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談《在明明德》| 三位清華經管老師探討「大學倫理之基」

2020-09-15 中國MBA教育網

2020年9月5日晚,繼上午清華經管學院2020級MBA新生開學典禮成功舉行之後,MBA新生、老生和校友們在線上迎來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教授、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錢小軍教授與姜朋教授,聆聽三位教授暢談他們合著的新書《在明明德》。

徐心教授在致辭中談到,在秋季學期開課前,MBA中心邀請三位老師採用線上圓桌的新穎形式分享《在明明德》,於同學而言,猶如在豐收的季節搶先品嘗成熟的果實。三位教授圍繞這一著作,深入探討倫理教育問題,必有思想火花,點燃真知灼見,極有意義。

開學季談《在明明德》:

錢小軍教授、楊斌教授、姜朋教授

「明」「明德」及其主動面

活動開始後,姜朋老師實際上承擔起了提問者的角色。應他之邀,楊斌教授首先對書名《在明明德》進行了解讀。

楊斌教授提到,今天正值2020級新生入學,不知有多少同學願意給原來寫推薦信者或者其他對其入學有影響的人寫信,傾訴一番自己的想法感受。感恩可以是一種習慣,也可視為美德,更是一個廣義的倫理問題。他認為,這一行為反映著「己與人」、「予與取」的關係,顯出人性、品德的因子,彰顯情操,這也就是「在明明德」,是某種意義上的倫理行為。他接著談到,有些人可能更懂得感恩相助,更富有適度的內疚感,認為自己對他人負有一定的責任(這種情感與領導力之間亦有相通之處)。這都其間都涉及倫理問題。見微知著,以小見大,若視作理所當然,不聞不問,會演變成一些大問題。

錢小軍教授也認為,很多時候倫理是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在利益相關群體中應把誰放在最優先位置去考慮,倫理之所以充滿糾結,因為實無萬全之策:也許從消費者角度考慮採用的某種方案,對投資者卻並非甚妥,這其中常是一種權衡,並無簡單的是非對錯。同學很少意識到,倫理是重要的領導力方向。

楊斌教授回應說,提及倫理問題,往往會涉及文化與領導力的問題。在相當多的關於領導力的書中,以壓倒性篇幅去論述領導力的有效性,而其論及領導者道德或倫理的章節卻寥寥無幾,微不足道。對此他強調,離開倫理,又何以妄談領導力。要警惕過度攻略化的領導技巧導向。

楊斌教授還特別指出,隨著人生閱歷的積累及不同階段所處的情境的差異,想要達到「明德」可能會面臨紛繁挑戰,成為人生始終面對的新嘗試、新難題、新課題。《在明明德》一書中約有一半內容與「明」「明德」的方式有關。他強調,MBA同學選擇入讀清華MBA,是希望自己在同學、老師提點、激勵下,產生對問題的新釋新解,但要警惕常有人說到的「空杯心態」(將成型知識裝入空杯)——這是對同學們既有積累的輕視。要發揮同學們帶到課堂上來的鮮活知識、經驗閱歷,進行建構式學習,才是MBA教育的應有模式。在「明明德」的問題上,須知自己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建構者。

錢小軍教授也表示,經管學院面向MBA學生開設《倫理與企業責任》必修課,迄今已逾十載。即使是長期執教、經驗豐富的教師,也能通過案例討論從學生那裡學到很多,正所謂「教學相長」。錢小軍教授進一步指出,「在明明德」是幾經反思的決策應對。同學們需養成反思的習慣,通過反思不斷成長

「明」「明德」的使動層面

楊斌教授指出:即使是一個MBA班級,也會形成自己的班級風氣,從而可能影響著身處其中的同學。從這個角度看,教育機構更不能只滿足於提供「服務」的「平臺」,而應具有塑造性。

姜朋老師回應說,不只是倫理課,作為教育的有機環節,MBA所有課程均有倫理意義上的塑造性。同時,學生加入清華MBA項目,也就意味著會逐步強化對清華校訓、學風的認同與踐行,這也是塑造的一種方式。細思「明明德」,不僅是某一門課的事,各門各類課程中其實都蘊含了價值塑造的追求。

楊斌教授明確表達了對「學生顧客觀」——教育資源淪為由使用者(學生)本人決定——的反對,《在明明德》書中也多有探討。「越來越多的校外培訓機構,以學生短期的主觀滿意度作為評價老師帶來的教育價值,這種教育理念經常縮寫為『以學生為中心』,這其實需要被澄清的。更準確的表述其實應該是『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而不是由學生因之主導教育進程,或者學生如不滿意,教師就只能服務、服從、放任,這都不是教育的應有之意。」

