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序》的「小大之別」:解釋了古代小學與大學的區別:入學要求和職能差別。在古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人百姓的孩子,只要年滿八歲,皆可入小學。他們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和禮樂、射御、書數等技能;大學入學,須年滿十五,且有一定的顯赫家世,或者民之俊秀,方可入學。大學所授內容為窮理、正心、修己和治人之道。簡而言之,古之小學,教人以技,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儒家講究事在人為,自強不息,大學是大人之學,成人之學,注重人事之道。人事之道,在大學中體現為大學的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在大學之道中,明德為本。德,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道德。要弄清楚德的關鍵不是給德下各種定義,而是了解儒家學者所認為德的來源。德源於天,所謂性命在天,也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的一種體現。人生而有之德,是天賦予人的靈性,所以古人說,「德者,得也」。明德,是每個人得之於天的眾德中的一種,德的名目眾多,最重要的是明德這一種。所謂明德,就是人能感知體會、通曉明白的能力。身懷明德,才能自知,因此人禽之界限,也在於此。明明德,就是讓人知道自己身上存在著明德。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儒家認為,天降生民,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物。但「明德」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所以明明德,是要能明己德,恢復人之初的神性和靈性。儒家學者將明德推高推遠,到人遙不可及的地步,以至於人不停的追尋。為什麼要明明德?《中庸》有言「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對照來看,明德即是性,明明德是道,新民是教,止於至善就體現為中庸了,四書五經,精神內涵原是相通,通過明明德,達到不偏不易的境界。明明德中有著大學之道寄予君子之期望,便也可窺見儒家對於整個社會的胸懷。為何要明明德?《大學》裡明己德並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達到明明德於天下,必要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致知,就是要窮至事理,探究其極細微之處,而後通曉道理。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環環相扣。正所謂「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樣一個層層遞進的關係,國治天下平都是以修身養性為前提的,而修身養性是要通過明明德從而達到意誠心正修身的高度來實現的。《大學》告誡世人:「君子慎獨」,獨也並非孤獨,而是以明明德為基礎的自省。獨,是指他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問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