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不再執著於對孩子的教和育時,教育就開始了

2021-02-07 靈犀星願



 

文‖邱宏



我之所以要把教和育拆開來說,是為了釐清我們常說的教和育與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之間的差別。《說文解字》裡講:「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說,「教」側重方式,「育」著重目的,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在說通過對人施加影響,使其向善。這便是關於教育的傳統釋義了。只不過,伴隨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種通行了千年的的教育方式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尖銳,我們難以對其視而不見。相比之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更願意談的是引導和支持,甚至有人將這種理念冠名為「不教的教育」,將其在幼兒園推廣和普及。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對於新型教育觀還是相當陌生。著名兒童教育工作者孫瑞雪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如今我們面臨的一個極大的關於教育的問題是:我們自身普遍沒有成長好,卻渴望養育出成長得足夠好的下一代,只是總不得法。」這也正是我育兒的真實寫照。但為什麼我們普遍都沒有成長好呢?因為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幾乎本能地用同樣的方式來養育孩子,使得這條越來越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養育方式得以無意識的傳承。


事實上,近代已湧現一批優秀的先驅對人的成長規律進行了不同於傳統的探索,而且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從盧梭到蒙臺梭利,再到艾瑞克森,無不大力倡導人的自然發展規律,試圖努力切斷常常阻礙而不是促進人發展的教養輪迴。這樣的努力十分可貴,然而,想要向父母和老師注入這種新的教育思潮,取代舊有的已傳承了兩千多年甚至更久的教育方式,卻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艱難程度和深遠意義可以跟推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相當了吧。

 

我在這裡引用一下我時常在文章中提到的蒙臺梭利的精神胚胎學說的觀點。她認為:每個出生的嬰兒都伴有一個內在的精神胚胎,它是兒童自我發展的一個內驅力,兒童會按照精神胚胎的指引,整合自己的內在環境(身體、感覺、情緒、心理、認知和精神),沿著一個符合自然法則的成長軌跡,創造出一個對真、善、美有深刻理解的自我。然而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所謂外部環境,即兒童在家庭(後來在學校)的生活學習環境。

 


我們知道,嬰兒是由胚胎在母親子宮內逐漸發育而來。只要母親在懷孕期間正常飲食、作息,不用刻意地為腹內胎兒做些什麼,這個胚胎就會自然而然地成長為一個嬰兒,母親子宮內的環境就是胚胎發育的自然環境。精神胚胎的發育過程跟胚胎的發育過程是類似的,教育不是要我們使勁兒地去給孩子教這教那,而只是為他提供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他會自己去探索,並發育成一個精神健全的自我。反之,如果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是一個充滿管制和各種說教的環境,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會受到損害,嚴重的話,會導致精神胚胎發育的停滯,從而使孩子無法創造出自我,而只能形成一個服從於他人意志的小我。這個小我不會是自己的主人,他們會過分仰賴外部評價體系,形成討好型人格,同時失去活力和創造力……

 

我從這裡找到了我從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的答案。比如為什麼在對待孩子時我總是顯得情緒化,使得自己所學的知識失去用武之地,因為我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為什麼我難以堅守自己的原則,表現出從眾心理?因為我不是自己心理的主人;為什麼我意識到自己嚴重的討好型人格卻難以戒除它?因為我不是自己認知乃至精神的主人。一語概之,這通通都是因為我的精神胚胎沒有得到發育,我只是一個身體長大了的巨嬰。



因為這個原因,當我再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就真的是如履薄冰了。當朋友們在一起分享如何教孩子時,我總是誠實地告訴他們:「我是不教的,我一教準把孩子給教壞。」但是,這句話常常被當作是我自嘲的玩笑話。當然,我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了悟到不教的智慧(即使到現在,我還時不時抑制不住要教孩子的衝動),曾幾何時,我也認為父母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我也曾幾乎把所有心思都花在怎樣把孩子教好上;我也曾把那些能有效塑造孩子行為的科學方式奉為金科玉律;我也曾使用獎勵和懲罰的策略試圖去馴服孩子……總之,我曾不遺餘力地去扼制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生命力。而現在我花大力氣做的,全是補救工作。

