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們將第一個「明」理解為實現、完成、成就;將第二個「明」理解為強盛、繁榮;將「德」理解為恩德、福佑、貢獻。這樣「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譯成:創造一個福澤眾生、普惠人民的偉大事業。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將「明明德」解釋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1】這明顯是用佛教禪宗的心性論和修行方法解讀「明明德」,是理學援佛入儒的明確表現之一。那麼,《大學》明明德的含義是什麼呢?本文試圖從文字字義的角度解讀《大學》明明德的含義。
一、「明明德」之第一個「明」的字義
朱熹將《大學》「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解釋為「明之」,將其理解為動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是顯明、彰明的意思。確如朱熹所說,「明」有顯明、彰明的意思,而且是「明」的主要日常意思。鄭玄和孔穎達也是將「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解釋為顯明、彰明,鄭玄說:「明明德,謂顯明其至德也。」【2】孔穎達說:「明明德者言,大學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謂身有明德而更張顯之。」【3】從字義上說,朱熹將「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解釋為動詞性的明之,和鄭玄、孔穎達有淵源關係。
「明」確實有顯明、彰明之義,這個含義是雖然常用,卻不是其唯一常用的含義。如果考察先秦秦漢時期「明」的主要含義,我們會找到「明」的最佳含義。
《爾雅▪釋詁》中記載:「功、績、質、登、平、明、考、就,成也。」【4】「明」有成就的意思。《爾雅》一書,成書於戰國時期,西漢文帝時期國家便設《爾雅》博士,所以《爾雅》中的字義體現了中國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功、績是是人努力工作而實現的成就,「明」和功、績是同義詞,都有成的意思。「成」作為動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實現、完成,作為名詞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成就、功績。所以,「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若作為動詞可以解釋為實現、完成。《墨子▪天文志》就在此種字義上運用「明」字,「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也。」【5】高亨認為「明」即「成」的意思,他說:「此處明字當訓為成,言上天對於百姓皆使之成長與成就也。」【6】「明之」,實現天下百姓生活更好的目的。成書於公元100年前後的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將「明」解釋為「照」,【7】成書於戰國的字典《爾雅》以「成」釋「明」,而成書於東漢的字典《說文解字》則以「照」釋「明」,這反映出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於「明」字義的運用上也有變化。時代越靠後,「明」的字義越以照明、顯明、彰明為主。故,以「成」釋「明」更接近《大學》一書的成書時代對明字義的認知。
二、「明明德」之第二個「明」的字義
「明」的字義主要有三類,第一類表示實現、完成、功績、成就等。第二類表示照亮、光明、明白、分辨、聰明等。第三類表示強盛、旺盛的意思。其中第二類字義是日常使用最多的字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鄭玄、孔穎達註疏《禮記▪大學》,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基本是在第二類含義上理解明字。前面我們已經對明字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含義做了簡介,下面我們介紹「明」的第三類含義。
《左傳▪哀公十六年》:「與不仁人爭。明無不勝」【8】王引之認為:「明,猶強也。」【9】並列舉了先秦文獻中明有強義的例子,《國語▪周語》中的「滑夫二川之神,使至於爭明,以妨王宮」和《管子▪四時篇》中「風與日爭明」,「明」都是作為「強」來使用的,這說「明」有「強」的含義。強的含義根據《漢語大字典》的解釋猶強大、強盛、優越、好、甚、程度高等【10】先秦秦漢時期「明」字還有盛的含義。《淮南子▪說林訓》:「石生而堅,蘭生而芳,少自其質,長而愈明。」高誘注,「明猶盛也。」【11】《論衡▪道虛》中說:「膚溫腹飽,精神明盛。」【12】《論衡》中「明」的含義與盛相近,即旺盛的意思。根據《漢語大字典》,「盛」有壯、強大、豐盛、繁茂、繁榮等意思。【13】從上面所列強和盛的含義,二字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近義詞,用來形容事物的強大、旺盛、繁榮等。
「明明德」的第二個「明」應該從強、盛等含義來理解更合適。因為「明德」之「明」是作為形容詞而形容德的。
三、「明明德」之「德」的字義
「德」字是漢語中少有的具有積極意義的詞彙。鄭玄、孔穎達沒有在《禮記▪大學》中解釋「德」之字義,朱熹將「德」解釋為「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朱熹很明顯是在用佛教禪宗的心性論來解釋「德」。要弄清「德」的含義我們還是從先秦秦漢時期的字書和相關文獻入手為好。「德」的兩個含義——有道德、品行、節操:有道德的人——最為常用,孔穎達說:「德,德行也。」【14】鄭玄說:「德,謂賢也。」【15】被認為品行高或賢德者的標準不是只看內心,而是根據對他人的幫助或對社會的貢獻。所以比道德品行和賢德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恩惠,南朝時期成書的字書《玉篇》解釋說:「德,惠也。」【16】「德」還有一個與恩惠相當的字義——福,北宋時期編纂的韻書《廣韻》的解釋:「德,福也。」【17】《禮記▪哀公問》記載魯哀公和孔子的對話:「哀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音qiǎo,憂戚義——筆者注)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鄭玄註:「德,猶福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言君今問此人道之大,欲憂恤於下,是百姓受其福慶。」【18】能讓百姓受其恩惠和福慶,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提高,才是有道德和賢德者。《周易》和《莊子》更深層次上定義「德」,「天地之大德曰生」,【19】「物得以生謂之德。」【20】。宇宙天地對萬物最大恩惠和福佑就是孕育生化萬物,讓萬物欣欣向榮,故楚簡《五行》說:「德,天道也」【21】所以孕育生化萬物,讓人民生活幸福,才是最大的品行,才是有道德的人。
四、「明明德」的含義
分別弄清「明」、「明」、「德」三個字的字義,就更容易清晰準確理解《大學》「明明德」的含義了。我們將第一個「明」理解為實現、完成、成就;將第二個「明」理解為強盛、繁榮;將「德」理解為恩德、福佑、貢獻。這樣「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譯成:創造一個福澤眾生、普惠人民的偉大事業。
如此理解「明明德」,應該比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理解更符合先秦時期的基本字義,也有助於扭轉將儒學泛道德化、玄學化的現實。
注釋:
【1】朱熹撰 徐德明校點:《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2】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73頁。
【3】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73頁。
【4】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75頁。
【5】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94頁。
【6】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六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頁。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4頁。
【8】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77頁
【9】王引之:《經義述聞》第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155頁。
【10】《漢語大字典》第二冊,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999-1000頁。
【11】高誘註:《淮南子》《諸子集成》第十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頁。【12】王充:《論衡》《諸子集成》第十一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頁。
【13】《漢語大字典》第四冊,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2-2563頁。
【14】阮元:《十三經註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頁。
【15】阮元:《十三經註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48頁。
【16】《漢語大字典》第二冊,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841頁。
【17】《漢語大字典》第二冊,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842頁。
【18】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11頁。
【19】阮元:《十三經註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6頁。
【20】《百子全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8頁。
【21】翟玉忠:《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頁。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新法家網站(中文版)投稿及聯繫郵箱:alexzhaid@163.com
新法家微信號:xinfajianet
新法家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