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如何教人學好?《在明明德》論大學之道

2020-09-11 出版人雜誌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值此之際,華章公司邀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三位教授、《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作者楊斌、姜朋和錢小軍齊聚華章書院直播間,圍繞以下3個話題,與同行與讀者們分享了精彩洞見:


01《在明明德》在談什麼:大學教育的宗旨與使命

02 師-生關係視角下的師責

03 師者的良心活與倫理教育的開展

3.1 師如何教,亦師所教

3.2 課間和課後互動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3.3 倫理教育課堂需要培養代入感

3.4 「明明德」是師生之間的雙向螺旋式互動

3.5 教學力 vs 教導力

3.6 教學中的隱性課程

3.7 師如何教,是種「良心活」


反思教育,就是審視我們的未來。

畏因如果,教人學好,我們的教育該如何是好?

本文整理自華章書院直播間演講內容,經嘉賓本人審閱,現分享給你,以下,Enjoy:

01 大學教育的宗旨是什麼,《在明明德》在談什麼

姜朋:能不能簡潔地跟讀者說明,《在明明德》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楊斌:這是一本正逢其時的書。仔細看這本書的封皮,底紋是四個大字「大學之道」。


大家知道《大學》開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大學」指的不是當代意義下的高等院校,而是相對過去先哲所說的「小學」而言的。

小學是什麼?——「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者也。清華校歌第三段裡有一句——「器識為先,文藝其從」。「文藝」對應的是「小學」傳授的本領,「器識」則對應著《大學》開頭說的「大學」要達成的培養使命。

所以,「大學之道」的「大學」,不是我們現在上的大學,而是指「大人之學」,或者叫君子人道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今天名字叫做大學的機構只是專注並滿足於技藝的傳授,那麼在先哲的眼中就只能算是個大個頭的「小學」。

因此,現如今的大學,或者更一般的學校,就得重視「在明明德」這個主題。

《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如何對學生展開倫理教育。這部分有人探討過,我們從自身的實踐和探索中與大家求教,特別是針對成年人的倫理教育,它的特點和挑戰,需要得法。

另一大部分內容,則是如何讓我們所從事的教育,稱得上是「合乎倫理的教育」。這部分得到的關注和深研還很不夠,我們試著開新篇,去探討我們的教學、學術研究、學校管理、促進學生發展和成長的環境,這當中所包含的一些倫理問題——也許很多院校和老師這方面還不是很有知覺,以及面對這些倫理挑戰,該如何選擇、如何作為。

「明德」二字是育人理念,「大人之學」能夠「使人成人」,這是教育的核心

談到大學階段的教育成果,我自己經常用「三成」來概括。人在18歲到22歲的年紀,或者再大一點,在這一階段中,除了拿到學分、學位這種表象的結果以外,最重要的是「三成」:成人、成才、成群

成才經常是被更多提到的,而成人似乎是個到了年齡就自然發生的過程。其實不然,這裡的成人,是成才的重要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知識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很顯見,也能衡量其中的才能的增量,但大學不只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有用之才,而要(首先——並非時間上的先後,而是更要緊的意思)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大人,完成一個「成人」的過程。應該說,這也是為什麼書名中用到「倫理之基」這個基字的緣故。

成群意味著成人之間不只是變得獨立,同時還有獨立基礎上構成相互依存的關係,成群。這個群就是社群,團隊、集體,既有具象的伴隨學生大學後很長時間成長發展甚至終生的社群,也還有在一個社群感的角度,豐富著學生的社會屬性。成群,是大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個成果。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明德」是更多地在談成人與成群之道。

而書名當中的兩個「明」字詞性不同。第一個是動詞,關涉的是「如何」的問題,也就是教育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讓人「明德」,當然,也涉及到其中的倫理挑戰有哪些,如何是好的問題。書的下半部分還特別地聚焦於商學院的倫理課程實踐,將一種探索著的「明明德」之道加以歸納總結。

「在」字,不只是「在於」之意,放在我們的書名中,表達著一種很強烈的進行時色彩,表示「明明德」對於院校和老師來說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全方位、全過程,也是全員,表達著一種不懈的狀態,一種不息的追求。一代一代的學人、老師、先生都在做著「明明德」的工作,我們在新時代接力,接續著,好好做下去。

錢小軍:《在明明德》這本書後半部分其實是講如何教好倫理課,前半部分討論的範圍更泛、更廣一些,包括我們在大學裡面,無論做科研、教學,還是做管理,都涉及很多倫理問題。寫作的過程,對我們而言,也是回頭看、反思、總結的過程,同時也希望我們的思考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02 倫理教育為什麼重要:關乎使命與師責

姜朋:這本書中有一些關鍵詞,沒有體現在封面和題目裡,卻貫徹於書中。其中有一個分量很重、與倫理或「明德」高度契合的詞,就是「師責」。楊老師,請您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對「師責」兩個字的理解吧!

