教。四、即此二相,互奪兩亡,情偽不存,俱無有力,空有雙泯,名言路絕,萋心無寄,名大乘頓教。五、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塊,繁興大用,起必全真;萬象紛然,參而不雜。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歷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圓教。
勒十玄第七:一、金與獅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二、若獅子眼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三、金與獅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四、獅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獅子盡。一一遍獅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五、若看獅子,唯獅子無金,即獅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獅子,即金顯獅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六、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七、獅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獅子;一一毛處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獅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說此獅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障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耶,令生正解,名託事顯法生解門。九、獅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十、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迴轉。說理說事,有成有立,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括六相第八:獅子是總相。五根差別是別相,共從一緣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諸根合會有獅子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
成菩提第九:菩提,此雲道也,覺也。謂見獅子之時,即見一切有為之法,更不待壞,本來寂滅。離諸取捨,即於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為道。即了無始以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名之為覺。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入涅槃第十:見獅子與金,二相俱盡。好醜現前,心安如海,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纏離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大周皇帝武則天
明緣起第一:謂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緣,遂有獅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這第一節講的是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生起的。「金獅子」原來是沒有的,由於金沒能保持住自性,於是隨著工匠的精巧製造之「緣」,遂成為武則天皇宮殿前的「金獅子」。可見金獅子的形相,是因「緣」而生的,所以叫作「緣起」。講義中,法藏法師以金、工巧匠和獅子作喻,說明緣起的理論:「金」即真如本體,「工巧匠」即緣,「獅子」即事物;金與工巧匠和合,於是產生了「金獅子」。一切事物莫不如此,皆是「緣起」而生,皆因「緣起」而有。其中的「金」,比喻本體,也即佛法中所說的一切事物之「真如」或「真心」,也即自性——一切事物所固有的永恆不變的真實本質。「金無自性」,是說金雖不失自性,但當因緣和合時,又可隨緣成相,為工巧匠製作成獅子相。獅子,比喻現相。相,事物外觀的表相、相狀,也即萬事萬物的外部形象、狀態。水的流相,火的焰相,等等。一切現象,皆是因緣和合下呈現於人前的各種本體的現相。起但是緣,是說獅子的造成,只是由於因緣的和合。