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大學中庸熙解》之前,提到明德,幾乎所有的書本都會解釋為光明,正確的,美好的意思,而熙解則回歸到本源,日月為明,通過考察日月的運動,特別是太陽帶領行星系統在宇宙空間中做四維運動,來重新挖掘出明德的深厚內涵:光熱利人、獨立生萬物、運動恆變常新和止於邊界有定的特質。
通過這種深度挖掘,就把大學中明明德的要求從一種純倫理上對美好的嚮往,轉變成一種宇宙自然界的定律。二者建立了這種聯繫後,一個空虛的概念立刻變得實在起來。據說康德的墓志銘上有這句話:「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讀完熙解第一課,我們就不難理解康德的這句話了。
種決定性的道德律其實是倫理學的基礎,關係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世界應當是善的還是惡的?」 大家知道,有那麼一類人,相信叢林法則,黑暗森林法則,「他人就是地獄」。而在明德的自然基礎中,太陽其實是行星還有行星上所有生物的指路明燈,離開了太陽的指引,就只能沉淪於黑暗的茫茫宇宙中,據說到處都是暗物質和黑洞,能把萬物吸進漩渦歸為虛無。這才是真正的黑暗深林。
而太陽,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嚮往,也是萬物生存必須的嚮往,這恐怕是大學中具有強制性一面的內涵。(大學中庸師資班《大學中庸熙解》學習心得。作者為熙華國學院公益師資班學員,本文寫於2018年10月)
不妨安靜讀本書,品味原味經典➴➴➴
向經典求真知,來學習吧!大學•中庸 師資公益班還可報名
將思維下沉,溯本逐源,從器物層面來看格物致知與思維的邊界
從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看致中和三要素
什麼才是知命呢?地球只不過是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這群孩子從小學論語,邏輯思考能力、語文表達能力竟然這麼強!
從大學之道看分科教育---有感於張衡成就
不變的初心才是那輪明月 | 論語熙解先進篇讀書筆記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熙華國學公益師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