楊斌:今天我們在教師節之際談《在明明德》,師責確實是個焦點。教書,經常被當作過去人們對自己工作的一種概括,比如我在大學教書。但如果這裡的書,代表著內容,代表著知識的話,「教書」其實不能算是完整的對教師職責的概括。

說到這兒,我特別推薦大家認真讀一讀書中的第二章——「師責辨難:大學教學倫理論要」。這一章的內容,不只是與大學老師有關,它與任何教課的老師,也包括很多擔當輔導角色的人,其實都很相關。甚至包括為人父母,讀讀這一章,也會有啟發。

說回師責,教師在學校中的責任是大學責任的一個微觀、具體的版本。

我們常說大學的核心責任是人才培養,具體到老師來說,除了教書,也別忘記還有兩個重要的字——育人,教書育人。

大學要進行創造新知的學術工作。對於一名老師來說,做科研,目的不只是創造新知,就像在一個單純的研究機構那樣。大學的教師需要通過創造新知的過程育人。學生參與其中,也使得教師的傳授本身能夠與時俱進,從而擁有更強的生命力、創造力。

大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服務社會。教師同樣負有之於社群的責任。疫情中你會看到很多老師不僅僅是教好書,在學校裡堅持做科研,同時還儘可能地為他所在的社群負上更大的責任。

同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是大學非常重要的使命。大學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傳統的捍衛者,也是讓文化不斷能夠開新芽、發新知的促進者。具體到教師個體層面,他或她的研究和行為本身,也在促進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2016年之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一個大的格局下,人們越發認識到,大學教師身處於超越國界的、範圍更大的學術共同體之中。這本身也是在促進國際的合作和交流

當然,我們這本書中著墨比較多的還是大學的教學倫理。教書很認真負責、教學內容非常詳實且教學態度端正,這是不是就能使老師的教學得體並且有效呢?書中間的前半部分內容給出很多啟發性、延伸性很強的問題給大家。我在這兒挑其中幾個跟大家做一個交流。

舉個例子,雖然我們講有教無類,對所有學生都要足夠平等地對待,但我們應該怎麼看待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對於一些呼應度很高、思考有深度的學生很喜歡,很認可、青眼有加這樣的現象呢?這就牽扯到教學中所包含的倫理問題。

再比如教學大綱的設計、具體的課堂講授,什麼是教學中間的「知止」?究竟是從老師的角度來傳授知識本領,還是要適當「留白」,讓這種留出的空白成為學生探索和發揮的空間?

姜朋:這讓我想起羅素在私人信件裡對上個世紀20年代的中國學生所作的評價:「學生們熱情而又渴望獲得知識,但是他們所知不多,缺乏訓練,而且很懶,夢想著別人能夠把知識灌進他們的大腦,而自己可以毫不費力。」這段話,尤其是最後一句,足以使人「汗涔涔而淚潸潸」了。但更值得反思的還有,那些學生是如何變成這般模樣的?

楊斌:道理其實很簡單。著眼於「教」和「學」這對範疇,當教師力推的身位很深的時候,學生接受的狀態就會更強,而探索的動力則會受到某種抑制。這不僅是簡單的教學方法和對內容掌握程度的問題,而是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倫理問題。

再比如,除了我們開設的倫理課,包括中學的語文課,很多時候老師是有一種盡在掌握的感覺,真理在手,操之在我,還是能夠讓各種意見盡情展示,能夠把自己的立場做一些遮掩,使學生更有動力、勇氣和自信去表達?

