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師」?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師,敎人以道者也。
兩個字,直接道出了這個職業的本質。
其實,「教」和「學」一樣,重在一個「效」字。「效」,即仿效,通俗點說,就是模仿。一個立志成為頂級書法家的孩子,如果離開了對傳世的經典名碑名帖的模仿,他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這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老師猶如一個智慧的管道,通過對知識、技能乃至智慧、境界的復現,完成一個為學生傳遞信息(模仿對象)的過程,這是「上施」。這個過程,就像茶壺裡的茶水,由上而下地流淌下來,源源不斷地注入一個個的茶杯之中。
學生就是那承接智慧的「器」。好的學生,就像一個無所不用其極地接住茶水、存住茶水的茶杯,以特定的訓練方式,把需要模仿(達成)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這是「下效」。這時候,說老師在該領域是學生的榜樣,一點都不為過。
這是「教」的內涵:上施下效。
師,敎人以道者也。
韓愈的《師說》也提出了,師者應該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
「師」和「施」同音,二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相通的。對於教師而言,能夠「施」出去的前提是自己已經擁有能給予出去的信息,所以,具備了學識、技能和見地的老師,堪稱「明師」。
可惜,這個時代的「教師」,絕大多數還只是技能的傳授者,所以多側重於「教學」。這就是為什麼教書畫技法的人多,教書畫之道的人少,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學書法的人多,成為書法大師的少。這和老師自身的修養和境界有關,在某種程度上,老師的境界幾乎就是學生的天花板。所以,古人才重「尋高能師,覓用武地。」高明的老師,才更能全面激發出學生的潛力,使他們免於平庸,浪費天賦,然而,可遇不可求。
所以,盛產大師的時代,必定也是「明師」輩出的時代!
當然,另一方面面,畢竟「自古火候少人傳」,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說就錯,只能靠著一個生命去託舉另一個生命,一顆心去喚醒另一顆心,慢慢領悟,以心印心。
這就像極了禪宗那個美麗的「拈花微笑」的源頭,那個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的妙絕典故。也正是在這個典故中,我們看到了「師者」最佳的寫照:佛陀,那個傳道受業解惑的人。
作為一個至心鍾愛佛家智慧的學習者,我想說的是,太多的人把佛以及記錄了他言行的經典理解錯了——把佛當做神去拜。其實,這是顛倒的——佛首先是一位卓越智慧的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法門),把他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施」給了無量的眾生。
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