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
一明明德
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德就是本性,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光明的,現在上頭再加一個明,頭一個明是動詞,明德,何必再要加一個明?可見明德現在不明了,不明才要恢復光明。跟這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個意思。孔老夫子也曉得。
「明明德」這三個字,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名詞;智慧是明,才能、福報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性德,每個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經典常講,我們自性裡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我們現在的明、德不見了,迷失了,現在沒有智慧,也沒有才能,也沒有福報,都沒有了,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現在為什麼沒有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種煩惱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住了,所以我們的明德雖有,它不起作用。實在講不是不起作用,它還是起作用,它起作用變質了;明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德就變成了無量的煩惱、業報,變質了。
所以,聖人心系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明德,所以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個動詞,我們怎樣把我們的明德再恢復它的光明,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這是屬於自利,就是我們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學問;成就學問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這就是如何來恢復,恢復的道理都是斷煩惱,煩惱不斷你沒有辦法恢復,這是講的自利。
明則覺了其性相理事因果,諸法實相,總不離此明德也。明明德是自覺,自覺之後一定要知道覺他,我們得到聖賢教誨的利益,得到真實受用,可別忘記要幫助別人。為什麼?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地把這個道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不傳,對不起老師。這個道代代相傳,從祖師一代一代相傳,我們今天接受過來,依教奉行,得到教誨的利益。
儒家東西非常簡單扼要,兩個字,明德。開悟了叫明明德,那個「明」字是動詞,開悟了,明德我明了。明了以後怎麼樣?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明德以後才能起作用,才能教化眾生,才能親民。
二親民
親民是什麼意思?親民就是接觸大眾,就是度化眾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利之後一定要利他,「親民」是利他。《無量壽經》曰:「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後一定要度他。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就是教導我們,無論是君子、無論是小人,依照聖賢教誨去做,你能夠像他一樣對待賢人,你也會學到。他那樣的親愛父母,親愛一切大眾,「凡是人,皆須愛」,我們也都學會了。所以,君子學會尊賢,學會愛人,小人也受到聖賢福蔭的庇護,他能夠過到安樂的生活,他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彼此都對於聖賢教育的感恩不忘。
三止於至善
度到什麼時候?度到什麼境界?止於至善。至善是成佛,等覺都不能算至善,妙覺才是至善。用佛法解釋儒家的東西,把儒家東西提升了、抬高了。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佛教,能包容它;而佛法,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兩方面都得到利益,儒跟道一接觸佛統統提升。
四知止
綱領說出來之後,我們如何能夠真正證得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們要怎樣能證得,就是怎樣能恢復?總綱裡面確實非常之難得,也給我們提出了修德,前面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我們要從哪裡下手,才能夠恢復到我們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第一個「知止」。知止這裡頭的含義很深,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有個方向,要有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就是我們所止之處。這個每個人不一樣,各行各業,但是這裡頭有個原則,無論從事哪種行業,一定要專、要精,這就是知止。你學東西不能學得太多,不能學得太雜,學得太多、太雜,就不能成就。像你在學校念書,你們學校科系很多,幾十個科系你要統統都學,你學四百年都畢不了業。所以幾十種科系你只能選擇一種,這種選擇,專攻,這叫知止。我就止於一門,那你四年就可以畢業,你就可以拿到學位了。
所以,知止之後你心是定的,就是說你有方向、你有目標,你心是定的,你心就不會亂。「定而後能靜」,你才能靜的下來,靜而後你就心安,安了之後智慧就有了。有定、有靜、有安,這個心就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開了之後就得到了。所以得,得什麼?得明德、得親民、得止於至善,你就能得到。我用表解方式畫出來,諸位一看就很清楚,這個三綱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眾生唯一的一個綱領。
綱領知道了,修德從什麼地方下手?我們還是要問,像《楞嚴經》上阿難所問的最初方便。前面知止是方便,方便當中還有最初方便,這都是從原理原則上來說,那就是修德的果益。從哪裡下手?從「格物」,無論是世法、佛法,格物,司馬光說得很好,物是什麼?物慾,欲望。世間人常講「欲海難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鬥,就跟打仗一樣,跟誰去打仗?要跟欲望,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麼東西?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
儒跟佛可以說都相同,佛法裡面從哪裡下手?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你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個教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眾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從哪裡下手?第二個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格物是斷煩惱;再其次,「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破所知障。這是我們障礙的兩大類,煩惱障、所知障,先破煩惱,後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一定是先斷煩惱,再破所知。這兩種障礙去掉之後,你的意就誠,心就正了。所以,知止是前面兩句,格物、致知,後面定、靜、慮、得,那就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效果就出來了。
無論是學儒、學佛,天天不能離開儒、佛;學儒,天天不能離開孔子,學佛,每天不可以離開佛經。怎麼不離開?讀經就不離開。佛經是世尊的教誨,《四書》是孔子、孟子的教誨,我天天讀它,天天跟他在一起,天天聽他的教誨,天天向他學習,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我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