在很多案例教學課堂上,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情形發生。當老師帶領學生層層抽絲剝繭,由淺入深地剖析,大家也討論得饒有興味。最後還差10分鐘下課的時候,同學們非常希望有些東西帶回家。

作為回應,教師打開事先準備好的PPT,燈光暗起來,幕布降下去,幻燈片放出來,片中內容也許並對不是基於課堂上的討論自然生成結論,也可能與課堂討論高度契合,足以表明整個課堂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老師在扮演的心態下完成教學,但如此一來,難保學生不會產生貓戲老鼠之感。我覺得這不是小事,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倫理問題。

教室當中到底有一個麥克風好,還是多個麥克風好,還是壓根一個麥克風都沒有好?我認為這不是簡單的教室的硬體設施安排和布置問題,其實在技術之外也包含很重要的一些倫理思考。

今天我們看到學生走出校園後勁如何、持續學習的能力如何以及原始創新的能力如何,在教學過程當中就體現在他和老師之間的一進一退,一滿一空這樣的辯證關係當中。這部分其實非常有意思,我特別推薦給大家。

03 作為師者的良心活,倫理教育該怎樣開展?

1. 師如何教,亦師所教

姜朋:作為職業人士,教師在教書育人這個環節負有很重要的職責,讓學生能夠順利地成長、發展,這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但是,如果把「師責」和「明明德」這兩件事連在一起,中間好像還有一點跨度。再講到「明明德」和「在明明德」,這中間是不是還有一些需要補充的內容?

楊斌:我剛才舉的例子中,How的部分是比較多的,就是How we teach。我希望老師、同學能理解How的部分不只是一個形式,和內容之間也不只是相輔相成。希望大家能理解How本身實際上構成了What,就是How本身就是教的內容。

舉個例子,我在學校當中經常看到有些老師可能狀態不是很好,但他克服著很多困難,一絲不苟地進行已經安排好的課程的教學內容。

我聽過很多學生講,拋開內容之外,他的這樣一種教學中間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和態度,本身就是學生在學、求學的過程當中所拿走的東西,甚至遷移到了自己的身上,也變成了自己的一種品格。在我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個教師,無論是教理論課還是實踐課,都會發現,自己的教學法,甚至在教學中間所展示出來的過程、方式和細節,都是育人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本身也是大學所要彰顯出的某種「明德」。因而,「教」的過程,就是在「明明德」。

2. 課間和課後互動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楊斌:我的觀察是,很多老師在放鬆的狀態底下,不是在課堂上他按照腳本進行內容講授或者師生互動的時候(通常音調比較高,並帶有一定的「高於生活」性),而是他更加本色自然說話的時候,他所呈現出的狀態,所傳遞給學生的價值觀和品格品性的「腔調」,對學生而言構成很大的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的來源,對學生的成長也會有相當持久的影響。

今年上半年,很多老師克服著相當大的困難進行以在線為主要方式的教學,線上教學與現場教學作為一個對比來看,你會發現不少差別,也是個反思教育到底是什麼、包含什麼、端賴於什麼的難得機會。我看到的其中一個很大的差別,就在於課間。

課間,是教育過程中一個很有獨特魅力的組成部分,但是,線上教學時,也許這部分被關注於內容傳授的課堂教學給忽略了(並非只是技術上的,也包括意識上的)。

課程不等於課堂,課程大於課堂,就包括課間、課後的師生互動。

課堂是更有秩序的組織,板書、筆記、發言、傾聽、一板一眼。鈴聲一下是課間到了。不只是去洗手間,同學們也可以聊聊天。很多聊天是與課程有關的,由課堂引發的,但是跟學生更相關共鳴的。

教師在課間,很多不得閒。課間,實際上具有著與課堂互動不同,更強的更定製化,也更針對性更體現好奇心的交流性。我愛用是否是「有機時間(quality time)」來衡量大學當中的育人投入。有機時間,往往是師生的engagement都很高,都走心的時候。很多有機時間,我印象中,是出現在下課後,有的學生願意跟老師同路而行,有時候,停在路邊一聊就忘了時間。這些學生,這些聊天,歷歷在目,用時髦的話說,高光時刻,但是,線上的教學中,沒有包括進去這部分。而這正是學校教育中我體會到的,一個生機勃勃,很有育人價值的部分。

所以,課間、課後的互動,往往就從課程內容引發到談思想,價值觀,當下與未來,這都是「明明德」的組成,而不只是課堂學習,不只是思政課、倫理課這些似乎更顯然是與「德」更相關的課程,不只是,遠不只是。

