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2020-12-27 五福臨門阿彌陀佛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

一明明德

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德就是本性,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光明的,現在上頭再加一個明,頭一個明是動詞,明德,何必再要加一個明?可見明德現在不明了,不明才要恢復光明。跟這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個意思。孔老夫子也曉得。

明明德這三個字,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名詞智慧是明,才能、福報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性德,每個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經典常講,我們自性裡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我們現在的明、德不見了,迷失了,現在沒有智慧,也沒有才能,也沒有福報,都沒有了,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現在為什麼沒有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種煩惱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住了,所以我們的明德雖有,它不起作用。實在講不是不起作用,它還是起作用,它起作用變質了;明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德就變成了無量的煩惱、業報,變質了。

所以,聖人心系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明德,所以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個動詞,我們怎樣把我們的明德再恢復它的光明,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這是屬自利,就是我們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學問;成就學問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這就是如何來恢復,恢復的道理都是斷煩惱,煩惱不斷你沒有辦法恢復,這是講的自利。

明則覺了其性相理事因果,諸法實相,總不離此明德也明明德是自覺,自覺之後一定要知道覺他,我們得到聖賢教誨的利益,得到真實受用,可別忘記要幫助別人。為什麼?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地把這個道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不傳,對不起老師。這個道代代相傳,從祖師一代一代相傳,我們今天接受過來,依教奉行,得到教誨的利益。

儒家東西非常簡單扼要,兩個字,明德。開悟了叫明明德,那個「明」字是動詞,開悟了,明德我明了。明了以後怎麼樣?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明德以後才能起作用,才能教化眾生,才能親民。

二親民

親民是什麼意思?親民就是接觸大眾,就是度化眾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利之後一定要利他,「親民」是利他。《無量壽經》曰:「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後一定要度他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就是教導我們,無論是君子、無論是小人,依照聖賢教誨去做,你能夠像他一樣對待賢人,你也會學到。他那樣的親愛父母,親愛一切大眾,凡是人,皆須愛,我們也都學會了。所以,君子學會尊賢,學會愛人,小人也受到聖賢福蔭的庇護,他能夠過到安樂的生活,他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彼此都對聖賢教育的感恩不忘。

三止於至善

度到什麼時候?度到什麼境界?止於至善。至善是成佛,等覺都不能算至善,妙覺才是至善。用佛法解釋儒家的東西,把儒家東西提升了、抬高了。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佛教,能包容它;而佛法,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兩方面都得到利益,儒跟道一接觸佛統統提升。

四知止

綱領說出來之後,我們如何能夠真正證得明德、親民、止至善?我們要怎樣能證得,就是怎樣能恢復?總綱裡面確實非常之難得,也給我們提出了修德,前面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我們要從哪裡下手,才能夠恢復到我們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第一個「知止」。知止這裡頭的含義很深,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有個方向,要有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就是我們所止之處。這個每個人不一樣,各行各業,但是這裡頭有個原則,無論從事哪種行業,一定要專、要精,這就是知止。你學東西不能學得太多,不能學得太雜,學得太多、太雜,就不能成就。像你在學校念書,你們學校科系很多,幾十個科系你要統統都學,你學四百年都畢不了業。所以幾十種科系你只能選擇一種,這種選擇,專攻,這叫知止。我就止一門,那你四年就可以畢業,你就可以拿到學位了。

所以,知止之後你心是定的,就是說你有方向、你有目標,你心是定的,你心就不會亂。定而後能靜,你才能靜的下來,靜而後你就心安,安了之後智慧就有了。有定、有靜、有安,這個心就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開了之後就得到了。所以得,得什麼?得明德、得親民、得止於至善,你就能得到。我用表解方式畫出來,諸位一看就很清楚,這個三綱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眾生唯一的一個綱領。

綱領知道了,修德從什麼地方下手?我們還是要問,像《楞嚴經》上阿難所問的最初方便。前面知止是方便,方便當中還有最初方便,這都是從原理原則上來說,那就是修德的果益。從哪裡下手?從「格物」,無論是世法、佛法,格物,司馬光說得很好,物是什麼?物慾,欲望。世間人常講欲海難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鬥,就跟打仗一樣,跟誰去打仗?要跟欲望,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麼東西?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

儒跟佛可以說都相同,佛法裡面從哪裡下手?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你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個教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眾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從哪裡下手?第二個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格物是斷煩惱;再其次,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破所知障。這是我們障礙的兩大類,煩惱障、所知障,先破煩惱,後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一定是先斷煩惱,再破所知。這兩種障礙去掉之後,你的意就誠,心就正了。所以,知止是前面兩句,格物、致知,後面定、靜、慮、得,那就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效果就出來了。

無論是學儒、學佛,天天不能離開儒、佛;學儒,天天不能離開孔子,學佛,每天不可以離開佛經。怎麼不離開?讀經就不離開。佛經是世尊的教誨,《四書》是孔子、孟子的教誨,我天天讀它,天天跟他在一起,天天聽他的教誨,天天向他學習,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我就成功了。

相關焦點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其總綱地位既表現在思想上的總領,也表現在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邏輯思維結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三綱領」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全書的基本骨架。今天先講「三綱領」之一:明明德。《大學》第一章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是所謂的「三綱領」。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是什麼意思。關於「明明德」。
  • 中文 ·美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九月入學,十一月已過半。獲得了大學生的稱謂,過上了每天上午兩節課,兩節課就是一上午的大學生活,認識到了「上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的真相,卻在被問到「你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問題時陷入沉默。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摘自習大大2014年5月4日在北大的講話什麼是「大學」呢?為什麼習大大在中國的最高學府會拿它作為核心要點呢?在現今社會的商道中,大學又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子曰師說 | 曹雅欣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案語】:所謂「大學」,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做君子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在古代的經學教育中可謂為經典之中的經典,它有綱有目,綱張目舉,有規模有節次,它由綱及目,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向世人展示出中國古代哲人大家們所孜孜以求的道德修養境界之所在。宋代程顥、程頤兄弟從《禮記》中把它抽出,以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朱熹撰《四書集注》,將它和《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國學知識#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修行儒家的人,必須要明白德行。所以華夏善法最早就是德,厚德能夠載物。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
  • 每天學點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譯文】大學之道,在於彰顯光明的德行,在於親愛人民,在於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才能有定力;有定力,然後才能心靜;心靜下來,然後才能精神安穩;精神安穩,然後才能展開思慮;展開思慮,然後才能有獨到的心得。
  •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了解了養生第一原則——「知止」,接下來我們看看莊子開出的養生秘方。儒家《大學》有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最究極的善,其實和道家的「道」是一個層次的東西,都是極致絕對的。釋迦就更不用說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親近過佛門的人,這兩句多少都聽過念過。為何儒釋道三家都勸人為善?儒家認為人的本性為善,之所以現在不那麼善了,是受到周圍環境習氣的影響,所以若是要返璞歸真,就要回歸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圖文無關大學解釋有三:1.博大之學。即博大精深的學問。2.大人之學。相對於小學而言。道意有二:1.目標。2.宗旨。對於上大學的人來說他的目的是什麼,對於辦大學的人來說它的宗旨是什麼。雖從兩個層面分說,但目的都一樣。都是後面說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的意思是使什麼東西明亮起來,第二個明的意思是光明。德是品德,德行。合起來說就是讓我們內心本有的光明品德明亮起來。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 瞳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反派角色」下的老年人
    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