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落力於「上施下效」和「育善」

2020-12-13 人民網

近日,由上海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和教育部部長悉數出席的上海市全市大會召開,大會上對教育領域進行了熱烈討論。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大會上發言說到,「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

何為教育?《說文解字》中,對「教育」二字進行了拆解:「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這指明教育的兩方面,一是該怎麼教,二是教什麼。一流的教育,需要保質且高效的上施下效,即具有優良教育頂層設計和完善配套的教育體系;還需要「育善」,即德育。

近年來,上海圍繞發展素質教育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是教育的「上施」。通過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統籌規劃教育資源,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強教育質量監管,使得教育資源均衡配備,學生評價選拔方式多元,素質教育環境良好可持續。「下效」,則需學校和家庭教育響應、配合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學校應深化教學改革和課程優化,堅持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家庭教育作為整體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應配合學校和社會整體發展趨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引導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教育之中,德育為先,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和統率。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教育大會中指出,「你讓孩子拼命學習衝刺未來,但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告訴他當跌倒時如何跌得有尊嚴,跌得頭破血流時如何包紮清洗傷口,玻璃碎了一地時如何收拾,內心傷痛無法忍受時如何去平靜理性面對……」,這一番話,戳中教育的痛點,即施教中對德育的忽略。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學校霸凌事件屢見報端,為我們的教育問題敲響了警鐘。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人格,注重精神世界和人文修養,注重情商和心理健康,將「善」注入「育」的血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樹人,需政府、學校、家庭和整個社會的聯動配合。有合理的設計,有順暢的呼應,有對德育的重視,才有「一流的教育」,才會真正推動建立一流城市,成就人才興國的未來。

(來源:南翔鎮 沈青)

(責編:實習生、軒召強)

