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宏
我之所以要把教和育拆開來說,是為了釐清我們常說的教和育與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之間的差別。《說文解字》裡講:「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說,「教」側重方式,「育」著重目的,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在說通過對人施加影響,使其向善。這便是關於教育的傳統釋義了。只不過,伴隨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種通行了千年的的教育方式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尖銳,我們難以對其視而不見。相比之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更願意談的是引導和支持,甚至有人將這種理念冠名為「不教的教育」,將其在幼兒園推廣和普及。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對於新型教育觀還是相當陌生。著名兒童教育工作者孫瑞雪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如今我們面臨的一個極大的關於教育的問題是:我們自身普遍沒有成長好,卻渴望養育出成長得足夠好的下一代,只是總不得法。」這也正是我育兒的真實寫照。但為什麼我們普遍都沒有成長好呢?因為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幾乎本能地用同樣的方式來養育孩子,使得這條越來越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養育方式得以無意識的傳承。
事實上,近代已湧現一批優秀的先驅對人的成長規律進行了不同於傳統的探索,而且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從盧梭到蒙臺梭利,再到艾瑞克森,無不大力倡導人的自然發展規律,試圖努力切斷常常阻礙而不是促進人發展的教養輪迴。這樣的努力十分可貴,然而,想要向父母和老師注入這種新的教育思潮,取代舊有的已傳承了兩千多年甚至更久的教育方式,卻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艱難程度和深遠意義可以跟推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相當了吧。
我在這裡引用一下我時常在文章中提到的蒙臺梭利的精神胚胎學說的觀點。她認為:每個出生的嬰兒都伴有一個內在的精神胚胎,它是兒童自我發展的一個內驅力,兒童會按照精神胚胎的指引,整合自己的內在環境(身體、感覺、情緒、心理、認知和精神),沿著一個符合自然法則的成長軌跡,創造出一個對真、善、美有深刻理解的自我。然而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所謂外部環境,即兒童在家庭(後來在學校)的生活學習環境。
我們知道,嬰兒是由胚胎在母親子宮內逐漸發育而來。只要母親在懷孕期間正常飲食、作息,不用刻意地為腹內胎兒做些什麼,這個胚胎就會自然而然地成長為一個嬰兒,母親子宮內的環境就是胚胎發育的自然環境。精神胚胎的發育過程跟胚胎的發育過程是類似的,教育不是要我們使勁兒地去給孩子教這教那,而只是為他提供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他會自己去探索,並發育成一個精神健全的自我。反之,如果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是一個充滿管制和各種說教的環境,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會受到損害,嚴重的話,會導致精神胚胎發育的停滯,從而使孩子無法創造出自我,而只能形成一個服從於他人意志的小我。這個小我不會是自己的主人,他們會過分仰賴外部評價體系,形成討好型人格,同時失去活力和創造力……
我從這裡找到了我從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的答案。比如為什麼在對待孩子時我總是顯得情緒化,使得自己所學的知識失去用武之地,因為我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為什麼我難以堅守自己的原則,表現出從眾心理?因為我不是自己心理的主人;為什麼我意識到自己嚴重的討好型人格卻難以戒除它?因為我不是自己認知乃至精神的主人。一語概之,這通通都是因為我的精神胚胎沒有得到發育,我只是一個身體長大了的巨嬰。
所以,在那些時候,aba旗下的方法,在眾人面前表演得再好,我始終無法將其活用到兒子身上。不僅如此,我學到的所有的好方法,在運用過程中似乎都失之精髓。只有當我願意放下教的執念,不再企圖改變誰,而是將共同成長作為唯一期待時,我才感受到教育開始了,這是生活對我和我的孩子共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