以此說明:一切事物的生起,一切現象的出現,都不過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辨色空第二: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獅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又復空無自相,約色以明。不礙幻有,名為色空。這第二節從兩個角度辯明色空的含義:1.金獅子形相,緣起而有,故是虛幻。只有作為製造金獅子的實體——金,才是實有。這就說明,作為金體的形相「獅子」(色),是「非有」的,是空的。「色」不實有,故稱「色空」。萬事萬物,莫不如此。2.空無自性,也即沒有自身的真實,唯有通過現象的空來體現。故此,色空並不妨礙虛幻的有,不能因此而否定虛幻的有。也就是說,雖為色空,但不是斷滅空,不是離開物相另有一個空,世間不存在絕對的空。相虛幻有,是謂「色空」。辨,辨別;色,有形質、佔有一定空間互為障礙,會變化壞滅,且具示現出來、而為人所感觸的一切有形質的東西,即物質相。與心相對。六識之塵,雖為精神現象,因其實質乃是有形物質於精神層面的一種反射,故於心理意識上也是可感觸的,故亦為色之一種。法藏大師告訴武則天: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本身並不具任何質的永恆性,是不真實的假相。所以主色空。獅子相虛:是說獅子相是虛幻的,即色是空的。唯有真金:是說只有金的體性才是真實不虛的。因此,獅子是幻相,不是真有;本體之金真實,不是虛無。空無自相:是說金獅子沒有自身的真實本體,此即「幻色無體」。約色以明,是說通過獅子之相(「色」),才以顯明獅子自身無真實的本體。一切事物莫不如此。不礙幻有:獅子雖沒有真實本體,但並不妨礙獅子之相作為幻有而存在。擴而延之,一切事物的色空,皆並不妨礙它們以幻有之相,存在於世間之中。
約三性第三:獅子情有,名為遍計。獅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壞,故號圓成。
這節以金獅子為喻,告訴武則天:若視世間萬事萬物為真實不變的存在是錯誤的,因為那只是一種幻相。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就像金獅子,是沒有自性的形相,只是一種「似有」。只有萬事萬物的本體,也即其自性,才是恆常不變,圓滿真實的。
這個道理是以「三性」來說的:對於金師子,若存迷情之見,將無實體的金獅子執著為實有,則陷入遍計所執性;金獅子雖不實有,不是真有,但因緣和合而起後,金獅子的表相還是有的,這是似有,叫做依他起性;金獅子雖是似有,但製成金獅子的金之體性卻是不變不改的,真實圓滿的,這叫做圓成實性。
約三性:即就三性而論說。約,執照,按照。遍計所執性:凡夫以愚痴之智,將世間萬事萬物周遍計度為真實存在;而實際上,這種遍計所執的存在,卻是無自性、空無所有的虛假之相。所以凡夫眾生的執著,只不過是一種虛妄。依他起性:依種種因緣條件(他)而生起,故此產生的一切相都是虛假的。
佛典中常以蛇、繩、麻作比,來說明三性。夜間見繩以為蛇,實際繩並不具蛇的實體性。妄情迷執之下,以繩為蛇,這是遍計所執性。繩由麻等種種因緣編織而成,乃依他起性,實性為麻,這是圓成實性。三性之識,乃言說世間萬物之形成及其客觀真實性之間的「因緣」,由此及於虛假的現實世界和絕對真實的本體世界之間的關係問題。若能由此去掉遍計所執性,而領悟到依他起性,則能體證萬物的真實本性——空。
圓成實性:圓滿成就的真實性,即真如法性,一切事物的真實本性、本體。情有:即執妄為有。此處以虛幻的獅子相為情有作喻,謂凡夫眾生妄情於我及一切法,執為實有,周遍計度。不明一切事物的存在,只是緣起而幻有,一如獅子相的存在。似有:謂一切事物表相是有,實性則無。如金獅子相是有,但它是依眾緣而起,並沒有獅子之自性,「唯是虛相」,所以是幻相、似有。這就是依他起性。金性:即金的體性。金性不變,金體恆常不變,其真如本體圓滿真實、永遠不變。萬事萬物皆如此。
顯無相第四:為以金收獅子盡,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故名無相。
這一節以獅子的無相,來說萬物的無相。金獅子在因緣的作用下,由金體生起,這說明金體能夠收容、攝取獅子的一切相。所以金體之外,並沒有什麼金獅子相。
法藏以此告訴武則天: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本體的體現,都為本體所攝入收容,最終回歸本體。所以本體以外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的。事物的形相,只不過是眾生自心的產物,事物形相的本身,是無性無相的。這就叫做無相。
說無生第五:謂正見獅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獅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曰無生。
這第五節說金獅子之生,是由金體而起的,金體(自性)之外,並不存在金獅子,乃至一切事物。金獅子有生有滅,但金體自性卻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無生的。故金獅子是有生,又是無生。
法藏以此告訴武則天:萬物之有生,乃是「因緣而生」,成事為生,其性無生。
