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佛教徒的佛學「夙願」

2021-01-07 重樓逾陀

文/ 寂慧

一所佛學院的小息中,數位同學圍在一處 。

男同學:

在社會或學業中,我們總要有一番作 為,或某一項事業,不管能夠賺錢與 否,總得有一個交代,對自己、對親 人、甚至對社會;亦是一種自我的尋 求,自我的安立。很多學科我完全沒 有興趣或是不屑一顧,世間潮流的學 問、專業,我也不願去競爭,同流合 汙。可這佛學我卻孜孜不倦,愈鑽愈 深,沒法停止,如上了癮,我的存在 ,仿似為了深入佛法,其他一無是處 ,如果沒有佛學,我只是一個廢人。 究竟是什麼因緣,引我至此,我也說 不上,只能說是夙願吧!

女同學:

我自小很感性,愛好和平,美好的事 物,別讓我處於俗世的明爭暗鬥,爭 權奪利,我肯定會死掉的。我只愛上 學,與同學一起,經過那麼多年,已 上無可上,家裡人不時施以壓力,幸 而有這所佛學院,可以讓我暫避。數 年後畢業,我再避無可避,怎麼辦呢 ?這裡對我來說,是人間淨土,無憂 無慮,無仇無怨,活在佛法的光輝之 下,真是死而無憾。所以我不會缺課 ,更不希望放假。在這裡,我像回到 自己的家,度過我要過的生活,一切 皆順著因緣而去,一股強大的力量吸 引著我過每一天,每一刻,我只能說 那是夙願吧!

出家同學:我對佛教環境很失望!講經說法的地方已不多,我已很努力到處開講,無奈總是人數不多,甚至只有一個聽 眾,叫我多氣餒,我決定不再開講了。 他們告訴我,只有大法師、名法師、老 法師才有聽眾,否則沒人來聽法啊!像 你這樣,只有取得高等學歷如碩士、博 士等名銜,還要名校才有機會出位。因 此,我決定努力考取高等學位,藉以講 經弘法,希望在這裡待他數年,再轉到 名校去,考取博士學位。否則不會出來 ,令自己失望。這裡雖然是跳板,但我 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更可得到一種力 量,使自己度過很多困難。如果不是夙 願會是什麼呢?

導師剛剛走過,聽到後忍不住回應。 導師:佛法已是高等的學歷,法師已是尊貴的 身份,何須外求呢!只要講得好,切合 聽眾根機,縱使在深山,自會很多人到 來聽講。否則,就是多大的名氣,聽眾 也會離棄。佛法是關乎生死、修持、人 生,是很實在的,不是名氣、虛偽,外 在豪華的世俗。是從內在出發,自己受益,自我負責的。

不管怎樣各同學能在此相聚,皆是不可 思議的因緣,該珍惜。更應互相扶持, 自利利他。數年後,各人需互奔前程, 未必有暇相聚,趁此機會打好基礎,這 裡的人,這個地方,這裡發生的事情, 都是你們的善知識,未來的資糧。 有緣相聚,究是那些夙願,亦是我深感 興趣啊!

