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二字,直接道出了職業本質:上效下施,教人以道

2020-09-14 藍蓮13

什麼是「教師」?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師,敎人以道者也。

兩個字,直接道出了這個職業的本質。

其實,「教」和「學」一樣,重在一個「效」字。「效」,即仿效,通俗點說,就是模仿。一個立志成為頂級書法家的孩子,如果離開了對傳世的經典名碑名帖的模仿,他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這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老師猶如一個智慧的管道,通過對知識、技能乃至智慧、境界的復現,完成一個為學生傳遞信息(模仿對象)的過程,這是「上施」。這個過程,就像茶壺裡的茶水,由上而下地流淌下來,源源不斷地注入一個個的茶杯之中。

學生就是那承接智慧的「器」。好的學生,就像一個無所不用其極地接住茶水、存住茶水的茶杯,以特定的訓練方式,把需要模仿(達成)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這是「下效」。這時候,說老師在該領域是學生的榜樣,一點都不為過。

這是「教」的內涵:上施下效

師,敎人以道者也。

韓愈的《師說》也提出了,師者應該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

「師」和「施」同音,二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相通的。對於教師而言,能夠「施」出去的前提是自己已經擁有能給予出去的信息,所以,具備了學識、技能和見地的老師,堪稱「明師」

可惜,這個時代的「教師」,絕大多數還只是技能的傳授者,所以多側重於「教學」。這就是為什麼教書畫技法的人多,教書畫之道的人少,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學書法的人多,成為書法大師的少。這和老師自身的修養和境界有關,在某種程度上,老師的境界幾乎就是學生的天花板。所以,古人才重「尋高能師,覓用武地。」高明的老師,才更能全面激發出學生的潛力,使他們免於平庸,浪費天賦,然而,可遇不可求。

所以,盛產大師的時代,必定也是「明師」輩出的時代!

當然,另一方面面,畢竟「自古火候少人傳」,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說就錯,只能靠著一個生命去託舉另一個生命,一顆心去喚醒另一顆心,慢慢領悟,以心印心

這就像極了禪宗那個美麗的「拈花微笑」的源頭,那個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的妙絕典故。也正是在這個典故中,我們看到了「師者」最佳的寫照:佛陀,那個傳道受業解惑的人。

作為一個至心鍾愛佛家智慧的學習者,我想說的是,太多的人把佛以及記錄了他言行的經典理解錯了——把佛當做神去拜。其實,這是顛倒的——佛首先是一位卓越智慧的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法門),把他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施」給了無量的眾生。

以此自勉!