錢小軍教授也認為,清華經管學院MBA培養目標是塑造未來的領導者。今天的學生離校後成為組織的領導者,其組織的倫理環境、道德標準、健康發展將由他們來塑造,其行為將影響組織的建設發展,身上責任重大。

「隱性課程」與在明明德

楊斌教授以商學院為例,指出,學生除了修一些顯性課程之外,還修習著大量極富價值的「隱性課程」。

比如,在社交媒體普及的當下,MBA學生的之間、MBA學生與教師在課上課下的交流,不僅有助於學生找到歸屬感、「戚戚感」(心有戚戚焉),也對共通價值觀的形成,對進行價值塑造都具有重要意義。

又比如,在疫情背景下,不同學校校長所採取的差異舉措,甚至還包括周遭環境,都顯露各院校的基本品格,包括主張什麼、看重什麼,構成其隱性課程,也潛移默化地傳遞著教育的內涵與精神。對學生來說,耳濡目染,會受長期薰陶影響。比如,西南聯大事跡,如果只歸功於其顯性課程的貢獻,則小看了它。在那種閉塞窮困的環境中,存在巨大的精神激發作用,讓師生同仇敵愾。成長中的隱性課堂堪稱寶貴財富,但他特別強調:切不可低估隱性課程可能對學生成長發展做出的貢獻。

對此,姜朋老師表示贊同,他認為倫理學習、修為並非在短期內就能見效,而是應真切地理解「在明明德」之「在」字,事「明明德」終身如影隨形。

倫理教育的因與果、意與形

為什麼分析決策型案例討論時不應過於看重後來的結果?

對此,楊斌教授結合他所撰寫的新書導言中提到的「畏因如果」一詞進行了闡發。同學們想知道案例後續結果如何,其實是希望驗證某種期待,比如揚善除惡的結果,希望能看到「正當選擇」終能戰勝了「不當選擇」。然而,如果同學們太在意案例中的「果」,而現實中的「果」又總是未能如願,那麼此時教育意義是什麼就會受到質疑。對於倫理思考來說,思考者所欲求的「果」是否靠得住、是否能實現,都存在不確定性,從而衍生出大量問題。

錢小軍教授也談到,上課所用案例涉及的情境,掛一漏萬,時過境遷,同學們也未必都記得清晰。案例的結果更難以構成同學們日後選擇的指導手冊。但是,課程傳遞的倫理問題意識、倫理進路選擇、處理倫理挑戰的方式與方法論,卻可能給學生以啟迪。

楊斌教授補充說,好的倫理課不是讓學生記了一本子,而是讓學生記一輩子。記住一輩子的常常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會進入到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框架中的東西。

姜朋老師用四字來概括兩位老師的發言:「得意忘形」——時過境遷之後,可能忘卻了課上所講的具體內容,但得到的是課程的真意。

三位教授還解答了同學們的各種提問。開學季談《在明明德》,三位老師為剛剛踏入清華園的莘莘學子,以及久入職場的MBA校友在清秋澄澈的夜晚,帶來了一場值得永懷珍藏的思想啟迪,成為新生們踏上新學徵程、盛食厲兵的拼搏序曲。

