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5日晚,繼上午清華經管學院2020級MBA新生開學典禮成功舉行之後,MBA新生、老生和校友們在線上迎來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教授、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錢小軍教授與姜朋教授,聆聽三位教授暢談他們合著的新書《在明明德》。
徐心教授在致辭中談到,在秋季學期開課前,MBA中心邀請三位老師採用線上圓桌的新穎形式分享《在明明德》,於同學而言,猶如在豐收的季節搶先品嘗成熟的果實。三位教授圍繞這一著作,深入探討倫理教育問題,必有思想火花,點燃真知灼見,極有意義。
開學季談《在明明德》:
錢小軍教授、楊斌教授、姜朋教授
「明」「明德」及其主動面
活動開始後,姜朋老師實際上承擔起了提問者的角色。應他之邀,楊斌教授首先對書名《在明明德》進行了解讀。
楊斌教授提到,今天正值2020級新生入學,不知有多少同學願意給原來寫推薦信者或者其他對其入學有影響的人寫信,傾訴一番自己的想法感受。感恩可以是一種習慣,也可視為美德,更是一個廣義的倫理問題。他認為,這一行為反映著「己與人」、「予與取」的關係,顯出人性、品德的因子,彰顯情操,這也就是「在明明德」,是某種意義上的倫理行為。他接著談到,有些人可能更懂得感恩相助,更富有適度的內疚感,認為自己對他人負有一定的責任(這種情感與領導力之間亦有相通之處)。這都其間都涉及倫理問題。見微知著,以小見大,若視作理所當然,不聞不問,會演變成一些大問題。
錢小軍教授也認為,很多時候倫理是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在利益相關群體中應把誰放在最優先位置去考慮,倫理之所以充滿糾結,因為實無萬全之策:也許從消費者角度考慮採用的某種方案,對投資者卻並非甚妥,這其中常是一種權衡,並無簡單的是非對錯。同學很少意識到,倫理是重要的領導力方向。
楊斌教授回應說,提及倫理問題,往往會涉及文化與領導力的問題。在相當多的關於領導力的書中,以壓倒性篇幅去論述領導力的有效性,而其論及領導者道德或倫理的章節卻寥寥無幾,微不足道。對此他強調,離開倫理,又何以妄談領導力。要警惕過度攻略化的領導技巧導向。
楊斌教授還特別指出,隨著人生閱歷的積累及不同階段所處的情境的差異,想要達到「明德」可能會面臨紛繁挑戰,成為人生始終面對的新嘗試、新難題、新課題。《在明明德》一書中約有一半內容與「明」「明德」的方式有關。他強調,MBA同學選擇入讀清華MBA,是希望自己在同學、老師提點、激勵下,產生對問題的新釋新解,但要警惕常有人說到的「空杯心態」(將成型知識裝入空杯)——這是對同學們既有積累的輕視。要發揮同學們帶到課堂上來的鮮活知識、經驗閱歷,進行建構式學習,才是MBA教育的應有模式。在「明明德」的問題上,須知自己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建構者。
錢小軍教授也表示,經管學院面向MBA學生開設《倫理與企業責任》必修課,迄今已逾十載。即使是長期執教、經驗豐富的教師,也能通過案例討論從學生那裡學到很多,正所謂「教學相長」。錢小軍教授進一步指出,「在明明德」是幾經反思的決策應對。同學們需養成反思的習慣,通過反思不斷成長。
「明」「明德」的使動層面
楊斌教授指出:即使是一個MBA班級,也會形成自己的班級風氣,從而可能影響著身處其中的同學。從這個角度看,教育機構更不能只滿足於提供「服務」的「平臺」,而應具有塑造性。
姜朋老師回應說,不只是倫理課,作為教育的有機環節,MBA所有課程均有倫理意義上的塑造性。同時,學生加入清華MBA項目,也就意味著會逐步強化對清華校訓、學風的認同與踐行,這也是塑造的一種方式。細思「明明德」,不僅是某一門課的事,各門各類課程中其實都蘊含了價值塑造的追求。
楊斌教授明確表達了對「學生顧客觀」——教育資源淪為由使用者(學生)本人決定——的反對,《在明明德》書中也多有探討。「越來越多的校外培訓機構,以學生短期的主觀滿意度作為評價老師帶來的教育價值,這種教育理念經常縮寫為『以學生為中心』,這其實需要被澄清的。更準確的表述其實應該是『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而不是由學生因之主導教育進程,或者學生如不滿意,教師就只能服務、服從、放任,這都不是教育的應有之意。」
錢小軍教授也認為,清華經管學院MBA培養目標是塑造未來的領導者。今天的學生離校後成為組織的領導者,其組織的倫理環境、道德標準、健康發展將由他們來塑造,其行為將影響組織的建設發展,身上責任重大。
「隱性課程」與在明明德
楊斌教授以商學院為例,指出,學生除了修一些顯性課程之外,還修習著大量極富價值的「隱性課程」。
比如,在社交媒體普及的當下,MBA學生的之間、MBA學生與教師在課上課下的交流,不僅有助於學生找到歸屬感、「戚戚感」(心有戚戚焉),也對共通價值觀的形成,對進行價值塑造都具有重要意義。
又比如,在疫情背景下,不同學校校長所採取的差異舉措,甚至還包括周遭環境,都顯露各院校的基本品格,包括主張什麼、看重什麼,構成其隱性課程,也潛移默化地傳遞著教育的內涵與精神。對學生來說,耳濡目染,會受長期薰陶影響。比如,西南聯大事跡,如果只歸功於其顯性課程的貢獻,則小看了它。在那種閉塞窮困的環境中,存在巨大的精神激發作用,讓師生同仇敵愾。成長中的隱性課堂堪稱寶貴財富,但他特別強調:切不可低估隱性課程可能對學生成長發展做出的貢獻。
對此,姜朋老師表示贊同,他認為倫理學習、修為並非在短期內就能見效,而是應真切地理解「在明明德」之「在」字,事「明明德」終身如影隨形。
倫理教育的因與果、意與形
為什麼分析決策型案例討論時不應過於看重後來的結果?
對此,楊斌教授結合他所撰寫的新書導言中提到的「畏因如果」一詞進行了闡發。同學們想知道案例後續結果如何,其實是希望驗證某種期待,比如揚善除惡的結果,希望能看到「正當選擇」終能戰勝了「不當選擇」。然而,如果同學們太在意案例中的「果」,而現實中的「果」又總是未能如願,那麼此時教育意義是什麼就會受到質疑。對於倫理思考來說,思考者所欲求的「果」是否靠得住、是否能實現,都存在不確定性,從而衍生出大量問題。
錢小軍教授也談到,上課所用案例涉及的情境,掛一漏萬,時過境遷,同學們也未必都記得清晰。案例的結果更難以構成同學們日後選擇的指導手冊。但是,課程傳遞的倫理問題意識、倫理進路選擇、處理倫理挑戰的方式與方法論,卻可能給學生以啟迪。
楊斌教授補充說,好的倫理課不是讓學生記了一本子,而是讓學生記一輩子。記住一輩子的常常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會進入到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框架中的東西。
姜朋老師用四字來概括兩位老師的發言:「得意忘形」——時過境遷之後,可能忘卻了課上所講的具體內容,但得到的是課程的真意。
三位教授還解答了同學們的各種提問。開學季談《在明明德》,三位老師為剛剛踏入清華園的莘莘學子,以及久入職場的MBA校友在清秋澄澈的夜晚,帶來了一場值得永懷珍藏的思想啟迪,成為新生們踏上新學徵程、盛食厲兵的拼搏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