#佛緣#

相關焦點

  • 「佛學·拾伍」-慧遠法師的「量變引起質變」
    在「佛學·拾肆」中,我們學習了「眾生皆有佛性」是東晉竺道生從《大般涅槃經》中的蛛絲馬跡中提煉出的結論,這個觀點一出頓時給佛教界帶來了無限麻煩,各大高僧開始了辯論,最終以竺道生的勝出而告終。那麼從這一期「佛學·拾伍」開始,我們就重點討論「善不受報」的話題。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他的普度眾生、追求自我的個性十分頑強,從而體現其執著對理想的精神,鍥而不捨,對於一位今文學家兼治佛學並行,以佛家的思維方式企圖提倡經世致用,確實開清末文風之先河,故本文嘗試從龔自珍的學佛事宜,以見其佛學思想之一二。
  • 佛學「方便」智慧|佛陀為何以「神通力」折服崇火外道三迦葉?
    一般人都會認為學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要求證得無上正覺、成就佛寶,必定要沉沒在浩瀚經書、嚴厲戒律之中,更須度化無量眾生,學佛似乎系是一件「苦差」。這樣的誤解,往往會令很多有志學佛的同修,心生恐懼,而退卻行菩薩道之心。然而,發菩提心度眾生之願,在宗教信仰上是否等同實踐「苦行」?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學習,我們將繼續圍繞「善不受報」的觀點展開討論。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佛學中判定殺生罪業的一個核心指標是「動機」,也就是心存了什麼樣的念頭進行的殺生。顯然這個富二代不但動機是壞的,行為也是可恥的,毫無辯護的餘地。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晰佛學「地藏系」也為此提供過解釋,在「地藏系」裡業力是可以通過虔誠的祈禱,或者幫別人祈禱,又或者別人幫你祈禱進行消化的。今天很多人對「佛學」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佛的主要目的是勸人向善,其實並不是。「佛學」本身來說並不太關注善惡問題,他們關注是全人類的解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只不過是解脫的一個途徑而已。
  • 為什麼印順佛學難以超越?
    Breath in Mind 情理平衡的佛學研究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難以超越,在於他集學者(學問家)、宗教師和思想家為一身,如此之「三位一體」,不只使他的佛學研究顯得開闊,同時也深化之。相對的,佛法的研究理應「悲智雙運」,亦即是「情理平衡」。猶如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名言「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激勵並由知識來引導。」(The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guided by knowledge.)深刻的佛學研究是由宗教情操所激發並由理智精神來引導。
  • 佛學點滴be water,水與人生是何關係,水在佛學中究竟指什麼?
    所以筆者想集中從佛學的角度中,去談一談「水」到底有什麼含意。何為大千世界?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佛學的宇宙觀裡,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的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
  • 我是佛教徒,我的兒子是基督教徒,我要如何跟他相處?
    我是佛教徒,我的兒子是基督教徒,我要如何跟他相處?海濤法師慈悲開示:「這沒有問題,佛教是空性的,佛教徒愛基督教徒,愛天主教徒,佛教徒愛貓、愛狗都愛,所以重點,你是佛教徒,佛教徒講的是普度一切眾生!做一個佛教徒,心量要寬大,要能夠包容一切,我們叫空性,我們不應該有對立,但是對方不瞭解你,那沒關係,我瞭解你就好了,因瞭解而產生愛,你不喜歡我沒關係,我喜歡你就好了,所以我想,基本上,你是他的媽媽比較重要。但是話又講回來,佛教的愛偉大?還是基督教的愛偉大?
  • 傳道開講 何為「人生一大事」?
    殊不曾思考「人」到底生從何來,死又將從何去?如果相信有「因果論」,但如果無法得到真正的「明師」來指點迷津,「人」到底要如何修行,方能使生活在「娑婆苦海」的眾生得到解脫。?《十二因緣》:闡述人到娑婆世界的緣由【佛學大辭典】:「十二因緣」,是為「闢支佛」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也。【佛學大辭典】:「觀門」,謂觀法也。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唐朝有兩位很有名氣的僧人,一位名叫寒山,相傳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另一位名叫拾得,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有一次,寒山問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  佛教徒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忍辱」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忍辱是六波羅蜜多之一,意思是安忍、忍耐。從原始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的重要性。
  • 佛法本義不容歪曲——評〈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從反思的角度看〉
    相較於其他論文,周貴華先生的論文大致歸納、整理了導師著作,根據著作的寫作時間,總結了導師的佛學思想,雖然這些方法是他文中時時指責的——「人本理性所攝的世俗思想史和歷史考證法」,但作者在論文中卻是一再使用!作者創發「完整佛教」這一「新型、異質的佛教理論」,將大乘佛法「悲智合一」之本義,狹隘界定為「信則得救」的神學式信仰。佛法本義不容混淆,有鑑於此,撰文回應就教於諸位善士。
  • AUV【漫話佛學】全部文章都在這了!(2018年3月19日更新)
    請你摘下「佛教徒」這幅面具是時候給自己點壓力了!你每天都在佛法裡,還要去哪找?請克制你的優越感!有一種愛叫做一輩子一位活佛的愛情觀256個字的你!256個字的愛!有不少人反感佛教,原因竟然是……一位義工在佛國的18個日子 五明佛學院裡那位會飛的堪布:)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是:2年索達吉堪布:我和媽媽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胡適與鈴木大拙佛學論辯」之研究方法論
    牟先生所言的「間接憑藉」,正好帶出本文的主題:佛學研究方法的必要。的確,吾人用以探討佛理的憑藉若是不同,佛理呈現出來的形象亦會有異,近代佛教史上一場涉及胡適 (1891 – 1962) 及鈴木大拙 (1870 – 1966) 的著名論爭當有助解釋以上觀點。
  • 「諸法皆空」與「無我」
    佛陀已經完美無缺了,但凡夫看佛陀還是有缺點,基督教看佛陀一身缺點,伊斯蘭教看佛陀沒任何優點,認為佛陀的教言不符合他們的教義。每個人都有缺點,能不能反省自己的缺點,就叫做智慧。佛陀講的這個智慧,就叫「無我」,放空自己。聽到「無我」這個詞,很多人都害怕。我記得以前有一位號稱國學大師的老學者跟我講,「所有的佛教徒都沒學會佛法,只有他領悟,佛陀是無神論者,佛陀講空,什麼都沒有的意思。」
  • 佛學英文讀書翻譯培訓班在中國佛學院開班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中國佛學院 攝影:鄧特)2012年5月6日,中國佛學院與北京佛教居士林聯合舉辦的佛學英文讀書班開班儀式在中國佛學院禮堂舉行廣如法師代表中國佛學院作了發言,他表示,中國佛學院大力支持此次佛學英文讀書班的開辦。夏法聖林長在發言中陳述了北京佛教居士林與中國佛學院合作辦學的悠久歷史與重要意義。此次佛學英文讀書班的啟動具有深遠意義,希望以此作為一個平臺,為以後培養一批中國佛教翻譯人才做出貢獻,並代表北京佛教居士林對此次讀書班表示全力全程的支持。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宗特別強調圓融,它體現在「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禪悟思維中。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是華嚴的最高境界,它衝破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重重無盡的境界。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禪宗發揮《華嚴經》「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
  • 歷代高僧:隆蓮比丘尼——巴蜀才女 蜚聲中外的佛學教育家
    詩書世家,巴蜀才女三歲學通古詩,琅琅上口,幼承家學;自學高中數、理及文、史、哲知識;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函授學校英語專業畢業,又從一位美藉女教師學英語;再跟西藏喇嘛學習藏文;以後又學詩習畫,鑽研中醫,懸壺濟世。古典文學基礎札實,詩詞書法造詣很深。四十年代初期,她名噪四川省城。尊父命參加當時四川省政府舉辦的縣政人員、普通文官、高等文官的三場考試,榮登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