此外,同學之間的互動,朋輩學習砥礪,同樣是包含著「明明德」的成分。臥談會上的很多交流,影響一生的選擇與格調。運動場、藝術訓練,學生社團中的「臭味相投」,校園中的關係處理等等,都包含著「明明德」的重要成分。是個整體,是個生態。而非單打一的課堂。

3. 倫理教育課堂需要培養代入感

姜朋:楊老師的解讀讓我們看到,教師盡到自己的職責,就構成了一個全方位的育人載體,不僅是在知識傳授層面跟學生互動、雙向討論,也包括技能上的幫扶和指點,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態度上的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尤其是後者,其實是無形之中的。可以說,每一次師生對話,每一次課間聊天都可能具有「明明德」的意義。這種活動通常並不會寫在大綱上,甚至教師都不會跟同學言明,但對於育人卻是很重要的。「潤物細無聲」。

但是,「在」明明德似乎有一個潛臺詞,尤其是將「師責」和「明明德」連在一起的時候,即,是教師盡到了自己的職責,「使」學生明其德。這樣一種使動的含義,是不是意味著學生在德性成長維度上就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者?然而,這又顯然不符合我們這本書的本意。您怎樣回應這種質疑呢?

楊斌:我非常能體會姜朋的擔心。如何能夠避免將倫理課上成倫理學課或倫理知識課,這中間很重要的就是如何能讓學生把自己代入進去,當然老師也有將自己代入進去的問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實現「明明德」所不可或缺的。

教師在大學裡教課的時候有自己的體系,但我們也體會到有相當的一種功夫或者本領是能夠把學生、社會和這個時代帶有色彩的東西,能夠把「進行時」的東西設計進課程中,這對於增加學生的代入感和課程的針對性,都非常重要。

這裡分享我們過去教學中用到的一些方法。那時一周一次課,我們讓學生把最近一周帶有倫理色彩的東西,挑出一些他認為是強倫理相關,或與倫理無關,或者存在倫理兩難,或曖昧不清的一些問題,用Memo的形式記下來,交給老師。

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老師可以了解學生是不是在幹中學,將他的實踐和我們所討論的主題、線索能夠緊密地擰在一起。另一方面,老師也能夠在中間選擇有代表性的、共識性的東西,變成課堂中的教學內容。

這時你會發現,學生的代入感是非常非常強的,而你的課程就真地做到了常教常新,學生也是常學常新,不是與他無關。教學、教師也挺害怕學生覺得老師講的和自己「不相干」。

4. 「明明德」是師生之間的雙向循環

再看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在導學互動當中,導師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受益者。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學生新鮮的思想,僅僅是學生所呈現出來的活力,所問出來的有衝擊性、顛覆性的問題本身,對導師而言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和促進。

從「明明德」的角度來講,你會發現其實「師」和「生」之間的關係,也完全有「師」是學習的主體的部分。對教育這一完整過程的認識,我常從這四句話談起:

How we teach is also what we teach;

How they learn is also what they learn;

How they live is also what they learn;

How they learn is also what we need to learn.

師如何教,亦師所教。

生如何學,亦生所學。

生如何活,生學良多。

生如何學,亦師應學。

這裡我想特別強調,「生如何活,生學良多」,就是學生是如何生活的,也是老師應該學習和從中受到啟發的東西。我希望我們同行對這一點能夠多一點體認。

姜朋:這意味著教書育人中的「明明德」實際是雙向的,不僅是讓學生「明明德」,也是讓教師自己「明明德」的過程。

錢小軍:倫理課程,如果老師認為自己是主體,這個課肯定是教不好的。大學裡對於像MBA這樣的都已經有了成型的價值觀的學生,老師主要是推動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只有學生自己想去改變的時候,他們才能改變。在這個意義上,學生就是主體。

在這麼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從學生們那裡學到的東西特別多,包括學生們寫的案例、課堂討論帶出的新思路,都讓我們受益匪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當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老師要特別了解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意識到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我們去影響他們,他們才能夠自己有動力去改變。

在「明明德」的過程當中,如何評價學生們的言論、觀點、立場,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明德」。老師不應該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做判斷,讓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有時這種互相啟發起到的作用會更大。

