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今歲,我隨父親上嶽麓山,路過湖南近代教育先驅、長沙明德中學的創辦人鬍子靖先生(1872——1940)墓時,父親特地帶我去墓前鞠了一躬。父親一向教導我尊師重教。我曾就讀明德中學,故而,父親說:「你要記住,沒有鬍子靖,就沒有你。」

鬍子靖先生是湘潭人,湘潭一地,民風淳厚、熱情,北人之慷慨與南人之細膩相結合,因此常出領袖人物。隱約記得,我以前在學校看見他的塑像,老先生白髮蒼髯,神態清逸,有一種大家風範。畢業以後,我也不敢貿然走進門衛森嚴的校門,從此不再見到胡老先生慈祥的面容。

在明德中學讀書時,老師講得最多的是,抗戰期間,長沙大火,2000年楚都毀於一炬,而明德的樂誠堂卻因為它的鋼筋水泥構架幸運地劫後餘生,也使得百年後的我們能在校園裡看到一座清末民初的中式古樸雄渾建築。十二三歲的時候,我不是那麼深刻地了解歷史,又因樂誠堂是學校辦公樓,反倒激發我一些青春期的叛逆心。很多年以後,我在廣州中山大學裡看見類似樂誠堂的建築群,猛然間,我才感受到近代中國革命的氣息,我才開始感謝樂誠堂給予我的人文薰陶,也更驚嘆鬍子靖先生的不凡。

1903年,鬍子靖先生有感甲午、庚子兩役的國難,留日歸來後,他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裡取「明德」二字,一手創立明德中學,這也是湖南第一所私立男子學校(「文革」後男女合校)。從教育著手,增強民智,以期喚醒國人麻木的心理,無疑是最實用的手段。作為一名教育家,鬍子靖不僅僅宅心仁厚、善於謀劃,更重要的是,他有憂國憂民的意識,有改造中國的遠見。

難以想像,在鬍子靖的暗地支持下,黃興在化學實驗室為長沙起義做炸藥;屈子湖畔,黃興、陳天華、宋教仁、陳果夫等日後我們在史書上讀到的民國名人一起組織華興會,率30餘名明德師生,振臂一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至今,明德還流傳著黃興為躲避清廷鷹犬追捕,在鬍子靖掩護下,從學校後門逃跑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明德中學稱得上辛亥革命的搖籃。

在明德校史上,還有近代詩人、畫家、翻譯家、小說家蘇曼殊的名字。蘇曼殊一生飄零,多愁善感,憤世嫉俗,始終生活在「僧不僧,俗不俗」之間。鬍子靖把這位「奇人」請來任教,顯現出鬍子靖重才、愛才、海納百川的氣魄。蘇曼殊是否曾在屈子湖邊吟詩作畫、翻譯佛經?他落拓不羈的才情是否感染過湖湘子弟們,就不得而知了。

從明德中學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傑出的教育家對於一個民族的振興是多麼重要。現在的中國,各地都在提倡「名校」,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眾多學子非「名校」不上。而「名校」本身,能否真的培養出經世濟民的人才?能否培養出能夠承擔國家重擔的人才?都是一個問號。

我與上海、北京友人聊天時,互相說起自己的中學母校。總的說來,很少有中學的壽命超過明德,也很少有中學像明德這樣與中國革命的命運緊密相聯。近年,我偶爾路過明德中學,遠遠看見樂誠堂、屈子湖,想起鬍子靖先生手書的校訓「堅苦真誠」,感慨萬千。惟一比較遺憾的是,明德位於泰安裡的那個具有民國風格的古樸老校門已變成一堵牆。老校門承襲了明德百年歷史、百年精神,即使破舊,也應該儘量依原樣修復,徹底拆除它,無疑是一種文化上的毀壞。

相關焦點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中文 ·美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九月入學,十一月已過半。獲得了大學生的稱謂,過上了每天上午兩節課,兩節課就是一上午的大學生活,認識到了「上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的真相,卻在被問到「你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問題時陷入沉默。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三綱領」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全書的基本骨架。今天先講「三綱領」之一:明明德。《大學》第一章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是所謂的「三綱領」。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是什麼意思。關於「明明德」。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案語】:所謂「大學」,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做君子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國學知識#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明明德是自覺,自覺之後一定要知道覺他,我們得到聖賢教誨的利益,得到真實受用,可別忘記要幫助別人。為什麼?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地把這個道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不傳,對不起老師。這個道代代相傳,從祖師一代一代相傳,我們今天接受過來,依教奉行,得到教誨的利益。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修行儒家的人,必須要明白德行。所以華夏善法最早就是德,厚德能夠載物。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圖文無關大學解釋有三:1.博大之學。即博大精深的學問。2.大人之學。相對於小學而言。道意有二:1.目標。2.宗旨。對於上大學的人來說他的目的是什麼,對於辦大學的人來說它的宗旨是什麼。雖從兩個層面分說,但目的都一樣。都是後面說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的意思是使什麼東西明亮起來,第二個明的意思是光明。德是品德,德行。合起來說就是讓我們內心本有的光明品德明亮起來。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 每天學點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譯文】大學之道,在於彰顯光明的德行,在於親愛人民,在於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才能有定力;有定力,然後才能心靜;心靜下來,然後才能精神安穩;精神安穩,然後才能展開思慮;展開思慮,然後才能有獨到的心得。
  •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了解了養生第一原則——「知止」,接下來我們看看莊子開出的養生秘方。儒家《大學》有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最究極的善,其實和道家的「道」是一個層次的東西,都是極致絕對的。釋迦就更不用說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親近過佛門的人,這兩句多少都聽過念過。為何儒釋道三家都勸人為善?儒家認為人的本性為善,之所以現在不那麼善了,是受到周圍環境習氣的影響,所以若是要返璞歸真,就要回歸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2020-07-17 2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