相關焦點

  • 教育需落力於「上施下效」和「育善」
    近日,由上海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和教育部部長悉數出席的上海市全市大會召開,大會上對教育領域進行了熱烈討論。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大會上發言說到,「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 何為教育?
  • 「理念」南方IT學院力行上施下效 文以化人樹新風
    教育的「教」字在《說文解字》當中,解為「上所施下所效」,一句話就把教育的核心點明了,即「以身作則」。而「育」,不是給學生一大堆知識跟技能,育是以做人為根本,讓他心善、語善、行善。所以教育兩個字,我們把它並起來看,就是父母老師要做出善人的榜樣,要教出聖賢的道理,那才是在教育一個好的學生,好的孩子。
  • 說文解字-教字解析
    教:說文解字卷三】【教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凡教之屬皆從教。𧧿,古文教。𤕝,亦古文教。古孝切;教字的含義頗多,但我們今時今日之教,是否有些遠離原有之意呢?且聽小編分解!教者-孝也!觀古之教育,從孩童開始,我們的先人首推的還是德育的教化、培養;無論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等,無一不是把我們對於德的理解,內化為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詩文童謠,當孩子們熟讀這些幼學讀物的時候,慢慢的在各自的心中,也就樹立起了一個標準的道德規範,無論是從實際效果還是可行性上來看,確實值得我們借鑑!當下呢?
  • 16.字源識字--老、孝、教三字的理解(教的本義是什麼?)
    老字的整體會意為:人年邁逐步走向死亡的階段。讀音是落(luò)和靠(kào)切音(luò+kào)寓意人老如葉落歸根或日落西山,人老要有所倚(依)靠。老的本義指人生最後走向死亡階段。孝(效)是有「老」和「子」組成的字,上是「老」的省形「老」,下是孩子的「子」,像是孩子攙扶著老人。借音補義,借「效」聲意為「上行下效」,孩子要和大人學,聽師長的話,百善孝為先。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之四:說「爻」
    實際上早在武王滅商之後,箕子為武王所述的《洪範》中就已經將五行與數字匹配了:「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從一到五的數字與河圖上五行的排列順序一絲不差。《說文》中更是直接說:「五,五行也」。把兩個五字組成的「爻」字與五行相配,完全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之事。
  • 「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孔子把中庸作為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但他沒有對中庸作直接的解釋,我們只能從其它篇章來了解他中庸思想的由來。在《論語·雍也27》中,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其中「允執其中」就是中庸的思想,意思是誠實地掌握中道,做到不偏不倚和中正。還有在《論語·先進15》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 杜威:教育的本質,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認識
    「教」,形象字,是指有人拿著鞭子在教育,旁邊有個小孩在跟著學習。「育」,形象字,是指婦女養育孩子之形,意指教育就像產婦分娩孩子一樣,痛苦、艱難。查閱先秦古籍,「教」與「育」連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個「教」字來論述教育的事情。最早將「教」「育」二字連在一起用的是孟子,見《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教育的概念和本質
    教育的概念和本質在歷年的考試中以單選、多選和判斷為主,現在做個梳理,幫助大家備考。1.「教育」一詞的由來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教綜筆記】年年考的300個考點,記住就拿分(1-10)
    【考點二】教育的詞源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 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教育」進行說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考點四】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考點五】教育的社會屬性永恆性、歷史性、繼承性、階級性、長期性、生產性、民族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南懷瑾先生講解)
    換句話說,形上、形下綜合起來講,沒有把形上之道,與形而下的行為——「用」分得那麼嚴格。看起來以西方的哲學觀念來看,很不邏輯,條理分析不清楚。事實上也不盡然。因為道體跟用、形上跟形下,本來不可分。「體」是不可見的,只是在「用」上、在「形」上見之體,見之道體的作用。這個觀念我們首先把握住,然後讀中國儒家的乃至諸子百家的書,觀念就能搞清楚了。
  • 【字句言行】(27)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個「天」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天文科學的天,所以我們講過,中國哲學一個「天」、一個「道」字最難說了,每個字都有好幾種可以借用。先要研究這個「天」字的道理,(據)六書的道理,這個裡頭是假借的符號,代表形而上,稟賦給你那個人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是影響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最大的東西。
  • 尊師重教 明禮求學
    學校黨支部副書記王盛祥同志宣讀教師節表彰決定,18名年度優秀教師在禮儀部學生引導下,上臺接受表彰。全體教師在侯晏校長帶領下,整肅衣冠,端身正意。「一叩首,華夏文明,德牟天地,禮----興~」,「二叩首,先聖師道,功過古今,禮----興~」 ,「三叩首,格物致知、修齊治和……」隨著主持人的口令,全體教師向孔子行三鞠躬禮。
  • 杜牧名句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是誰?教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解釋與疑問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言律體絕句,杜牧、和李商隱的絕句在整個唐朝也算得上大家。二人在《唐詩三百首》分別被收錄了9首和7首,《寄揚州韓綽判官》就是其中的一首。詩比較淺顯,很好理解。我覺得唯一有點疑問的是最後一句,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玉人」是誰?「教」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 大學教育如何教人學好?《在明明德》論大學之道
    生關係視角下的師責03 師者的良心活與倫理教育的開展3.1 師如何教,亦師所教3.2 課間和課後互動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3.3 倫理教育課堂需要培養代入感「明德」二字是育人理念,「大人之學」能夠「使人成人」,這是教育的核心。談到大學階段的教育成果,我自己經常用「三成」來概括。
  • 麻辣鱈魚,這道被外國人稱作餐桌上的「營養師」,今天就教給大家
    我們家就是無辣不歡,很是喜歡吃川菜,今天又忍不住了,就想到做這道菜,麻辣鱈魚,這道被外國人稱作餐桌上的「營養師」,今天就教給大家。這些足以說明鱈魚的營養價值,還有鱈魚肝油中的營養成分正是人體每天所需要的最佳比例,因此被外國人稱作是餐桌上的「營養師」。2、食材首先我們介紹一下石食材:主料有鱈魚、青紅椒、洋蔥、蔥姜蒜。
  • 正本清源:全真道「三教合一」,門人弟子要讀佛書儒典?
    正隆四年六月,祖師在甘河鎮路遇二道人教以口訣,為其修真之始,故有詩云「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第二年中秋時節,再遇仙人授予五篇秘語,令其往「東海投譚捉馬」。此後祖師在活死人墓、劉蔣村苦志修煉三年,才焚庵東遊海上化七真,起三州五會,開全真教門。
  • 江農識百草(二)||介紹一下,二教的「常駐民」.
    我們與人,與理想,與知識結緣,不知你可曾注意過,在江農的學習中生活中,同樣與植物結緣。在繁華落盡繁花又起的江農,二教是沒有方向感的羔羊的噩夢,但是轉角遇到兩種特別的植物,還可嘆一句四季不盡,流年不亡,再接著向教室狂奔。
  • 廁所裡的笑話,道出了當前「師道」的真相
    重興師道,就是老師體面教書,安心育人。今年五一,我去黃山腳下的歙縣遊玩,參觀當地的一處明代古民居時。 邁進大門,赫然就看見掛在堂屋正中央的一幅中堂,上面「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 這簡簡單單的五個字,是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人尤其看重師道,視為做人的根本。 9月10日是老師的節日,想起一個歷史故事。
  • 人工智慧訓練師、呼吸治療師……這些「腦洞大開」的新興職業,你...
    第一次與王亞南聯繫,她直接開門見山的說出了她的工作內容。最早從事客服工作的她,今年迎來了一份新職業——人工智慧訓練師。"2016 年畢業入職了三隻松鼠,當時從事的是客服崗位,每天和全國各地的購物者打交道。"2018 年一次轉崗,王亞南面對的不再是購物者,而是機器人,她所負責的工作變成了 " 教機器人如何更有人情味的回覆購物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