5. 教學力 vs 教導力

姜朋:錢老師剛剛提到了兩點:一是學生的主體性應該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得到承認。二是「外因要靠內因來起作用」。教育者再怎麼想讓學生「成人」,讓他「明明德」,但是如果學生不主動、不努力,效果也不會好。非他/她也得自己發揮主動性不行。像楊老師剛才提到的,還是要承認需要並留下讓學生自主成長的空間。

不過,也要看到,教育本身有教化的意思在裡面。古人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大學集體宿舍要查寢室衛生,這其實是一種外部的強制要求,有時候對於學生的品性塑造是會起作用的,但有時候也可能會引發逆反。如果方式不當的話,還可能造成非常糟糕的效果,讓學生對老師產生牴觸,對教育教學產生反感,從而使得「明明德」的設想落空。那麼,怎麼看待這個裡面的衝突?

楊斌:我想介紹一個概念給各位同行。這個概念最早是在蒂奇(Noel Tichy)和本尼斯(Warren G.Bennis)的一本領導力著作中出現,中文我把它翻譯為「可喻之義」,英文是Teachable Point of View

Point of view就是你的觀點,觀點有思想、有經驗,包括價值觀,有它希望能夠影響他人的特質,我們把它叫可喻之義的「義」。但是「喻」這個過程同樣非常重要。怎麼能把「義」變得Teachable,而且最後能夠產生出教育的效果來,這方面大有文章。

我們都愛說自己是教書的、教課的。教書和教課,狹義的理解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間也包含價值觀。但是,對於老師來說還有兩類本領,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是「教學力」。很多老師說話說得很清楚,教課很有章法,也很有認識,很有認知。這些都是具有「教學力」的表現。

二是「教導力」。教導力,我特別用它來刻畫對於學生的價值觀的塑造、品格的冶煉,文化的建設,甚至包括境界的提升,也包括在學生生活當中(而不是在課堂、課程中)發生的事情。

教學力和教導力是不同的。我自己有兩個斷言,供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教導力的平均水平之於我們現階段教學力的平均水平,我覺得教導力的平均水平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這是一個看法。

第二,老師之間在教導力上的差距,較之於在教學力上的差距要更大。這裡面不僅僅有能力的問題,也有是否有意識的問題,這對教導力都有足夠重要的影響。

所以,教導力大有可提升的空間和發展的潛力。我找到了一些對於教導力有重要影響的工具,其中「可喻之義」就是我找到的一個工具。對學校來說,學校當中一些什麼樣的事能夠共同成為學生成長的「熔爐」。這個我也在思考,構成對學生的一種拉伸、一種深化,它體現的是教導力,而這些教導力大有潛力可挖,還有成長空間。

但是麻煩在什麼地方?由於「明明德」的成效比較隱性、長遠、綜合,所以教導力的成效較之於教學力的成效其實不太容易被衡量,而不太容易被衡量也容易被忽略,這方面的差距就不容易被覺察,也因此就比較少在這方面進行資源、時間、精力的投入。

核心一條,比較容易達到的共識是關於「在明明德」很重要,但不容易的是如何才能讓它成為教師的「師責」,進入他的「本分」層面。如果只是其中一部分老師的「本事」,而不是所有老師的「本分」,對於教育來說是一個可以改進的地方。

6. 教學中的隱性課程

錢小軍:所以,楊老師說的是除了我們要教好顯性課程以外,作為老師還要教好隱性課程。

楊斌:是的,但是實際上更應該意識到的,校長、院長也好,帶有教育管理職責的這些老師,他們其實教著一門一點也不比顯性課程次要的,而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影響面更大的一門隱性課程。

這個隱性課程的內容,對於校長來說可能就是如何做校長,而對於一個院長來說,一個班主任來說,都是在教我是如何做班主任,如何對待不同的人,如何把我對於他人的信任體現在我和他們之間的互動當中,這都是非常重要的隱性課程的內容。

現在缺少對隱性課程的設計,缺少對隱性課程的評價、增值的評價、效果的評價,這方面做得是不夠的。

教好隱性課程,或者隱性課程是「明明德」之「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錢小軍:近些年,由於大學對於老師們的考核、評價很多都在科研上,有一些老師可能是把顯性課程教完、任務就算完了,對於學生其他的要求或互動得少就少。這樣就是我們老師自身在「明明德」方面做的還是很不夠的。在隱性課程或者說在課外對學生的影響上,我們就沒有把它作為自己的本分。

老師其實不光是教一門課程,我們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7. 師如何教,是種「良心活」