論五教第六:一、獅子雖是因緣之法,念念生滅,實無獅子相可可得,名愚法聲聞教。二、即此緣生之法,各無自性,徹底唯空,名大乘始教。三、雖復徹底唯空,不礙幻有宛然。緣生假有,二相雙存,名大乘終教。四、即此二相,互奪兩亡,情偽不存,俱無有力,空有雙泯,名言路絕,萋心無寄,名大乘頓教。五、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塊,繁興大用,起必全真;萬象紛然,參而不雜;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歷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圓教。
這一節為判教(依照本宗之理論體系,判別、判定各類佛教經典及其受持者的意義和位置)。謂小乘聲聞雖知金獅子為因緣和合而生之物,處於漸漸變異、念念生滅之中,無有實性的獅子相可以執著,但還不了解一切事物本身就是性空的道理。
論:論述。五教:五種教相、教判,謂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和圓教,此為法藏大師論述華嚴宗的判教主張。因緣之法:乃言金獅子為因緣和合之物。念念:剎那,極短暫。徹底唯空:自性本空,事物的本體和現象皆空。 法:事物自身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其一定的軌則,人因之對事物進行了解。故一切事物,皆為「法」。另,佛所說教義,亦具「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作用,故亦得稱為「法」。愚法聲聞教:即小乘教,由聽聞佛陀之聲教而得道果者。此處法藏大師所指,乃四阿含毘曇、成實、俱舍和婆沙等經論的教義。
友好提示:佛典經論中,「愚」、「痴」一類詞語,乃平等真實境地位置的說明,沒有貶低、罵咒之意、義。我們不能以今人對語辭的感受,而來度量佛菩薩聖賢等的誠實悲慜之言。譬如我們說畜生中的雞是愚痴的,無父無母,更遑言兄弟姐妹。我們是就其智慧境界的實際而說,並不含貶咒之意。凡落雞類,其智即位於那個層次。這是一種事實的陳述,而非有意的歪曲貶低。勒十玄第七:一、金與獅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二、若獅子眼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三、金與獅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四、獅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獅子盡。一一遍獅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五、若看獅子,唯獅子無金,即獅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獅子,即金顯獅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六、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七、獅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獅子;一一毛處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獅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說此獅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障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耶,令生正解,名託事顯法生解門。九、獅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十、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迴轉。說理說事,有成有立,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1.金與獅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這一門是說,金體與獅子形相,同時緣起成立,無先無後,圓滿具足金體與獅子的一切。這告訴武則天:事物的本體和現象,是互為適應、聯繫、依存的,同時又各自完滿具足的。同時具足相應門:謂金體和獅子,互相對應聯繫,成一緣起,而顯現為金獅子。這是說,事物是同時圓滿地具足了一切法性。2.若獅子眼,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若以金獅子之眼,去包容攝盡整個獅子相,那整個獅子就都是眼;若用獅子耳去包容攝盡整個獅子相,那整個獅子就都是耳;其它鼻、舌、身各根,亦各各都能包容攝盡整個獅子相。然眼、耳等各根互有不同,一一雜;眼、耳等各根又都可分別包容攝盡整個獅子相,成一一純;這樣既雜又純,互具功德,圓滿自足,就成就了「諸藏純雜具德門」。 這一門,說理事相即無礙之理。