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解讀之<一>「明明德"
《大學》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南宋朱熹將其從《禮記》中獨立出來, 成為「四書」之一。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無論從朱熹對其的重視程度,還是文章本身思想內容的價值來看,《大學》都是一篇修身、治國的經典之作,為儒家經典中的經典。
《大學》全文共十一章,分為」一經十傳」。第一章是全文的核心,提出了「三綱八目」,為「經」。後十章是對「經」的解讀,為「傳」。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三綱」之一「明明德」該如何理解。
大學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的通俗解釋是發揚高尚、光輝的美德。但並沒有進一步闡述什麼是高尚、光輝的美德,該如何發揚。對「明明德」進一步闡述的第二章「傳」中寫到:《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其中《康誥》、《太甲》、《帝典》都是五經之一「尚書」中的文章。這幾句解讀也僅僅是進一步強調弘揚美德,對於弘揚什麼樣的美德也沒有更深層的解釋。
眾所周知,「四書」是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作者分別為孔子、曾子、子思和孟子。我們是否注意到他們之間的內在關係和思想傳承體系?不錯,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是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體系。
回到「明明德」的解釋上來,雖然在《大學》原文中,曾子對到底要發揚什麼「明德」並沒有明確解讀,但是作為」孔曾思孟「傳承體系的孟子卻對其做了非常透徹的說明和論述。在《孟子》「公孫丑」中,孟子說道:「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以」性善論『為本質的仁義禮智是人的最高尚的美德,孟子這篇文章明確說明了仁義禮智的發端即為」四心「--惻隱之心,為仁之端;羞惡之心,為義之端;辭讓之心,為禮之端;是非之心,為智之端。 端,即發端、源頭的意思,四心即是仁義禮智之」明德「的種子,只要人能夠以四心為出發,不斷弘揚、擴充」明德「的四端,就可以做到保有四海、名達天下,就能真正的弘揚光明正大的美德,即」明明德「。
所以說,《大學》三綱之一」明明德「中的」明德「,就是指仁義禮智的美德。這四種美德的源頭是人生而皆有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這」四心「,以此為端,不斷的擴充,就能真正做到」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