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必然相遇,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有所缺失、不完整的。6月7日上午,合肥市周宗華名校長工作室主題研討活動走進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學,這一次研討活動的主題為「聚焦新時代家校共育研究」。
疫情期間如何進行家校共育?怎樣才能讓家校共育有效助力孩子成長?速來圍觀合肥市周宗華名校長工作室團隊與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家校共育」課題組成員的這場強勁「頭腦風暴」。
聚焦家校研討共育 強效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7年,合肥市周宗華名校長工作室成立,本著「學習、探討、分享、共進」的宗旨,堅持「引(理念引領、經驗引入、業務引導)、動(校長帶動、校際聯動、教研互動)、共(思路共謀、成果共享、發展共進)」的工作機制和「三個一」的發展目標,即: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研究一些教育真問題,帶動一所學校發展。堅持「統分結合」運行機制:制定方案,學習有方向;關注管理,研究有目的;立足校情,研究有抓手;統分結合,研究有方法,使工作室真正成為校長學習交流成長的平臺,也成為帶動學校交流互動發展的平臺。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意見》和《安徽省關於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實施方案》,進一步發揮名校長工作室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合肥市周宗華名校長工作室走進合肥市六十三中學,開展主題為「聚焦新時代家校共育研究」的研討活動,工作室主持人周宗華及團隊成員,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家校共育」課題組成員一同展開了半日的「頭腦風暴」。
作為「東道主」,合肥市六十三中學校長許成武從學校發展狀況、特色亮點工作、今後發展規劃等三方面介紹了學校建校18年來的歷程。孩子的狀態裡藏著家庭的影子,在許成武看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長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都會對孩子成長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應以孩子為教育主體,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充分認識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識,才能使教育的途徑暢通,教育方能有成效。」
建校以來,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就十分重視家校共育的力量,做了大量工作,開展了許多活動,疫情期間同樣沒有止步。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家校共育」課題組成員們結合操作實際分享了家校共育方案和實例,思路清晰、緊扣時事,令人很受啟發。
關於家校共育,周宗華名校長工作室成員同樣有著很多寶貴的見解和高成效的方案。合肥市六安路小學副校長李霞的微報告《系好家校溝通「紐帶扣」的新智慧》、合肥市四十五中橡樹灣校區校長曹敬芝的微報告《新時代如何實現家校共育》、合肥市四十五中教導主任謝明的微報告《特色的家校共育——以班級為例》、肥東一中宋汝明校長從教育生態、法制保障的高度看待家校共育……學段不同,角度迥異,從不同側面,分別講述了學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的特色亮點,令人耳目一新。
周宗華對各校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度與厚度、宏觀與微觀、科學性和前瞻性給予了高度肯定,強調了家校共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從學校辦學理念、民主觀念、法治精神、科學施教方面對家校共育提出了建設性建議。
關注原生家庭影響力 立足校情構建家校共育合力
在此次主題研討活動中,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家校共育實例引起廣泛共鳴。「學校與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構建和諧家校關係、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德育副主任董雪梅在主題研討活動中就該校家校共育工作進行主題為《雲端共育,從心開始》的匯報,在她看來,所謂「家校共育」,就是充分發揮好家庭、學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
結合校情,合肥市六十三中學採取了「四大措施」開展起家校共育工作。讓學校與家庭建立起緊密聯繫,保持有效溝通。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學生人手一冊《家校聯繫本》,教師隨身攜帶《家長通訊錄》,日常電話聯繫、需要時來校面談、每學期家長會、春節假期家訪等活動一直都在進行著。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參與到學校的活動和管理中,學校還建立了班級、年級和校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層級管理、家校協力、提升實效。針對家庭教育所需實際,學校對家長進行輪訓,每學期3-4期的輪訓覆蓋到每一個班級、每一位家長,真正手把手地教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值得留意的是,在家校共育上,基於學校「陽光特色」,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心理諮詢室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家校共育活動,而這些活動都緊密扣著「原生家庭」,這在合肥教育系統內也很獨特的。
社會學上有個概念叫「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董雪梅告訴我們,從校情出發,學校重點關注「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每年七年級新生入學,學校心理諮詢室老師就會面向全體新生家長開展原生家庭系列講座,並要求孩子的父母都能參與到講座中來,通過引導家長認真思考、深度參與,從而激活其在家庭教育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董雪梅介紹,「面向家長,分學段開展心理講座,七年級有《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講座,八年級有《讓家庭成為孩子的安全港灣》講座,九年級有《心平氣和,陪伴中考》講座,在講座中不斷滲透心理教育,其次我們面向有需求的家長還會開展家長沙龍;第三開通網絡諮詢平臺;第四開展家庭心理諮詢,一系列舉措從心理層面讓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深植家長、學生和老師的內心。」
疫情之下雲端共育 用心託起明天的太陽
良好的教育生態從來都需要家校雙方共同維護,通過「四大舉措」,合肥市六十三中學迅速構建起一個家校共同體,家庭、學校各自承擔各自的角色,相互砥礪、相互補益,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上發揮更優助力。
除了常態化、系統化的「四大舉措」促進家校共育,合肥市六十三中學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新的學校共建路徑。該校題為「基於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研究」家校共育市級課題就為該校的家校共育工作開展提供了更多可行性。在此次主題研討活動中,該課題主持人朱娜從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綜述、實踐意義、研究目標、總體框架等方面對課題內容進行了詳細闡述,課題的研究規劃受到了與會成員的肯定與讚賞。
在疫情防控下,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家校共育創新推進。「疫情期間,我校開啟雲端家訪模式,利用微信、QQ等平臺進行視頻家訪,在春節到線上教學第一周,我校雲家訪做到了教師全員參與、家庭全覆蓋;家委會也積極利用網絡平臺,與學校溝通互聯;疫情下,我校開展了家長雲課堂活動,通過拍觀看照片、寫觀後感、及時將結果反饋到微信公眾號等方法,保證了雲課堂效果。」董雪梅介紹道。
著眼校情,關注「原生家庭」,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心理特點建立家長課程體系;著眼家長需求,建立三級家委會、開設輪訓,疫情期間不忘開啟雲家訪、雲培訓……這樣「按需下單」的家校共育模式受到了家長廣泛歡迎,收到良好成效。
「再也不用擔心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而著急,也不會為了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而焦慮,在有需要、有問題的時候,學校一直都在幫助我們,這樣的教育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合肥市六十三中學一位八年級學生家長如是說。
「孩子是船,老師是槳,家長是帆,家校共育做好了,不僅學生受益、家庭受益、學校受益,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也會因之緩解。」許成武表示,家校共育任重道遠,合肥市六十三中學將一直努力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協調,用心託起「明天的太陽」。(董雪梅 劉遠婷 金玲)
【編輯: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