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我到孩子學校參加開學家長會,學校的校長和老師講了許多孩子教育方面的內容,其中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校長一直強調的「家校共育」觀點。
其實「家校共育」這個概念並非是個新生事物,這樣的觀點最早是由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他曾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應該共同行動、協商一致,再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還應該志同道合,秉持著相同的教育理念。
由此可見,家校共育就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和學校要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發力推進,充分改變過去重學校教育、輕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和行為。建立一個由家庭和學校、父母和老師緊密配合、聯動共育的新的教育機制,最終實現孩子健康成長,提升教育質效。
家長對孩子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最終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教書育人是學校的職責,應該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為孩子的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基於這個共同的目標,家庭和學校必須實現密切地協作和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和長處,共同在孩子的教育中發揮作用。
推動中小學基礎教育轉型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家庭和學校是重要內容之一。目前,絕大多數的學校都成立了「家委會」,旨在通過孩子父母對學校教育、管理的監督,讓教育更規範。這樣的做法初衷無疑是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少數人參與的「家委會」畢竟無法代替大多數家長的想法,也無法讓更多的父母有效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之中,浪費了家庭教育這個寶貴的資源。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現有的這種單一性的做法,尋求更高效的方法。
家校共育,就是要探索建立學校和家庭「共搭一個臺、共唱一臺戲」的新機制,讓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都當「主角」,相互促進。要努力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全過程,推進家校共育深入持久開展,不斷提升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的地位,增強其在教書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座談會等活動,把孩子的家長集中到一起,共同分析教育問題,分享教育經驗、探索教育方法,在高效交流中提高活動成效。要破除「你說我聽、你講我做」的指導式溝通方法,增強家庭教育的作用發揮,發揮家長在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自主自願中積極思考對策措施,讓家庭與學校在家校共育中形成良性閉環。
《莊子·養生主》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學習是一件需要終生追求的事情,良好的教育,能幫孩子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而家校共育無疑是良好教育的一種有效探索,它可以實現學校和家庭角色和方式的轉變,讓兩者從單一的職能向複合職能轉變,改變單向灌輸、各自為政的問題,增強增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本文作者已籤約快版權維權服務,轉載請經授權,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