相關焦點

  • 「理念」南方IT學院力行上施下效 文以化人樹新風
    教育的「教」字在《說文解字》當中,解為「上所施下所效」,一句話就把教育的核心點明了,即「以身作則」。而「育」,不是給學生一大堆知識跟技能,育是以做人為根本,讓他心善、語善、行善。所以教育兩個字,我們把它並起來看,就是父母老師要做出善人的榜樣,要教出聖賢的道理,那才是在教育一個好的學生,好的孩子。
  • 「教」「師」二字,直接道出了職業本質:上效下施,教人以道
    其實,「教」和「學」一樣,重在一個「效」字。「效」,即仿效,通俗點說,就是模仿。老師猶如一個智慧的管道,通過對知識、技能乃至智慧、境界的復現,完成一個為學生傳遞信息(模仿對象)的過程,這是「上施」。這個過程,就像茶壺裡的茶水,由上而下地流淌下來,源源不斷地注入一個個的茶杯之中。學生就是那承接智慧的「器」。
  • 善立善施 用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推動民法典更好實施,考驗善立的水平,更考驗善施的能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地評線】秦平:善立善施 用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推動民法典更好實施,考驗善立的水平,更考驗善施的能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 家庭教育應「以子育育子」
    這個故事揭示了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困境,即當一個人以他所認為好的方式來教育對方時,這種方式對對方而言可能是壞的、糟糕的。在家庭教育上,它啟發我們深思:對子女施以怎樣的愛、怎樣的教養才是科學的?究竟是「以己育育子」還是「以子育育子」?  生活中,一些家長往往會步入類似「魯侯養鳥」的誤區。
  • 「地評線」秦平:善立善施 用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推動民法典更好實施,考驗善立的水平,更考驗善施的能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教育」最初是什麼意思?
    「教育」最初是什麼意思?「育」像婦女養育孩子之形。在先秦古籍中,「教」與「育」連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個「教」字來論述教育的事情。最早將「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在《孟子·盡心上》中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但這兩個字在當時未必有確定含義。
  • 學校家庭如何協調配合,教育好孩子?推動家校共育、提升教育質效
    新學期開學,我到孩子學校參加開學家長會,學校的校長和老師講了許多孩子教育方面的內容,其中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校長一直強調的「家校共育」觀點。由此可見,家校共育就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和學校要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發力推進,充分改變過去重學校教育、輕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和行為。建立一個由家庭和學校、父母和老師緊密配合、聯動共育的新的教育機制,最終實現孩子健康成長,提升教育質效。
  • 當我不再執著於對孩子的教和育時,教育就開始了
    文‖邱宏我之所以要把教和育拆開來說,是為了釐清我們常說的教和育與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之間的差別。《說文解字》裡講:「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說,「教」側重方式,「育」著重目的,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在說通過對人施加影響,使其向善。這便是關於教育的傳統釋義了。只不過,伴隨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種通行了千年的的教育方式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尖銳,我們難以對其視而不見。相比之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更願意談的是引導和支持,甚至有人將這種理念冠名為「不教的教育」,將其在幼兒園推廣和普及。
  • 善施教化 澤惠後人——記中國戲曲學院首任院長史若虛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 題:善施教化 澤惠後人——記中國戲曲學院首任院長史若虛   新華社記者王鵬   他是中國戲曲學院的探路者,也是新中國戲曲教育的探索者,作為當代著名戲曲教育家,史若虛1978年出任中國戲曲學院首任院長,並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戲曲教育事業。
  • 教育的概念和本質
    教育的概念和本質在歷年的考試中以單選、多選和判斷為主,現在做個梳理,幫助大家備考。1.「教育」一詞的由來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陝西漢陰縣鳳臺幼兒園:科學探究,育善育美
    經濟視野網10月31日電(文圖/耿紅梅) 為進一步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熱愛科學的興趣。漢陰縣鳳臺幼兒園籌備資金,組建了充滿奧秘的適合幼兒園各年齡段孩子使用的科學發現室。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孩子們自主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和小夥伴們共同尋找答案。老師結合日常學習生活,為孩子們解答疑惑,幫助孩子們找到答案,讓孩子們親身體驗科學的神秘,了解科學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 育有未成年子女的韓國人若離婚需受「再教育」
    育有未成年子女的韓國人若離婚需受「再教育」 原標題 [育有未成年子女的韓國人若離婚需受「再教育」]
  • 中國戲曲學院首任院長史若虛:善施教化 澤惠後人
    原標題:善施教化 澤惠後人——記中國戲曲學院首任院長史若虛   教育理念歷久彌新   「史先生在藝術上是名師,在政治上是導師,在為人上是人師。」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龔裕說。   不忘初心憶先賢。
  • 地球上的星星:在愛的教育下,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星星
    教育是社會的公共事業,是大眾討論與關心的話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字眼。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就出現了教育,從夏商周的癢、序、校到現如今的大中小學一直延續至今。而教育是什麼?教育的意義何在?也成為了人們一直討論的熱點與話題。
  • 普賢菩薩善德心經
    >虛情假意求佛佑,緣木林中去求魚佛法不度假佛子,天佛不佑假善人善人不在舍多少,全憑施者一真心施捨多少憑所有,量力而行表誠心大款窮人各有帳,窮人一分頂千金貧富二者不可比,真修實善憑自心修子咋想佛知道,明察秋毫記在心功果簿上有記載,勿需凡人自掛心有人施善雞下蛋,呱呱亂叫喊的歡
  • 「五育」融合本質的再認識-中國教育新聞網
    「五育」並舉,融合育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五育」並舉更多是從名詞或副詞意義上的教育構成要素層面來說的,而「五育」融合則是從動詞和實踐意義來講的,從「五育」失衡到「五育」並舉,再到「五育」融通、「五育」共生和「五育」共美,是「五育」融合五個重要階段,其主旨就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規律,回答教育究竟「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 精研善育勤耕耘 且看桃李滿園春
    精研善育勤耕耘  且看桃李滿園春 —商洛市初級中學2019年八年級中考備考工作紀實
  • 成都美善愛貝教育集團首發《教育報刊》樹立幼教行業品牌
    中國網5月9日訊(譚金玉)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5月9日,成都美善愛貝教育集團「國家品牌日」活動暨《美善愛貝》報刊首發式活動在美善愛貝溫江分園舉行。學前教育是每個人終身學習旅途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杜威:教育的本質,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認識
    「教」,形象字,是指有人拿著鞭子在教育,旁邊有個小孩在跟著學習。「育」,形象字,是指婦女養育孩子之形,意指教育就像產婦分娩孩子一樣,痛苦、艱難。查閱先秦古籍,「教」與「育」連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個「教」字來論述教育的事情。最早將「教」「育」二字連在一起用的是孟子,見《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