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學的因緣與超脫

2020-12-13 吃喝玩樂o衣食住行

佛說,萬物皆為佛

佛說,四大皆空

佛說,一切皆因緣起,皆因緣滅

佛說,無喜無悲

佛說,西方有極樂

佛說,身寂即超脫

那麼什麼才是真的佛呢?其實佛就是一種思想,一種處事方法。首先,佛認為天地萬物皆可成佛,人人都是佛,物物都是佛,只是你的佛性有沒有顯露罷了。另外,佛認為天地萬物皆因緣而起,都是因為緣而存在的。你能夠看到萬物,聽到聲音,聞到味道,那是因為萬物於你有緣,如果萬物於你無緣,那麼你眼中的萬物就會消失。所以佛有四大皆空一說,如果因緣不到,那麼萬物都是空的,包括佛也是空的。即道空、天空、地空、人空。也就是說,如果因緣不到,那麼天、地、人、道,萬物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因緣到了,天、地、人、道,萬物才會出現。

佛認為既然一切皆因緣而起,皆因緣而滅,那麼為何要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呢,為什麼要去在乎生死呢。也就是說,其實喜怒哀樂等所有情緒皆是因緣的產物,而並非是自身的,如果一個人過於在乎自己的感受,過於情緒化,那麼這個人就是著相了,離佛也就越來越遠了。生死也是因緣的產物,你覺得所謂的死,其實那不是死,那是寂滅,是因緣而滅,因為緣沒有了,所以你也就沒了,只要緣到了,你也就會再次出現,這也就是輪迴,是因果。所謂西方有極樂,其實就是因緣與因果的產物。如若你這輩子的緣到了,因緣而滅了,那麼等下次因緣到了再次出現,你會繼承上輩子的因果,也就是所謂的善因得善果,惡因的惡果,所以佛叫人行善。另,佛又有超脫一說,也就是所謂的今世因今世了,今生的所有因緣今生了卻,不帶到來世,那麼來世因緣而再生的你就是一個全新的你,前世的種種皆不再,所有的喜怒哀樂皆不在,這就是所謂的超脫。