 

所以,在那些時候,aba旗下的方法,在眾人面前表演得再好,我始終無法將其活用到兒子身上。不僅如此,我學到的所有的好方法,在運用過程中似乎都失之精髓。只有當我願意放下教的執念,不再企圖改變誰,而是將共同成長作為唯一期待時,我才感受到教育開始了,這是生活對我和我的孩子共同的教育。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推薦:當我不再對孩子發脾氣了…
    導讀:李玫瑾教授推薦:當我不再對孩子發脾氣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教授推薦:當我不再對孩子發脾氣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談談教與育
    關於教育的文章理論非常多,我提一些自己的見解,不拘泥於理論。我認為教應該是指行為上、言語上、知識上或者是方式方法上的傳授。因為我們發現教除了和育在一起,有時候也可以指教訓、教書等等。而育偏向於思想、心靈長期的一種養成。我們常說進行培育,說明在育的時候,往往要求精心的呵護,讓一個思想或一粒種子往好的方面,由小到大成長。這個過程漫長而且急需耐心。
  • 吳女士尋覓十年的託育品牌—EarlyBird愛彼寶真正用心做教育
    如果把各個投資夥伴比作一本書,細細讀過後我們會從中感受到他們對教育的情懷,對託教事業的追求以及對孩子濃濃的愛。今天來與大家分享一個來自「江海明珠」南通如皋的吳女士與EarlyBird愛彼寶高端託育品牌相識相知的故事。  「十年後的我更成熟了也更了解市場了,唯獨想要做教育的心沒有變。」
  • 不會教就不要亂教!新學期從零開始,家長做什麼對孩子幫助最大?
    新學期新氣象,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當新學期一切可以從零開始時,家長做什麼對孩子幫助最大?要我說,不會教時,不強教、不亂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新學期從零開始,家長做什麼對孩子幫助最大? 「強扭的瓜不甜」,父母不懂教育,一味強教,搞不好會弄得家破人亡。
  • 他說我這一生只做一件事兒:做好紅杉樹,育好紅杉人
    在很多人眼裡,教育是一個很掙錢的行業,但是只有真正進入教育行業,才知道其中艱辛,因為作為一名教師你要對得起這個稱呼,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08年的時候,我大學還沒有畢業就開始了創業,在大學期間一直兼職做英語家教。
  • 家園共育有必要嗎?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哪些好處?
    我家友果幼兒園畢業了,不知道友果有沒有捨不得,我作為家長,是真心不捨得,想起孩子的幼兒園生涯,真是感慨良多。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堂課,是給家長的,也叫家長會。其實,每個學期的開始,都有一次家長會,三年來,經歷過很多次的家長會,會議的共同點,就是家園共育。家園共育,即是家長與幼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 EarlyBird愛彼寶吳女士:愛彼寶託育品牌圓了我十年來的夢想
    如果把各個投資夥伴比作一本書,細細讀過後我們會從中感受到他們對教育的情懷,對託教事業的追求以及對孩子濃濃的愛。今天來與大家分享一個來自「江海明珠」南通如皋的吳女士與EarlyBird愛彼寶高端託育品牌相識相知的故事。「十年後的我更成熟了也更了解市場了,唯獨想要做教育的心沒有變。」
  • 現在年輕人生育觀,教和育誰來買單
    可以生三胎了?現在年輕人生育觀,教和育誰來買單還記得剛開始開放二胎的時候,大部分還是比較看得開。現在年輕人生育觀,教和育誰來買單某網友曾經計算過一筆帳,從孕期到孩子的高中畢業,一共至少花了70萬元,其中一半以上的金額都在教育支出上花,但這也只能算是普通的水平。
  • 家校共育丨陪伴·引領·薰陶
    良好的溝通始於傾聽,當孩子和我說同學間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時,我總是很認真地傾聽並適時作出回應,極大地鼓勵了孩子向我訴說的願望,有什麼「小秘密」和不開心的事,也都願意向我訴說。我也因此能夠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從而加以正確的引導。陪伴和溝通,使我的孩子懂得了自立和感恩,學會了自信和愛人。做飯時,她會在一旁幫忙;淘米,擇菜,打雞蛋,都是她的「拿手好活」。
  • 我們要怎麼樣教育孩子?育兒即育己!
    怎麼教育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這個因人而異。而且在多數時候不是別人告訴你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你就能學得來的。你告訴別人的好方法別人也未必學得來。談具體教育方法的人,大多時候都在自說自話。最後教育學家怒了,拿出一堆抽象的真理出來號令眾家長。
  • 我們時代的教與育
