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的自然基礎

2021-02-14 熙華國學堂

在學習《大學中庸熙解》之前,提到明德,幾乎所有的書本都會解釋為光明,正確的,美好的意思,而熙解則回歸到本源,日月為明,通過考察日月的運動,特別是太陽帶領行星系統在宇宙空間中做四維運動,來重新挖掘出明德的深厚內涵:光熱利人、獨立生萬物、運動恆變常新和止於邊界有定的特質。

通過這種深度挖掘,就把大學中明明德的要求從一種純倫理上對美好的嚮往,轉變成一種宇宙自然界的定律。二者建立了這種聯繫後,一個空虛的概念立刻變得實在起來。據說康德的墓志銘上有這句話:「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讀完熙解第一課,我們就不難理解康德的這句話了。

種決定性的道德律其實是倫理學的基礎,關係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世界應當是善的還是惡的?」 大家知道,有那麼一類人,相信叢林法則,黑暗森林法則,「他人就是地獄」。而在明德的自然基礎中,太陽其實是行星還有行星上所有生物的指路明燈,離開了太陽的指引,就只能沉淪於黑暗的茫茫宇宙中,據說到處都是暗物質和黑洞,能把萬物吸進漩渦歸為虛無。這才是真正的黑暗深林。

而太陽,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嚮往,也是萬物生存必須的嚮往,這恐怕是大學中具有強制性一面的內涵。(大學中庸師資班《大學中庸熙解》學習心得。作者為熙華國學院公益師資班學員,本文寫於2018年10月)

不妨安靜讀本書,品味原味經典➴➴➴

向經典求真知,來學習吧!大學•中庸 師資公益班還可報名

將思維下沉,溯本逐源,從器物層面來看格物致知與思維的邊界

從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看致中和三要素 

什麼才是知命呢?地球只不過是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這群孩子從小學論語,邏輯思考能力、語文表達能力竟然這麼強!

從大學之道看分科教育---有感於張衡成就

不變的初心才是那輪明月 | 論語熙解先進篇讀書筆記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熙華國學公益師資班!

相關焦點

  • 明明德——《大學章句》
    《大學章句序》的「小大之別」:解釋了古代小學與大學的區別:入學要求和職能差別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三綱:明明德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新華社記者李濤 攝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習近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明明德」含義的字義溯源
    這樣「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譯成:創造一個福澤眾生、普惠人民的偉大事業。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將「明明德」解釋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大學》中的明明德,究竟什麼是「明德」
    《大學》解讀之<一>「明明德"《大學》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南宋朱熹將其從《禮記》中獨立出來, 成為「四書」之一。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三綱」之一「明明德」該如何理解。大學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的通俗解釋是發揚高尚、光輝的美德。但並沒有進一步闡述什麼是高尚、光輝的美德,該如何發揚。對「明明德」進一步闡述的第二章「傳」中寫到:《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修行儒家的人,必須要明白德行。所以華夏善法最早就是德,厚德能夠載物。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習大大在「五四青年節「把這句古語送給中國大學的代表北京大學,就是提醒全國所有已經邁過十八歲成人年齡、已經完成成人禮儀式的青年學生,應該去真正成熟地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
  • 《在明明德》論大學之道
    成才經常是被更多提到的,而成人似乎是個到了年齡就自然發生的過程。其實不然,這裡的成人,是成才的重要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成群意味著成人之間不只是變得獨立,同時還有獨立基礎上構成相互依存的關係,成群。這個群就是社群,團隊、集體,既有具象的伴隨學生大學後很長時間成長發展甚至終生的社群,也還有在一個社群感的角度,豐富著學生的社會屬性。成群,是大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個成果。
  • 「明明德於天下」的時代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古人提出「明明德於天下」這一主張的主旨,是要人們將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修其身,然後漸次齊其家、治其國,以至平天下。「明明德於天下」是古代先哲為修身成人、經邦濟世立下的宏願,也為人們報效國家、胸懷天下指明了方向。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中文 ·美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九月入學,十一月已過半。獲得了大學生的稱謂,過上了每天上午兩節課,兩節課就是一上午的大學生活,認識到了「上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的真相,卻在被問到「你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問題時陷入沉默。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今天先講「三綱領」之一:明明德。《大學》第一章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是所謂的「三綱領」。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是什麼意思。關於「明明德」。這就叫「明明德」。「明德」是人本身固有的,我們「明明德」,只是讓我們本有的「明德」不再受私慾蒙蔽(比如嫉妒心),使它的面目彰顯出來,「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這便是王陽明對於「明明德」的解釋。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明明德」這三個字,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名詞;智慧是明,才能、福報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性德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2020-07-17 2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答案是,"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於至善"一、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意思是發揚。"德"字的意思是"人心得到寶物使內心得到提升",要從本義去解釋就是"心之所得"。"明德"的意思就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德行,所以"明明德"就是發揚我們本性中原有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