各位喜歡佛學了解佛學嗎?讓我們一起探討,一起研究。

相關焦點

  • 佛學基礎: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1)無明:就是不明,乃貪嗔痴等一切煩惱的總稱。南懷瑾先生說過:「無明愛取三煩惱」,十二因緣的無明、愛、取,這三個是根本煩惱,就是苦集滅道的集。由一念無明起,腦筋不清楚,就要抓住愛,想永遠把握,所以痛苦就大了。
  • 淺析:朱熹的佛學因緣
    但在朱熹十四歲時,即紹興十三年(1143)朱松病死於福建建甌,臨終之前,朱松將家事託付於好友劉子羽,並兒子的學業交於劉子翠、劉勉之、胡憲幾位好友,這四位友人都是武夷一帶的儒學名家,卻都喜好佛學,可謂是儒佛兼修的名士。這幾位名士都好交往於僧人,時常便會帶上朱熹同行,這使得朱熹對佛學耳濡目染,對佛學開始產生極大興趣,同時他也隨之結交了許多僧人。可以說在朱熹訪李侗於南平之前,朱熹是沉於佛學的研習之中的。
  • 佛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助您早日擺脫困境
    佛的世界是心靈寄居的家園,佛的世界是詩意地棲居,佛的世界是忍讓與超脫,佛的世界是領悟萬法自然,佛的世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佛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別著急,命運自會安排好一切。這些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希望能助您早日擺脫困境。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科學的盡頭是佛學
    作為量子物理的研究者、中科院的院士,朱清時在退休後開始投入「量子佛學」的論證和推廣工作中。他不斷地和佛學人士接觸,最終形成了他的理論體系。朱清時院士認為:意識是一種量子物理現象,意識不僅存在於人的大腦之中,也可能存在於宇宙之中。由此可以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學與佛學最終將殊途同歸。
  • 佛學點滴be water,水與人生是何關係,水在佛學中究竟指什麼?
    所以筆者想集中從佛學的角度中,去談一談「水」到底有什麼含意。何為大千世界?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佛學的宇宙觀裡,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的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
  • 南懷瑾老師:與生命有關的四個因緣
    與生命有關的四個因緣與生命有關的因緣有四個:(一)親因緣:是中陰身帶來的種子,加上父精母卵,三緣和合才能成為一個生命。有人問,試管嬰兒也是欲來的嗎?男女兩性的欲是粗淺的欲,大的欲是各種慾念。譬如中陰身在投胎的時候,看這個畫很美,美啊!就被它拉進去了,那個吸力就是這個因緣。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晰佛學「地藏系」也為此提供過解釋,在「地藏系」裡業力是可以通過虔誠的祈禱,或者幫別人祈禱,又或者別人幫你祈禱進行消化的。今天很多人對「佛學」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佛的主要目的是勸人向善,其實並不是。「佛學」本身來說並不太關注善惡問題,他們關注是全人類的解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只不過是解脫的一個途徑而已。
  • 問起師父佛學的因緣,他孺慕情懷油然而現
    跟師父的因緣算很深,看師父的著作,非常地歡喜,歡喜到覺得不講忍受不了。那時候,在忙佛學院建築工程時,記得有一天早上,才剛讀了師父的書,忽然又被召喚到佛學院。來到佛學院,就一直找師父,好像師父剛剛才親口為我說法。
  • 一位佛教徒的佛學「夙願」
    可這佛學我卻孜孜不倦,愈鑽愈 深,沒法停止,如上了癮,我的存在 ,仿似為了深入佛法,其他一無是處 ,如果沒有佛學,我只是一個廢人。 究竟是什麼因緣,引我至此,我也說 不上,只能說是夙願吧!女同學:我自小很感性,愛好和平,美好的事 物,別讓我處於俗世的明爭暗鬥,爭 權奪利,我肯定會死掉的。
  • 星雲大師:值得尊崇的當代佛學泰鬥——永懷印順導師
    印順導師圓寂了,我也一樣有著當初太虛大師、法舫法師往生時的哀痛心情,因為印老的思想豐富,立論創新,他對佛學的闡釋常有獨特的見解,他的佛學著作具有深度,可以說是一位佛學上的開悟者。尤其印老生性淡泊,能專注於學術研究,他的智慧在一般學者之上,做為佛教青年的導師,他可以成為當代佛學思想上的領導中心。
  • 佛學入門系列|略釋「四念處」
    「心」是生命的本質,同時是眾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獨存物,而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緣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世界,五蘊的身心世界是無常的,會壞滅的,故我們的心是無實體的,不過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緣關係的發展而已,絕無實體可捉取。而且心的現象,是念念生滅,剎那不住。怎麼可執它為常?由此觀心無常之慧力,能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的過患。
  • 騰訊佛學祈請全球佛子恭誦護國三經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 8月3日16時30分,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
  • 關於佛學的系統總結——《婚姻情感通識課080》
    【《為什麼從佛學談起——《婚姻情感通識課072》》】可是要系統地解釋自己的人生,這件事會讓我們很多人犯難。另外,在解釋完自己的人生後,還能給出一套解決方案和行動步驟,那可就難上加難了。說句實話,我更犯難,因為我也活不明白。這個時候,倘若有一個模板能夠讓我們參照,我想是再好不過的了。因此,我就請佛學上場了。
  • 【佛學常識】《李炳南居士 佛學常識課本 01》79
    以此因緣,通信皈依於印光法師。又三年,專誠到蘇州報國寺謁印光法師,師在關中接見,勉勵有加。師在關中接叩見者,例語十數分鐘,而雪廬竟蒙開示終日。一九三四年,莒縣重修縣誌,總纂為莊太史心如,分纂及預其事者均邑之鴻儒,雪廬由獄政轉任分纂,其中古蹟、軍事、司法、金石四類,皆由雪廬負責纂修。三年事竣,因莊太史之推薦,應聘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任秘書,旋晉任主任秘書。
  • 釋迦用十二因緣做了說明
    關於這些問題,釋迦摩尼認為一切事物由因緣和合而成,都生於因果關係,同樣人的痛苦,人的生命和人的命運,也都是自己造因,自己受果。佛把人生痛苦的根源歸結為「五取蘊」,以論證人生的關鍵問題,佛經中記載有五分、九分、十分和十二等「分」即「緣」,如五分即五緣、十二分也即十二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 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
    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青原行思禪師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俗姓陳。
  • 為什麼從佛學談起——《婚姻情感通識課072》
    但佛學不一樣,佛學給了人生一套完整的解釋理論並且給出了難能可貴的實踐修行方法。佛學:說到佛學,我們太有必要澄清一下什麼是佛學了。之所以在後面引入佛學,是因為我發現,倘若我們不能了解自己掌控情緒進而把握自己的話,那麼懂了再多道理也沒用。而且佛學還給了一套非常簡便的冥想方法,可以隨時隨地實踐。
  • 「無明」這種深奧的佛學概念,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嗎
    「無明」是一個佛學概念,既然是佛學概念,那麼一定會是很深奧的很抽象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法是出世間法,而我們的思維定勢卻是世間法的邏輯方式,所以呢,佛學中的概念總會給人以高深莫測的感覺。反過來呢,對佛法概念高深莫測的成見,也會讓我們把所有的佛法概念都人為地複雜化、神秘化。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感謝】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桌球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佔、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
  • 【佛學入門】《心經》教你如何 「觀」 自在
    作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般若波羅蜜是哲人的慧教,佛學之根基,諸佛的智母。《心經》的主旨,就是直趨人心,啟般若智,以辨知生命存在的本質狀況與真實價值,去度過苦難,輕鬆步入自我解救、人格完美的自在境界。梵語「波羅蜜多」為度達之意,全靠般若這一航燈的智照,所以稱「般若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