萬事萬物之現象(事)都是完整的本體(理)的體現。就現象之間來說,各自不同,而表現為雜;就本體所體現出的不同現象來說,各自又都可以包含其他一切現象乃至事物的全部,表現為純。這樣既雜又純,互為聯繫,互不妨礙,互不矛盾。這就是所謂的「理不礙事,純恆雜也;事恆全理,雜恆純也。由理事自在,純雜無礙也。」3.金與獅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這一門是說,理(本體)是一,事(現象)是多。一方面,每一現象都是本體理的體現,所以,多就是一,一就是多。另一方面,一仍是一,多仍是多,本體是本體,現象是現象。金是理,獅子是事;金是一,獅子是多。「各住自位」,各有其相應的地位而互不相同。本體與現象,即互相聯繫又互為區別。4.獅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獅子盡。一一徹遍獅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這是說金獅子的眼、耳、鼻等各根,和每一根毛,由於都是金做成的,因而各各都能包容收盡整個金獅子。由此,每一根也都遍布整個獅子。同樣,金獅子的眼也就是金獅子的耳,金獅子的耳也就是金獅子的鼻,金獅子的鼻也就是金獅子的舌,金獅子的舌也就是金獅子的身。金獅子的各根,既互相依存,互相等同,又各自存在。這叫「諸法相即自在門」。前面「一多相容不同門」,講本體(理)與現象(事)相容和不同之關係,此「諸法相即自在門」,則講各種現象雖各自存在,但又彼此相依相即,各各與對方合為一體,從而含攝對方。這是「攝他同已」。體現出佛法的圓融自在。皆以金收獅子盡:獅子的諸根毛髮,各以其金體包容整個獅子相。即是說,獅子的各個部分都是金體的顯現。一一徹遍獅子眼:獅子的每一根毛,每一相,都具備獅子眼。也就是說,獅子眼遍布整個獅子。眼即耳:獅子的眼就是獅子的耳;自在成立:眼、耳等根相又彼此分別,各自成立。相即:不離,不二,不同性質的東西彼此依存,並可以衍化為等同的關係。5.若看獅子,唯獅子無金,即獅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獅子,即金顯獅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
這是說,如果注意看獅子(也即注重現象),那末獅子就會顯現出來,而金(喻本體)就隱沒了;如果注意看金(注重本質),那末金就顯現出來了,而獅子隱沒。若既注意看獅子又注意看金,那末獅子和金就都會隱沒和顯現。這樣,獅子和金,現象和本體,隱現同時。這叫做「秘密隱現俱成門」。
6.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這是說,金獅子的金和獅子,或隱沒或顯現,或是一或是多,為純為雜,有力無力;或為此為彼,為主為伴,交相輝映。本體(理)和現象(事)一起顯現,互為含攝,互不妨礙存在。就如極微細的事物,也能包容其它一切事物,所謂一滴海水具足全部海水之性,一毛孔中見三千大千世界。這叫做「微細相容安立門。」
7.獅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獅子,一一毛處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獅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這是說,金獅子的眼耳和四肢關節,凡有毛的地方,每一根毛都各有金獅子。無數根毛中的獅子,同時又包容於一根毛中;這樣,每一根毛中又都有無數的獅子。再者,每一根毛中,又有帶著其他毛中所攝有的無數師子,還歸於一根毛中。世間萬事萬物,每一事物中有無數事物,交互涉入,重重無盡,這就是「因緣」的複雜性。這叫「因陀羅網境界門」。
這告訴武則天:世間萬事萬物之現象,都是本體理(即自性)的完整體現,本體理包含一切事物。故此,每一事物都包含一切事物。由此而進,此一事物不僅包含一切事物,還包含了每一事物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同樣,其他任何一個事物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也各各包含一切事物。這就像因陀羅網上的珠,網中每一珠中現一切珠,又現一切珠中之一切珠,重重無盡。這就是所謂的因陀羅網境界。
8.說此獅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障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這是以金獅子為喻。金獅子的形相(事)是有生滅的,因而是虛幻的,這表示無明的生滅現象;金獅子的真金本體(理),是無生滅的,因而是真如的,這就是空,是萬物的唯一真相。將兩者(事理)結合起來觀察思維,通過對生滅和不生滅關係的認識,就可以生滅把握無生滅,由不覺轉為覺。這就是「觀萬法相,用顯真理。」
而這,就是佛法,就是覺悟。
9.獅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這是從時間上說事事無礙之理。金獅子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時時刻刻都在生滅變異之中。哪怕是極短暫極短暫的剎那間,都分過去、現在、未來三際;而過去、現在、未來每一際,又分過去、現在和未來,共為九世。一切事物都受九世的約束,每一際都在生滅變異之中。
