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子曰師說 | 曹雅欣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
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
首先解釋一下「四書」的概念。「四書五經」這個詞經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眾多的經典書籍,其實,這個詞裡是包括了一共十一種儒家經典著作。
而其中的「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部經典,涵蓋了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自宋元以來,這四部書成為了科舉考試的必讀書,成為了莘莘學子的教科書。可以說,「四書」代表著中國社會長久以來最主流的思想智慧。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這裡談到的「大學」,和我們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學府大學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
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習大大在「五四青年節「把這句古語講在中國大學的代表北京大學,就是提醒全國所有已經邁過十八歲成人年齡、已經完成成人禮儀式的青年學生,應該去真正成熟地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
「在明明德」
「在明明德」兩個「明」字,前一個「明」是動詞,是彰明、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是形容詞,意謂「光明的」;連起來是說,人要弘揚內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發揚光大。
每個人心中都有善的種子、也有惡的因子。對此,孔孟之學堅持「人性善論」,認為人的天性裡還是良善為主,所以後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導把人性之善開發出來、鼓勵出來、彰顯出來、踐行出來,讓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觀念抉擇時都佔上風。
而與之相對的就是以儒家荀子為主的「人性惡論」,在人心善惡的兩面性上,他更強調的是人性中天生裹挾的惡之花,要改變人性需要「化性為偽「,偽,就是人為的意思。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韓非子、李斯這樣典型的法家學派代表人物。法家強調「法「的嚴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手段來懲治人性之惡。
那麼,人性既然天生具有善惡兩面,最合理、最成功的應對方法,就是採用「德治」與「法治」的結合: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導來實現自律,又要依賴法治的約束來實行他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啟迪人心的一種溫暖力量與正面教育。一個人如果能學會審視自我、能不斷地朝著光明前進,那麼,這樣的修身過程,就是大人之學,就是君子所為,就是大學之道。
「在親民」
對於「親民」一詞,有不同的釋讀,理學家朱熹認為通「新民」,「親」即為「新」,就是圖新、向新、革新的意思,要不斷改故向新、不斷自我求新。如果聯繫前面一詞「在明明德」的要求來看,那麼「親民」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的意思。
對「新」的重視是中華民族固有的一種文化心理,也是能使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可參考閱讀「學習經典」系列解讀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國家層面,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價值理念;在社會層面,有「日新之謂盛德」的價值追求;在個人層面,有「溫故而知新」的價值目標。
「在親民」,就是要求人通過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
是以好的新我來覆蓋舊我,是以日新月異的發展來呈現鼎故革新的動態。
如果說「明明德」是內心源點,那麼「在親民」就是努力過程。有了光明的起點,有了日新的行進,還要有偉大的目標,——目標就是第三個詞所指,「在止於至善」。
「在止於至善」
「止」是達到,「至」是極度,「善」可理解為「好」,「止於至善」,就是達到最好的完美境界。
任何完美境界當然都不存在,任何極致追求都很難實現,所以《大學》教導和提倡青年人才的,是把對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當做理想目標來看待。
有了宏偉的正義目標,有了堅定的價值理念,那麼,只要人心向善一點點、只要每天向新一點點,就是朝目標接近了一點點。
既然《大學》是關乎終身的大人之學,那麼,君子修行永遠沒有成人定格的完成時、大道之行永遠沒有停歇時。「在止於至善」,美好的理想設定、人格的完美追求,是讓人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境界的正面價值引導。
所以,不要怪我們的古人要求太高,我們的文化,是很早就懂得了用正能量來激發人性向好的本能。
理想的旌旗招展,催發了人生向新的永動力,讓人心永不懈怠,永不老去。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人之學的法門,在於彰顯光明正大的品性,在於不斷向新向好,在於以美善目標為終身追求。
習大大把這句重要古語送給青年學生,是在期待我們的「大學」出「大人」。無謂官職、只論品性的「大人」,是品格上的君子,是學業上的才俊,是心理上的成人,是國家的真正棟梁。(文/ 子曰師說 曹雅欣)
曹雅欣,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秘書長,子曰師說微信社總編輯。
青年文化學者。獨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國藝解說者。
光明網「醉中國」專欄作者。在光明網開設「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版面。其「國學與時政」系列文章,分別被全國上百家主流網站廣為轉載。
策劃並撰寫了「琴夢中國」系列作品,包括《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等。
「國藝解說」是曹雅欣首創的一種講與演並重的、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文化傳播方式。在「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琴歌藝術音樂會中,擔任每場音樂會的文化主持。
始終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把國學、國藝做時代性解讀。
書法:孫旭東,1994年12月入伍至總參陸航部,1976年1月生於安徽廬江,供職於安徽省軍區政治部宣傳處,受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藝術委員,安徽省青年書協副秘書長、安徽省直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第十屆安徽省青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