楊斌:經常聽到身邊的同事說,大學中的班主任、輔導員、還有各種指導性的角色,幹的是個「良心活」。最初聽到的時候,都理解為是:說它是良心活,是因為投入是個無底洞,育人上你花多少時間,下了多少功夫,走沒走心,心緒有多難平,只有自己知道,沒法寫出來算所謂的工作量。

後來我覺得這只是良心活的第一層意思。從另一方面講,教師教授一門顯性課程,質量如何,成果如何,當然有盡心盡力的因素,但我們在隱性課程,或者說「明明德」這方面的投入不足,或者說缺乏自覺意識,除了觀測度顯示度跟科研和課堂教學有不同之外,往狠了說一點,還反映出來,做老師的「良心」,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就不是個量的問題,而是學生們、身邊的人們,從你這個人的being(為人)上感到的、學到的了。這個良心活的含義,就真的是——唯有靠良心才能喚醒良心、呵護良心、堅定良心了。這第二層意思,更讓你覺得「良心活」這個說法,沉甸甸的。

大學之道,良心活,育人,是管長遠的部分。

姜朋:聽了楊老師這段話我想到了兩段話。

一句是陶行知先生說的,為師者,應該「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就是要有良心和盡心。

另一句,是魯迅先生講的,「前清末年,某省初開師範學堂的時候,有一位老先生聽了,很為詫異,便發憤說:「師何以還須受教,如此看來,還該有父範學堂了!」

反諷之餘,也著實提示我們注意,如何做教師,如何做「好」教師、做「盡責」的教師,還有很多方面要學、要想、要做。

Q&A環節

Q: 教師節來臨之際,基於這本書,三位老師能說說各自的期冀嗎?

錢小軍:教師節來臨之際,我首先期冀老師們,跟我們一起探討,作為老師如何「明明德」,除了我們自己要儘自己的「師責」以外,除了科研和顯性的教學,我們也希望能夠在課堂以外對學生有比較深刻的影響。

另外,我們今天其實並沒有講太多如何教好倫理課本身,但我認為這裡探討的空間很大,希望跟所有老師們共勉。我們希望能夠用負責任的教學,盡我們的「師責」,能夠啟發和喚起學生們對倫理問題的重視,影響他學會如何對待這些問題,怎麼樣處理這些問題。

作為老師來講,我自己也遇到很多倫理問題,不是每一個倫理問題我自己都能處理。但是,探討這樣的問題總歸會讓我們更擅長,越來越能夠處理和面對。所以,總在過程當中,永遠不會達到盡善盡美的盡頭,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探討。

姜朋:接著錢老師的話,我想到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非常詩意的翻譯,他說「一燕不是春,一日應如是,一朝一夕不能使人常歡喜」。

就是說,天氣突然暖了,來了一隻燕子,並不代表春天就來了,一朝一夕的美好,並不能讓人長時間的保持愉悅。他的意思是追求美德這件事上,我們需要持之以恆,不一定能夠達到,但是不斷趨近至善的狀態,就是價值所在。

這其實也是我們教書育人、進行倫理的教育,以及在陪伴學生成長過程中始終所處的一種「在」的狀態。如果說和同行來分享,就是我們一直在路上。這是值得我們一直投入、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謝謝!

楊斌:首先,衷心地祝願各位同行教師節快樂!在這麼一個特殊時點把這樣一些我們的心裡話分享給同行,最渴望得到的,莫過於同行對於書中所引出的問題、所表達的觀點的更進一步的爭論、討論。同意的,喜歡的,不認同的,不妨寫文來深化這個討論,讓這個閱讀《在明明德》的過程變成一個我們的課程的自然延伸,某種角度上,是個教育研討,那就是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導力」,如何共同做好意義深遠卻很難指標化的「明明德」的教師本分。

就像當初我們寫作」知止有度「這部分內容,我跟姜朋說,這不只是個意見表達,我們還希望看到更多的大學認真地討論是否該成立類似於IRB(科學倫理審查委員會)這樣的機構和機制,不光是醫學院、生命學院,也包括其實研究無人駕駛、智能系統的學科,包括組織與人力資源的研究,如果這些研究有可能對人和社會產生出涉及到倫理的、複雜的、不可逆的研究影響,那麼就需要在立題目定方法前得到足夠審慎的研判與審視。

