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明明德」含義的字義溯源

2021-02-14 新法家網站

  

    提要:我們將第一個「明」理解為實現、完成、成就;將第二個「明」理解為強盛、繁榮;將「德」理解為恩德、福佑、貢獻。這樣「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譯成:創造一個福澤眾生、普惠人民的偉大事業。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將「明明德」解釋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1】這明顯是用佛教禪宗的心性論和修行方法解讀「明明德」,是理學援佛入儒的明確表現之一。那麼,《大學》明明德的含義是什麼呢?本文試圖從文字字義的角度解讀《大學》明明德的含義。

 

一、「明明德」之第一個「明」的字義

 

朱熹將《大學》「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解釋為「明之」,將其理解為動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是顯明、彰明的意思。確如朱熹所說,「明」有顯明、彰明的意思,而且是「明」的主要日常意思。鄭玄和孔穎達也是將「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解釋為顯明、彰明,鄭玄說:「明明德,謂顯明其至德也。」【2】孔穎達說:「明明德者言,大學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謂身有明德而更張顯之。」【3】從字義上說,朱熹將「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解釋為動詞性的明之,和鄭玄、孔穎達有淵源關係。

「明」確實有顯明、彰明之義,這個含義是雖然常用,卻不是其唯一常用的含義。如果考察先秦秦漢時期「明」的主要含義,我們會找到「明」的最佳含義。

《爾雅▪釋詁》中記載:「功、績、質、登、平、明、考、就,成也。」【4】「明」有成就的意思。《爾雅》一書,成書於戰國時期,西漢文帝時期國家便設《爾雅》博士,所以《爾雅》中的字義體現了中國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功、績是是人努力工作而實現的成就,「明」和功、績是同義詞,都有成的意思。「成」作為動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實現、完成,作為名詞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成就、功績。所以,「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若作為動詞可以解釋為實現、完成。《墨子▪天文志》就在此種字義上運用「明」字,「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也。」【5】高亨認為「明」即「成」的意思,他說:「此處明字當訓為成,言上天對於百姓皆使之成長與成就也。」【6】「明之」,實現天下百姓生活更好的目的。成書於公元100年前後的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將「明」解釋為「照」,【7】成書於戰國的字典《爾雅》以「成」釋「明」,而成書於東漢的字典《說文解字》則以「照」釋「明」,這反映出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於「明」字義的運用上也有變化。時代越靠後,「明」的字義越以照明、顯明、彰明為主。故,以「成」釋「明」更接近《大學》一書的成書時代對明字義的認知。

 

二、「明明德」之第二個「明」的字義

 

「明」的字義主要有三類,第一類表示實現、完成、功績、成就等。第二類表示照亮、光明、明白、分辨、聰明等。第三類表示強盛、旺盛的意思。其中第二類字義是日常使用最多的字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鄭玄、孔穎達註疏《禮記▪大學》,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基本是在第二類含義上理解明字。前面我們已經對明字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含義做了簡介,下面我們介紹「明」的第三類含義。

《左傳▪哀公十六年》:「與不仁人爭。明無不勝」【8】王引之認為:「明,猶強也。」【9】並列舉了先秦文獻中明有強義的例子,《國語▪周語》中的「滑夫二川之神,使至於爭明,以妨王宮」和《管子▪四時篇》中「風與日爭明」,「明」都是作為「強」來使用的,這說「明」有「強」的含義。強的含義根據《漢語大字典》的解釋猶強大、強盛、優越、好、甚、程度高等【10】先秦秦漢時期「明」字還有盛的含義。《淮南子▪說林訓》:「石生而堅,蘭生而芳,少自其質,長而愈明。」高誘注,「明猶盛也。」【11】《論衡▪道虛》中說:「膚溫腹飽,精神明盛。」【12】《論衡》中「明」的含義與盛相近,即旺盛的意思。根據《漢語大字典》,「盛」有壯、強大、豐盛、繁茂、繁榮等意思。【13】從上面所列強和盛的含義,二字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近義詞,用來形容事物的強大、旺盛、繁榮等。

「明明德」的第二個「明」應該從強、盛等含義來理解更合適。因為「明德」之「明」是作為形容詞而形容德的。

 

三、「明明德」之「德」的字義

 

「德」字是漢語中少有的具有積極意義的詞彙。鄭玄、孔穎達沒有在《禮記▪大學》中解釋「德」之字義,朱熹將「德」解釋為「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朱熹很明顯是在用佛教禪宗的心性論來解釋「德」。要弄清「德」的含義我們還是從先秦秦漢時期的字書和相關文獻入手為好。「德」的兩個含義——有道德、品行、節操:有道德的人——最為常用,孔穎達說:「德,德行也。」【14】鄭玄說:「德,謂賢也。」【15】被認為品行高或賢德者的標準不是只看內心,而是根據對他人的幫助或對社會的貢獻。所以比道德品行和賢德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恩惠,南朝時期成書的字書《玉篇》解釋說:「德,惠也。」【16】「德」還有一個與恩惠相當的字義——福,北宋時期編纂的韻書《廣韻》的解釋:「德,福也。」【17】《禮記▪哀公問》記載魯哀公和孔子的對話:「哀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音qiǎo,憂戚義——筆者注)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鄭玄註:「德,猶福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言君今問此人道之大,欲憂恤於下,是百姓受其福慶。」【18】能讓百姓受其恩惠和福慶,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提高,才是有道德和賢德者。《周易》和《莊子》更深層次上定義「德」,「天地之大德曰生」,【19】「物得以生謂之德。」【20】。宇宙天地對萬物最大恩惠和福佑就是孕育生化萬物,讓萬物欣欣向榮,故楚簡《五行》說:「德,天道也」【21】所以孕育生化萬物,讓人民生活幸福,才是最大的品行,才是有道德的人。