有為之法:即有為法,因緣造作而有生滅的一切事物。剎那:極短暫的時間,佛說一彈指間有六十剎那。一念:即一剎那。融通無礙,同為一念:九世各各不同,又相互關聯,相繼成立,圓融相通,無障無礙,同在一念之中,不離於當下一念。十世:此指九世加一念。十世隔法異成門:一念中有九世,九世又同為一念,是為十世;十世相互有別,又相由成立。簡而言之,一切法門遍布於「十世」之中。
10.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迴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這是說金(本體)與獅子(現象),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皆是隨真心迴轉生起。如此,理、事都各成立,都是真心的變現。
心:此指真心,即自性清淨心。由心迴轉:由真心轉變生成。唯心迴轉善成門:謂一切法門皆是「真心」所起。
括六相第八:獅子是總相,五根差別是別相;共從一緣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諸根合會有獅子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
這第八節講金獅子的整體,即總相。金獅子的眼、耳、鼻、舌和身,五根各有差別,是合成獅子整體的不同組成部分,這稱為別相;但它們由共同因緣的作用而生起,因而具有同性,這就是同相;眼、耳等彼此不相濫混,這是異相;眼、耳等各根共同組成獅子,這是成相;若眼、耳等各根,各自只停留在各自本位上,不組成為整體,這是壞相。
法藏法師以此為喻,告訴武則天:現象世界的每一事物,就事物的全體講是總相,就事物的各部分講是別相;事物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是同相,各部分因緣和合構成一個事物是成相,各種因緣保持原來的分離狀態是壞相。
壞相,是說眼、耳等各自獨立而不和合,則無獅子相。也就是事物的各部分,如果只停留在各自本位上,則不能共同組成為整體。
成菩提第九:菩提,此雲道也,覺也。謂見獅子之時,即見一切有為之法,更不待壞,本來寂滅。離諸取捨,即於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為道。即了無始以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名之為覺。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這節講通過觀看金獅子,就能看出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不必等到壞滅時才算空,它本來就是寂滅的,空的。眾生若能由此認識,而離開對事物的執取和棄捨,再循著此路徑前行,最終就能匯流入佛陀的智慧大海中——這就叫做道。進而能了知:無始以來,眾生一切的妄見,都是不真實的——這稱為覺。由此而達廣大無邊、圓融無礙的菩提智慧境界。
成:成就;菩提:覺悟,成道;成菩提:成就覺悟,達佛智慧之境;道:成道,得道;覺:覺悟,謂去除無明,開悟真理;寂滅:自性寂靜,離一切相,一切事物之本相;更不待壞:一切因緣和合生滅之事物,無須等到它壞滅時才算空,它本來就是空寂無相的;離諸取捨:離開種種執取和捨棄;無始:世間事象,在時間上沒有開始,皆乃前世因緣和合而有,而前世的因緣,又是更前世的因緣和合而有。如此輾轉相究,萬事萬物皆無開始。此即是說,萬事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皆有因;若有始,則無因,成神造論了。
入涅槃第十:見獅子與金,二相俱盡。好醜現前,心安如海,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纏離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這最後一節是說,不執著二相,方能徹了萬事萬物的真實。看金獅子時,獅子和金,二相同時滅盡,既不執著現象世界(獅子的形相),也不執著本體世界(金),從而能夠徹底了解萬物的真實。不產生任何擾亂身心的煩惱,美惡並現於前,然心不為所動,安穩如平靜之海。虛妄滅盡,無諸逼迫,則能超出身心纏縛,遠離障礙煩惱,永棄痛苦淵源,進入涅槃境界。
二相:指獅子和金。心安如海:心無所住,不生任何煩惱。妄想:眾生對事物形相的虛妄計度、妄加分別、貪著執取,不能有真實的獲得,只是虛妄的水中月。眾生陷於輪迴,即源於此。《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纏:煩惱的異名。煩惱能縛人身心,故名為纏。《大乘義章》:「能纏行人,目之為纏。又能纏心,亦名為纏。」 障:有二,一煩惱障,以煩惱能障礙善法聖道,不能進入涅槃,故名;二所知障,眾生執著萬物為實法,障礙能知,不能成就菩提,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