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 失 的 生 死 教 育
佛學是關乎生命的學問,而且涵蓋了生命的全部過程,從生到死,只是一半,還有死亡之後,如中陰救度。
且不談中有成就法,僅就死亡而言,現代人的理解、面對和處理方式都有很嚴重的問題。
曾經把心跳停止定義為死亡,可通過脈搏、心電圖、血氧儀來直觀地觀察。待有些進步了,就用腦死亡來定義,在心跳停止後,腦電波依舊會活躍,有些感知還在。但依據復學對死亡的理解,則是神識(識性)徹底離開肉體。
神識——能識萬有之性與肉體的分離,又是在腦電波停止之後,時間不好確定。故雖然宣布腦死亡了,但因識性還在,前五識還在起作用,甚至因為識的功能已經脫離了朽壞的根而獨立工作,所以感受更敏銳,因此知性所產生的分別更強大。
依循古禮,人死後要停屍數日(一般七天),就是考慮到要善待神識——所謂善待的善,是用正確的方法對待,不可過於悲戚,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因此時生者(親人)的情緒變化都會有所影響……但現在只要斷氣了,趕緊推進冰櫃裡,已經形成習俗,幾乎沒有辦法改變了。所以在這個時代能夠善終,需要大福報,得有能夠獨立自主的環境,還得有能夠懂得死亡過程的人去引導和處理後事……
尤其人們在面臨重大災難帶來的大批量死亡時,更難於處理,現在就是。已經不是如何處理死亡過程的問題了,而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親人、朋友的死亡,甚至自己如何面對。
永嘉大師見六祖時,就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可見學佛的人要把生死問題時時刻刻掛在鼻尖上,得能夠切實解決生死的問題——生和死都能做得了主才行。
死,能做主——坐脫立亡,確實是功夫,儘管雖然有這個功夫,也未必「悟」,但現在能做到已經很罕見了。預知時至不算,那是生命的本能,動物幾乎都有。所謂的做主,是可以自己控制心意識,當然前提是對死亡、對生命現象有正知正見,至少不畏懼、不恐怖,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從容面對。然後才可以談方法……
雖說死亡相對於漫長的生命流程,只是比較短暫的一個階段,但處理得好,乃是平時生活過程中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起心動念的積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是真功夫、大功德,是能夠「善終」的前提和基礎。
死得好,才能生得好。
如果死亡過程帶著各種不好的情緒,則最終的去向一定不會好,唯心所造。而且,假如投胎,因共業相吸,下一個生命階段,也不會是個好的開始。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生活的點點滴滴,就是死亡境界的積累。而死亡狀態情境的好壞,又是下一個生命之因。惡因惡果,善因善果,想進入哪個循環體系,全在自己一念啊。
儒家好像不談生死,但恰恰基本功做的最紮實。要「慎獨」,要「誠意正心」,這才是真功夫!
接下來聊聊生,這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性心理入手,始見《素女經》等。可能會因社會發展過程中有男女尊卑的影響而有失偏頗,但選擇其精要採擷,結合《內經》對生命的理解,是能得到真諦的。
我們近現代的性教育,多諱莫如深,羞於啟齒,又有所謂的道德禮法,尤其宋明理學之後,搞得特別尷尬。本來是人之本性、本能,卻不能正確面對。結果正人君子多有暗娼心理,形成糾結扭曲的社會文化。正因如此,像火山一樣,內在淤積的巖漿一旦觸碰到外部地殼變動的影響,就會瞬間噴發。這個外在觸媒就是西方的性心理——民主和自由,當然也包括性愛的自由。西方現在已經意識到了性解放帶來的社會問題,但我們中國的性啟蒙——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色情出版物開始的,也包括日本動作片的諸多名優。結果是越是禁忌的,越是泛濫。
現在,已是泛濫成災!食色性也,這兩大根本問題,一對兒關乎生命的陰陽,錯亂相推,釀成社會性災難。
關於中國傳統的性文化,絕不是一言半語能講的清楚的,但可以從一個方面有所認知,如果按照老祖宗的忠告(禮),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做愛行房的日期很少,還要考慮各自的身體狀態和家族禮法。
有日期的要求,也有性心理的預設,不可邪淫。所謂邪淫,簡而言之是放縱性慾、亂性。不僅傷害自己身體,也影響下一代。做愛時什麼樣的心態,通俗一點兒講這對兒性伴侶什麼德行,就會感召什麼樣的中陰身投胎。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啊!
在社會遇到突發狀況而有大量死亡時,這種社會震蕩所帶來的人心恐慌,不僅僅時效性的,而是歷史性的、時代性的,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得往深了去理解。還有「善始善終」,要正確地對待開始和終結,每一個終結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再次強調,生死事大!僅僅上升到哲學思辨層面,遠遠不夠,得進入生命實證層面才可以。能在生命的這兩個端點都把控得好,自然可以使社會發展進入真正的良性循環。
現在,全球人類命運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每天都有鮮活的生命消逝了,那種無奈、無助、恐懼,甚至怨恨、絕望……積攢下來充塞於天地之間,得有人、有能力去消除化解,眼下,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