 

四、「明明德」的含義

 

分別弄清「明」、「明」、「德」三個字的字義,就更容易清晰準確理解《大學》「明明德」的含義了。我們將第一個「明」理解為實現、完成、成就;將第二個「明」理解為強盛、繁榮;將「德」理解為恩德、福佑、貢獻。這樣「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譯成:創造一個福澤眾生、普惠人民的偉大事業。

如此理解「明明德」,應該比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理解更符合先秦時期的基本字義,也有助於扭轉將儒學泛道德化、玄學化的現實。

  

注釋:
【1】朱熹撰 徐德明校點:《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2】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73頁。

【3】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73頁。

【4】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75頁。

【5】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94頁。

【6】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六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頁。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4頁。

【8】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77頁

【9】王引之:《經義述聞》第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155頁。

【10】《漢語大字典》第二冊,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999-1000頁。

【11】高誘註:《淮南子》《諸子集成》第十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頁。【12】王充:《論衡》《諸子集成》第十一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頁。

【13】《漢語大字典》第四冊,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2-2563頁。

【14】阮元:《十三經註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頁。

【15】阮元:《十三經註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48頁。

【16】《漢語大字典》第二冊,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841頁。

【17】《漢語大字典》第二冊,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842頁。

【18】阮元:《十三經註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11頁。

【19】阮元:《十三經註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6頁。

【20】《百子全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8頁。

【21】翟玉忠:《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頁。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新法家網站(中文版)投稿及聯繫郵箱:alexzhaid@163.com

新法家微信號:xinfajianet

新法家微信二維碼:

相關焦點

  • 中文 ·美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九月入學,十一月已過半。獲得了大學生的稱謂,過上了每天上午兩節課,兩節課就是一上午的大學生活,認識到了「上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的真相,卻在被問到「你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問題時陷入沉默。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國學知識#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三綱: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 明明德——《大學章句》
    《大學章句序》的「小大之別」:解釋了古代小學與大學的區別:入學要求和職能差別。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目的在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明德,所以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個動詞,我們怎樣把我們的明德再恢復它的光明,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這是屬於自利,就是我們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學問;成就學問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
  • 《大學》中的明明德,究竟什麼是「明德」
    《大學》解讀之<一>「明明德"《大學》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南宋朱熹將其從《禮記》中獨立出來, 成為「四書」之一。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無論從朱熹對其的重視程度,還是文章本身思想內容的價值來看,《大學》都是一篇修身、治國的經典之作,為儒家經典中的經典。《大學》全文共十一章,分為」一經十傳」。第一章是全文的核心,提出了「三綱八目」,為「經」。後十章是對「經」的解讀,為「傳」。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三綱」之一「明明德」該如何理解。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今天開始解讀《大學》的正文(如上篇所說,我們的解讀是遵循王陽明的路子)。先看第一章。前面說了,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領,以後各章都是圍繞著第一章展開的。第一章的基本內容,就是提出了所謂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指三個基本宗旨。
  • 大學教育如何教人學好?《在明明德》論大學之道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值此之際,華章公司邀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三位教授、《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作者楊斌、姜朋和錢小軍齊聚華章書院直播間,圍繞以下3個話題,與同行與讀者們分享了精彩洞見:01《在明明德》在談什麼:大學教育的宗旨與使命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子曰師說 | 曹雅欣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案語】:所謂「大學」,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做君子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本條經典金句是《大學》開篇開宗明義的第一句,所以非常重要。「大學之道」,講的就是如何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 瞳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反派角色」下的老年人
    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記者刁瑩 馬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修習此學的最終目的,要成就大人的德行與功業,從內聖功夫上說,此心應「止於至善」,從外王事業上說,要明明德於天下。 1.4  東漢鄭玄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1.6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三綱領以「明明德」為始,「明明德」為大人之學的發端。為什麼連用兩個「明」字?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所謂明德,這是自家德性本來具有的光明,如《中庸》所謂「自誠明,謂之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為中國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為孔子的學生曾參所整理成文,但後世學者多認為《經一章》為孔門弟子對孔子原話的記錄。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圖文無關大學解釋有三:1.博大之學。即博大精深的學問。2.大人之學。相對於小學而言。對於上大學的人來說他的目的是什麼,對於辦大學的人來說它的宗旨是什麼。雖從兩個層面分說,但目的都一樣。都是後面說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的意思是使什麼東西明亮起來,第二個明的意思是光明。德是品德,德行。合起來說就是讓我們內心本有的光明品德明亮起來。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