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子曰師說 | 曹雅欣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

  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

  首先解釋一下「四書」的概念。「四書五經」這個詞經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眾多的經典書籍,其實,這個詞裡是包括了一共十一種儒家經典著作。

  而其中的「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部經典,涵蓋了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自宋元以來,這四部書成為了科舉考試的必讀書,成為了莘莘學子的教科書。可以說,「四書」代表著中國社會長久以來最主流的思想智慧。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這裡談到的「大學」,和我們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學府大學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

  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習大大在「五四青年節「把這句古語講在中國大學的代表北京大學,就是提醒全國所有已經邁過十八歲成人年齡、已經完成成人禮儀式的青年學生,應該去真正成熟地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

  「在明明德」

  「在明明德」兩個「明」字,前一個「明」是動詞,是彰明、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是形容詞,意謂「光明的」;連起來是說,人要弘揚內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發揚光大。

  每個人心中都有善的種子、也有惡的因子。對此,孔孟之學堅持「人性善論」,認為人的天性裡還是良善為主,所以後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導把人性之善開發出來、鼓勵出來、彰顯出來、踐行出來,讓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觀念抉擇時都佔上風。

  而與之相對的就是以儒家荀子為主的「人性惡論」,在人心善惡的兩面性上,他更強調的是人性中天生裹挾的惡之花,要改變人性需要「化性為偽「,偽,就是人為的意思。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韓非子、李斯這樣典型的法家學派代表人物。法家強調「法「的嚴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手段來懲治人性之惡。

  那麼,人性既然天生具有善惡兩面,最合理、最成功的應對方法,就是採用「德治」與「法治」的結合: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導來實現自律,又要依賴法治的約束來實行他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啟迪人心的一種溫暖力量與正面教育。一個人如果能學會審視自我、能不斷地朝著光明前進,那麼,這樣的修身過程,就是大人之學,就是君子所為,就是大學之道。

  「在親民」

  對於「親民」一詞,有不同的釋讀,理學家朱熹認為通「新民」,「親」即為「新」,就是圖新、向新、革新的意思,要不斷改故向新、不斷自我求新。如果聯繫前面一詞「在明明德」的要求來看,那麼「親民」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的意思。

  對「新」的重視是中華民族固有的一種文化心理,也是能使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可參考閱讀「學習經典」系列解讀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國家層面,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價值理念;在社會層面,有「日新之謂盛德」的價值追求;在個人層面,有「溫故而知新」的價值目標。

  「在親民」,就是要求人通過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

  是以好的新我來覆蓋舊我,是以日新月異的發展來呈現鼎故革新的動態。

  如果說「明明德」是內心源點,那麼「在親民」就是努力過程。有了光明的起點,有了日新的行進,還要有偉大的目標,——目標就是第三個詞所指,「在止於至善」。

  「在止於至善」

  「止」是達到,「至」是極度,「善」可理解為「好」,「止於至善」,就是達到最好的完美境界。

  任何完美境界當然都不存在,任何極致追求都很難實現,所以《大學》教導和提倡青年人才的,是把對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當做理想目標來看待。

  有了宏偉的正義目標,有了堅定的價值理念,那麼,只要人心向善一點點、只要每天向新一點點,就是朝目標接近了一點點。

  既然《大學》是關乎終身的大人之學,那麼,君子修行永遠沒有成人定格的完成時、大道之行永遠沒有停歇時。「在止於至善」,美好的理想設定、人格的完美追求,是讓人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境界的正面價值引導。

  所以,不要怪我們的古人要求太高,我們的文化,是很早就懂得了用正能量來激發人性向好的本能。

  理想的旌旗招展,催發了人生向新的永動力,讓人心永不懈怠,永不老去。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人之學的法門,在於彰顯光明正大的品性,在於不斷向新向好,在於以美善目標為終身追求。

  習大大把這句重要古語送給青年學生,是在期待我們的「大學」出「大人」。無謂官職、只論品性的「大人」,是品格上的君子,是學業上的才俊,是心理上的成人,是國家的真正棟梁。(文/ 子曰師說 曹雅欣)

  曹雅欣,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秘書長,子曰師說微信社總編輯。

  青年文化學者。獨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國藝解說者。

  光明網「醉中國」專欄作者。在光明網開設「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版面。其「國學與時政」系列文章,分別被全國上百家主流網站廣為轉載。

  策劃並撰寫了「琴夢中國」系列作品,包括《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等。

  「國藝解說」是曹雅欣首創的一種講與演並重的、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文化傳播方式。在「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琴歌藝術音樂會中,擔任每場音樂會的文化主持。

  始終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把國學、國藝做時代性解讀。

  書法:孫旭東,1994年12月入伍至總參陸航部,1976年1月生於安徽廬江,供職於安徽省軍區政治部宣傳處,受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藝術委員,安徽省青年書協副秘書長、安徽省直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第十屆安徽省青聯委員。

相關焦點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二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大學之道,,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 【醉中國·學習經典】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三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系列(七)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3月12日植樹節就要到了,「學習經典」這段期間,就和大家一起看幾段習大大關於「樹木」的引經據典內容。
  • 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系列(七)  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3月12日植樹節就要到了,「學習經典」這段期間,就和大家一起看幾段習大大關於「樹木」的引經據典內容。    這句話出自唐代名臣魏徵寫給唐太宗李世民的《諫太宗十思疏》,文章開篇就說到了此句: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其總綱地位既表現在思想上的總領,也表現在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邏輯思維結構)。
  • 中文 ·美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九月入學,十一月已過半。獲得了大學生的稱謂,過上了每天上午兩節課,兩節課就是一上午的大學生活,認識到了「上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的真相,卻在被問到「你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問題時陷入沉默。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三綱領」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全書的基本骨架。今天先講「三綱領」之一:明明德。《大學》第一章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是所謂的「三綱領」。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是什麼意思。關於「明明德」。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案語】:所謂「大學」,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做君子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國學知識#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明明德是自覺,自覺之後一定要知道覺他,我們得到聖賢教誨的利益,得到真實受用,可別忘記要幫助別人。為什麼?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地把這個道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不傳,對不起老師。這個道代代相傳,從祖師一代一代相傳,我們今天接受過來,依教奉行,得到教誨的利益。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修行儒家的人,必須要明白德行。所以華夏善法最早就是德,厚德能夠載物。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圖文無關大學解釋有三:1.博大之學。即博大精深的學問。2.大人之學。相對於小學而言。道意有二:1.目標。2.宗旨。對於上大學的人來說他的目的是什麼,對於辦大學的人來說它的宗旨是什麼。雖從兩個層面分說,但目的都一樣。都是後面說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的意思是使什麼東西明亮起來,第二個明的意思是光明。德是品德,德行。合起來說就是讓我們內心本有的光明品德明亮起來。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 每天學點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譯文】大學之道,在於彰顯光明的德行,在於親愛人民,在於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才能有定力;有定力,然後才能心靜;心靜下來,然後才能精神安穩;精神安穩,然後才能展開思慮;展開思慮,然後才能有獨到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