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大學章句》

2021-02-19 釐響

《大學章句序》的「小大之別」:解釋了古代小學與大學的區別:入學要求和職能差別。在古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人百姓的孩子,只要年滿八歲,皆可入小學。他們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和禮樂、射御、書數等技能;大學入學,須年滿十五,且有一定的顯赫家世,或者民之俊秀,方可入學。大學所授內容為窮理、正心、修己和治人之道。簡而言之,古之小學,教人以技,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儒家講究事在人為,自強不息,大學是大人之學,成人之學,注重人事之道。人事之道,在大學中體現為大學的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在大學之道中,明德為本,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道德。要弄清楚德的關鍵不是給德下各種定義,而是了解儒家學者所認為德的來源。德源於天,所謂性命在天,也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的一種體現。人生而有之德,是天賦予人的靈性,所以古人說,「德者,得也明德,是每個人得之於天的眾德中的一種,德的名目眾多,最重要的是明德這一種。所謂明德,就是人能感知體會、通曉明白的能力。身懷明德,才能自知,因此人禽之界限,也在於此。明明德,就是讓人知道自己身上存在著明德。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儒家認為,天降生民,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物。但「明德」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所以明明德,是要能明己德,恢復人之初的神性和靈性。儒家學者將明德推高推遠,到人遙不可及的地步,以至於人不停的追尋。為什麼要明明德?《中庸》有言「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對照來看,明德即是性,明明德是道,新民是教,止於至善就體現為中庸了,四書五經,精神內涵原是相通,通過明明德,達到不偏不易的境界。明明德中有著大學之道寄予君子之期望,便也可窺見儒家對於整個社會的胸懷。為何要明明德?《大學》裡明己德並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達到明明德於天下,必要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致知,就是要窮至事理,探究其極細微之處,而後通曉道理。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環環相扣。正所謂「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樣一個層層遞進的關係,國治天下平都是以修身養性為前提的,而修身養性是要通過明明德從而達到意誠心正修身的高度來實現的。《大學》告誡世人:「君子慎獨」,獨也並非孤獨,而是以明明德為基礎的自省。獨,是指他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問自身!

相關焦點

  • 《大學章句》——①
    朱熹所撰《四書章句集注》的第一部分便是《大學章句》。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大學章句》
    《大學》不僅獨立成書,以《大學章句》大行於世,還改了本來面貌(加一篇序,改一字,補一段文,調了三處文字順序,刪了四字),這一霸主地位一直延續到1905年晚清政府廢除科舉。即便《大學章句》獲得了近六百年舉國一致的認可,地位不可撼動,明代大儒王陽明卻大力宣稱,這是「假貨」!《禮記》中的那篇古本《大學》,才是「真貨」!
  • 《大學》中的明明德,究竟什麼是「明德」
    《大學》解讀之<一>「明明德"《大學》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南宋朱熹將其從《禮記》中獨立出來, 成為「四書」之一。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無論從朱熹對其的重視程度,還是文章本身思想內容的價值來看,《大學》都是一篇修身、治國的經典之作,為儒家經典中的經典。《大學》全文共十一章,分為」一經十傳」。第一章是全文的核心,提出了「三綱八目」,為「經」。後十章是對「經」的解讀,為「傳」。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三綱」之一「明明德」該如何理解。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今天開始解讀《大學》的正文(如上篇所說,我們的解讀是遵循王陽明的路子)。先看第一章。前面說了,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領,以後各章都是圍繞著第一章展開的。第一章的基本內容,就是提出了所謂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指三個基本宗旨。
  • 大學章句
    《大學》是四書之首,我所讀的《大學章句》是朱熹編撰《四書章句集注》中的一部分。
  • 祝安順: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大學章句》?
    《大學》不僅獨立成書,以《大學章句》大行於世,還改了本來面貌(加一篇序,改一字,補一段文,調了三處文字順序,刪了四字),這一霸主地位一直延續到1905年晚清政府廢除科舉。即便《大學章句》獲得了近六百年舉國一致的認可,地位不可撼動,明代大儒王陽明卻大力宣稱,這是「假貨」!《禮記》中的那篇古本《大學》,才是「真貨」!
  • 《大學》「明明德」含義的字義溯源
    這樣「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譯成:創造一個福澤眾生、普惠人民的偉大事業。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將「明明德」解釋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修習此學的最終目的,要成就大人的德行與功業,從內聖功夫上說,此心應「止於至善」,從外王事業上說,要明明德於天下。 1.4  東漢鄭玄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1.6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三綱領以「明明德」為始,「明明德」為大人之學的發端。為什麼連用兩個「明」字?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所謂明德,這是自家德性本來具有的光明,如《中庸》所謂「自誠明,謂之性」。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  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  首先解釋一下「四書」的概念。「四書五經」這個詞經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眾多的經典書籍,其實,這個詞裡是包括了一共十一種儒家經典著作。  而其中的「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部經典,涵蓋了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___讀《大學》(九)
    《大學》句讀有些荒蕪了。「田園將蕪胡不歸?」還是堅持把《大學》句讀完。本文為《大學》句讀的最後一篇。研讀《大學》,能夠深入領悟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夠從漢代興起,一直延續近兩千年,並在中華大地上盛行不衰,還影響了周邊的東亞國家,形成「集體主義」觀念,後來還出了一位影響後世,完成明王朝中興,而且還在影響當代和現代的王陽明。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國學知識#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為中國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為孔子的學生曾參所整理成文,但後世學者多認為《經一章》為孔門弟子對孔子原話的記錄。 《大學》中的《傳十章》通常被人們認定為是對「經的解讀」。個人研讀之餘認為,這一章節主要為曾參為他老師孔夫子的「經」這一章節尋找紮實理論依據。畢竟,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有人提出一種新的學說或重大理論觀點,為了能夠讓人信服和認可,一般都需要大量引證客觀事實,甚至需要以世人認可的權威著作或理論觀點作為有力論據支撐,以示為專業道統之發揚傳承。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記者刁瑩 馬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大學之道」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首先解釋一下「四書」的概念。「四書五經」這個詞經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眾多的經典書籍,其實,這個詞裡是包括了一共十一種儒家經典著作。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三綱: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
  •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了解了養生第一原則——「知止」,接下來我們看看莊子開出的養生秘方。儒家《大學》有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最究極的善,其實和道家的「道」是一個層次的東西,都是極致絕對的。釋迦就更不用說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親近過佛門的人,這兩句多少都聽過念過。為何儒釋道三家都勸人為善?儒家認為人的本性為善,之所以現在不那麼善了,是受到周圍環境習氣的影響,所以若是要返璞歸真,就要回歸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