這部分內容作為論文發表後,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不少國內的高校,甚至一些新成立的高校和科系做了這樣的新機構和制度,說實話,那是比別人引用這個論文還讓我們感到心底高興的事。

所以,各位讀者,各位同行——不只是教授倫理課程的老師才是這本書的目標讀者,你做著教學工作、管理工作,你關心著育人的方式和成效,你在意著很多校園裡頭過程性、結構性、細節性的東西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你希望更全面地理解「教、育、學」三者的關係,你對於「畏因如果」有著好奇,這都是你打開這本書,展開一段對話的理由。你也拿起筆來,勾勾畫畫,事實上,書的185頁-191頁有很多延伸性的思考題目,你可以先翻到這部分來看看,想想,會很有意思。你也會發現,這本書的作者,是喜歡寫作腳註、尾注,重視來龍去脈中的趣味的人,我尤其推薦這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193-225頁,不是正文,恰似正文,拉出了書單子,甚至觀影推薦,也有些對於歷史典故的品評和勾連,愛讀書的人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有趣的部分。

要特別感謝華章經管,也是我們的老朋友。華章經管在中國管理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從圖書和教材出版,從譯介國外管理名著到發掘培養本土管理作者,促進中國企業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提煉與推廣上,都做了大量的、歷史性的貢獻。我們三個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在我們要出這麼一本看起來有些小眾、「唯恐」曲高和寡的小書的時候,他們卻投入了很大的熱情,讓我們感動之外,也感受到了志同道合的力量!

最後要感謝的人,要從這本書首版印刷中的一個遺憾漏說起。我們三個作者很希望這本書的扉頁有個獻詞——獻給我們的同行和我們課堂上曾經的每一位同學。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這本書的聯合作者。謝謝大家。節日同樂!


關於作者:楊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錢小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姜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管理思想與商業倫理專業委員會理事。

本文整理自華章書院直播間演講內容

相關焦點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1.6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三綱領以「明明德」為始,「明明德」為大人之學的發端。為什麼連用兩個「明」字?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所謂明德,這是自家德性本來具有的光明,如《中庸》所謂「自誠明,謂之性」。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 清華楊斌教授:教人學好 | 《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導言
    畏因如果  教人「學好」文/楊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每當提起或引用這句話時,我們都很清楚,《大學》起首的「大學」,不是指的現代大學、高等院校,而是相對於「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的「小學」而言,「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大人」之學,君子之道。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三綱領」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全書的基本骨架。今天先講「三綱領」之一:明明德。《大學》第一章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是所謂的「三綱領」。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是什麼意思。關於「明明德」。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中文 ·美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九月入學,十一月已過半。獲得了大學生的稱謂,過上了每天上午兩節課,兩節課就是一上午的大學生活,認識到了「上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的真相,卻在被問到「你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問題時陷入沉默。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所以,聖人心系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明德,所以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個動詞,我們怎樣把我們的明德再恢復它的光明,這就是教育的目的。
  •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案語】:所謂「大學」,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做君子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 大學教育如何教人學好?來自清華大學三位教授的反思對話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值此之際,華章公司邀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三位教授、《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作者楊斌、姜朋和錢小軍齊聚華章書院直播間,圍繞以下3個話題,與同行與讀者們分享了精彩洞見:01《在明明德》在談什麼:大學教育的宗旨與使命02 師-生關係視角下的師責03 師者的良心活與倫理教育的開展3.1 師如何教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在古代的經學教育中可謂為經典之中的經典,它有綱有目,綱張目舉,有規模有節次,它由綱及目,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向世人展示出中國古代哲人大家們所孜孜以求的道德修養境界之所在。宋代程顥、程頤兄弟從《禮記》中把它抽出,以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朱熹撰《四書集注》,將它和《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今歲,我隨父親上嶽麓山,路過湖南近代教育先驅、長沙明德中學的創辦人鬍子靖先生(1872——1940)墓時,父親特地帶我去墓前鞠了一躬。父親一向教導我尊師重教。我曾就讀明德中學,故而,父親說:「你要記住,沒有鬍子靖,就沒有你。」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修行儒家的人,必須要明白德行。所以華夏善法最早就是德,厚德能夠載物。
  • 明明德——《大學章句》
    《大學章句序》的「小大之別」:解釋了古代小學與大學的區別:入學要求和職能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