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應該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如何尊重別人,尤其在學齡前這個時期,孩子們正在建立自己的個性和獨立。
但是有些家庭的環境因素,包括家長的錯誤做法很容易被孩子效仿,這就導致了社會中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現象層出不窮。
12月2日,網友爆料稱在一輛地鐵上,一名男孩對他奶奶破口大罵,一直讓坐在座位上的奶奶站起來。
路人勸阻還遭反懟:「幹你的事去不要管我」!奶奶一直教育他不要這樣,而男孩不聽繼續大喊大叫。
讓孩子學習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想法是有益的。但重要的是孩子們要明白,他們必須以尊重的方式表達自己,無論他們是在與成年人討論還是與其他孩子討論。
那麼,怎麼才能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呢?
1
以身作則,作為榜樣
都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基本上是有樣學樣,那麼每天陪伴孩子的父母自然就成為了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
當孩子開始不自主地模仿成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時,父母的為人處事,說話方式更是要慎重再慎重,要不然一個不小心,就會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壞榜樣,使全家的未來的希望成為肥皂沫裡的美麗幻想。
看到一個母親分享的小故事:
夫妻倆一起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中午在餐廳吃飯,每份套餐都帶了一瓶飲料。孩子自己的喝完了,就想喝爸爸的,爸爸說對他說:「我也要喝,不能給你。」
然後孩子看看媽媽,媽媽把自己的飲料給了他。然後爸爸又對他說:「你知道媽媽為什麼把自己的飲料給你嗎?」
他眨著小眼睛若有所思,但不知道怎麼回答。
爸爸接著說:「媽媽把自己的飲料給了你,不是因為這本來就應該給你,而是你今天在博物館的表現很好,而且媽媽很愛你,就把自己的飲料讓給你了。」
(當然,真實的情況是,媽媽基本不喝帶糖的飲料。)
這對父親就是想讓孩子知道,他總是得到額外的照顧,不是天生就應該的,不是無緣無故的,其實是有原因的,也許因為他的表現好,也許因為大家對他的愛。
2
教會他禮貌的回應
說起與人打招呼,很多人都認為都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要讓孩子養成這一習慣卻是不太容易的。
前兩天在出小區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很有禮貌的給保安叔叔打招呼,這讓我一下想到之前聽到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1歲多的孩子每次出小區門的時候,都會和保安爺爺用手勢表示「謝謝!」,保安爺爺認為自己得到了尊重,每次都會主動為他開門。
等孩子大一些,就會用語言表達說「謝謝爺爺!」保安爺爺老遠看到他過來,早早地打開小區的門歡迎。
另一個上了小學的孩子,從來不和保安爺爺打招呼。平時都是父母接他放學回家,自己不用開門。
有一次,父母有事,他自己回家,沒帶鑰匙,希望保安爺爺給開門,但是不懂得禮貌待人,保安盤問了他好久,才肯給他開門。這兩個孩子的表現得到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
所以父母平時要多帶孩子出去,見到認識的人的時候,就要教孩子打招呼,在教孩子打招呼的過程中,父母也要記得讚美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真有禮貌,讓孩子喜歡與他人打招呼。
學會打招呼,不僅別人會認為自家孩子有禮貌,孩子也會從中學習到打招呼的道理。
並且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知道別人和你打招呼時,你也要學會禮貌回應。這其實就是最開始的情商培養。
3
讚美他尊重的行為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當孩子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的時候,家長們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對孩子說「寶貝,你真棒。」
一位媽媽很愛自己的女兒,為了讓女兒有個好的未來,對待女兒很嚴格,也付出了很多。從女兒出生後,就經常給女兒讀唐詩宋詞、播放英語,無論女兒聽懂還是聽不懂。
女兒也很爭氣,不滿2歲就會背誦《嶽陽樓記》,三歲時便可講出幾千字的《哪吒鬧海》,不到四歲時,就獨自解開了九連環。
可是,這個媽媽很「謙虛」,每當家裡來客人,媽媽就示意女兒在客人面前背誦,得到別人讚賞的目光和誇獎的話語時,媽媽很得意卻「謙虛」地對別人說:
「這沒什麼,這麼大了還要我餵飯,上廁所了還要我擦屁股,沒用的東西!」小女孩心裡一怔,默默地走進房間。
女兒上小學了,學習也很優秀,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可是每當親戚朋友誇獎小女孩的時候,這位媽媽總是想出各種事情說女兒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嘲諷貶低孩子。
小女孩一天一天長大,可是她越來越在意別人的評價,對別人的話語也很敏感,總害怕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別人會如何看待她。她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她為別人而活,而不是為自己。
不知什麼時候起,她恨起了自己的媽媽,只因為她在某天忽然覺得,這一切源於媽媽從沒讚揚過自己,而只是一味地貶低。
與其重視孩子的消極行為,不如在他表現好的時候讚美他,儘量具體。
比如說, 當你給孩子拿他期望的零食或玩具時,當孩子說「謝謝」時,記得要稱讚他的禮貌行為。
這會告訴孩子,他的努力是值得稱讚的。父母很高興看到他的禮貌行為,所有孩子都不希望父母為自己失望。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方面用嚴厲的語調指責自己孩子微小的錯誤,另一方面卻用誇張的語言讚賞別人孩子微小的優點。
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如果孩子犯錯,父母可以把孩子輕輕拉到一邊告訴他們父母的期望。父母在公共場合尊重孩子,避免讓他們處於尷尬的境地,這種做法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