    我喜好語文和英語,其實是因為這兩科的老師很看重,而英語老師的治學態度又深深的影響了我。 從歷史來看,我們這個國家是很尊師重道的,孔子辦學的時候,那時候有很多人交不起學費的,後來的讀書也是很難得的事情,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歷來對於師生關係都是極為看重的,尊師重道,我們民族傳承。
  • 收藏 | 對孩子而言,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疑問,特別建議您讀一下這篇文章,其實,「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
  • 對孩子的言恥教育,必須從家庭教育中開始,父母應對孩子負責
    不但不能與校方合作,共同管教,反而偏袒孩子,為孩子護短,如此家長,怎能教育好孩子長大成人?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決不能當作兒戲。可我們常見這些年輕父母在他們孩子剛會說話時,爸爸教孩子罵媽媽,媽媽教孩子罵爸爸,罵對了還給予誇獎。搞得孩子無所適從。這是很有害的。為人父母,完全不盡父母的責任。結果讓子女變壞,貽害社會,即使受罰,也是罪有應得。
  • 託育機構在成都興起,它和早教、幼兒園的區別在哪裡?
    參與問卷調查的航航媽媽說,她家目前有兩個孩子,大寶兩歲多,二寶半歲,她願意將孩子送去託育機構的主要原因是,相信託育機構在科學餵養方面會更專業,「當時生完孩子後,我就住進了月子中心,尤其是生大寶時,作為新手爸媽,月子中心確實給了我們很多科學的指導,讓我們省心不少,所以我相信專業。」
  • 李玫瑾:有女兒的家庭要注意,教育時要遵循這4個原則,對孩子好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傳承,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一切都彌足珍貴,想要珍惜每一個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生兒育女本來就是我們應該經歷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裡程碑,如果沒有經歷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 這位奶爸在地鐵站火了,網友: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其中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20多歲時,當我發現我抱怨的內容、語氣、神態,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感覺到了深深的無奈。」父母的三觀裡,其實藏著孩子20歲以後的樣子。董卿在《面對面》當中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 曼迪託育課程體系
    0-3歲嬰幼兒託育工作是幫助幼兒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的連結和過渡,是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促進嬰幼兒德、智、體、能、情全面發展,完善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認知、情感和社會性五大能區功能的綜合教育,其實質是嬰幼兒連續的、不斷發展的身體、心理、社會性發展上的銜接。    0-3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時期。
  • 絕學無憂,學習是一種習慣,育人先育己
    世俗的人都以增長自己的知識和經臉來作為學,每天學的都是智巧之事,學習的日的是要通過獲得物而達成利,滿足自己的欲望。聖人為學要泯絕知見,不去執著知識和經驗性的東西,忘情去智,遠離物慾。人所畏懼的一些事情,比如殺生害命、荒淫無度,聖人也不可不畏。人所畏懼的這些事情害處是無盡的。
  • 教育需落力於「上施下效」和「育善」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二字進行了拆解:「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這指明教育的兩方面,一是該怎麼教,二是教什麼。一流的教育,需要保質且高效的上施下效,即具有優良教育頂層設計和完善配套的教育體系;還需要「育善」,即德育。 近年來,上海圍繞發展素質教育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是教育的「上施」。
  • 【立志教育】心與心的距離——育園小學最美教師安容萱
    她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每一位幼兒,工作中她將自己的耐心、細心無線放大,讓每一名幼兒都能夠在愛中茁壯成長。——她就是育園小學2019年度最美教師安容萱       安老師曾經是育園小學的一名學生,2006年步入幼兒園從事學前教育工作,2016年她再一次回到育園這個溫暖的大家庭,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