相關焦點

  • 開學季談《在明明德》| 三位清華經管老師探討「大學倫理之基」
    活動開始後,姜朋老師實際上承擔起了提問者的角色。應他之邀,楊斌教授首先對書名《在明明德》進行了解讀。楊斌教授提到,今天正值2020級新生入學,不知有多少同學願意給原來寫推薦信者或者其他對其入學有影響的人寫信,傾訴一番自己的想法感受。感恩可以是一種習慣,也可視為美德,更是一個廣義的倫理問題。
  • 大學的倫理之基 | 《在明明德》作者做客「鄴架軒·作者面對面」第23期
    《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的作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姜朋做客清華大學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此次活動由清華大學圖書館、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及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張秋博士擔任主持人,圍繞新書《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拷問教育該如何是好,探討「學好」的三層境界。活動由學堂在線全程直播,來自清華大學校內外的多名觀眾參加了本期活動。 在作者分享開始前,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副總經理王磊,對清華大學圖書館進行了贈書。
  • 大學教育如何教人學好?《在明明德》論大學之道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值此之際,華章公司邀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三位教授、《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作者楊斌、姜朋和錢小軍齊聚華章書院直播間,圍繞以下3個話題,與同行與讀者們分享了精彩洞見:01《在明明德》在談什麼:大學教育的宗旨與使命
  • 清華楊斌教授:教人學好 | 《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導言
    畏因如果  教人「學好」文/楊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每當提起或引用這句話時,我們都很清楚,《大學》起首的「大學」,不是指的現代大學、高等院校,而是相對於「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的「小學」而言,「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大人」之學,君子之道。
  • 大學教育如何教人學好?來自清華大學三位教授的反思對話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值此之際,華章公司邀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三位教授、《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作者楊斌、姜朋和錢小軍齊聚華章書院直播間,圍繞以下3個話題,與同行與讀者們分享了精彩洞見:01《在明明德》在談什麼:大學教育的宗旨與使命02 師-生關係視角下的師責03 師者的良心活與倫理教育的開展3.1 師如何教
  • 大學教育如何教人向好?來自清華大學三位教授的思考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值此之際,華章公司邀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三位教授、《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作者楊斌、錢小軍和姜朋齊聚華章書院直播間,,《在明明德》在談什麼姜朋:《在明明德》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講大學育人倫理的理念部分。
  • 楊斌: 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 | 清華經管說
    9月26日,清華附中與中國教育在線聯合主辦的「中西融合,迎接未來——新時代校長領導力高峰論壇」舉行,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匯聚一堂,共話基礎教育階段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會上,清華經管學院教授、領導力中心主任楊斌分享了兩點思考,一是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二是跳出「唯商怪圈」才能「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來自清華大學三位教授的反思對話
    這個「大學」指的不是當代意義下的高等院校,而是相對過去先哲所說的「小學」而言的。小學是什麼?——「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者也。清華校歌第三段裡有一句——「器識為先,文藝其從」。「文藝」對應的是「小學」傳授的本領,「器識」則對應著《大學》開頭說的「大學」要達成的培養使命。
  • 清華經管EMBA再度蟬聯「中國最佳EMBA排行榜」榜首
    清華經管EMBA認為,EMBA學生需要的是思考大問題:宏觀問題、戰略問題、領導問題、倫理問題等,而主要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此前,清華經管EMBA也參考過國外商學院EMBA課程,但發現國外的EMBA課程與MBA課程並無二致,其參考價值不大。
  • 在中國知名學府清華經管學院,學什麼?畢業生去哪了?
    主要學習三大模塊:管理學基礎理論(戰略管理、組織行為學、營銷管理、商業倫理)、商務分析與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商務智能、大數據管理與創新、高級信息系統、大數據與社會化背景下的知識管理)、數據分析模型與方法(優化模型與方法、隨機模型、仿真、數據分析、Python在運籌學中的應用)自2019年起,清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深度加強合作,在哥倫比亞大學階段銜接專業已拓展為五個專業方向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中的《傳十章》通常被人們認定為是對「經的解讀」。個人研讀之餘認為,這一章節主要為曾參為他老師孔夫子的「經」這一章節尋找紮實理論依據。畢竟,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有人提出一種新的學說或重大理論觀點,為了能夠讓人信服和認可,一般都需要大量引證客觀事實,甚至需要以世人認可的權威著作或理論觀點作為有力論據支撐,以示為專業道統之發揚傳承。
  • ...陽光下的西雅圖 ——清華經管記「創新領導力」2017華盛頓大學...
    美國時間10月1日至7日,由清華經管學院經濟系副教授李明志老師帶隊,清華MBA45名同學,飄洋過海,齊聚華盛頓大學Foster商學院,圍繞「創新領導力」海外模塊的學習主題,共同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大秀。
  • 乘風破浪 註定不凡——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FMBA起航! | 經管...
    | 經管開學季 2020-09-02 1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會計女神肖星教授做客經管之家·學術之星直播間
    近日,經管之家榮幸邀請到國內財會專業領域超高人氣、素有「會計女神」之稱的清華大學會計系主任肖星教授做客經管之家·學術之星直播間,為網友做了主題為「會計視角公司治理研究」的精彩講座分享。教授、博士生導師、會計系主任,兼任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被譽為清華會計女神!
  • 寫作與溝通課程:清華經管學院九年思考與實踐
    寫作課,這是一門目前在國際高校,包括頂尖學府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開設的大一新生必修課。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今年的首場「清華名師教學講壇」上宣布,清華大學將在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程,計劃到2020年,該課程將覆蓋所有本科生。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開學季|歡迎你,新同學!清華-SMU財務長會計碩士2019級開學典
    2019年9月7日上午,清華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財務長會計碩士雙學位項目(以下簡稱MCFO項目)2019級學生開學典禮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舜德樓舉行。清華經管學院碩士項目辦公室主任 李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徐心教授進行開場致辭。他提到清華經管一直有重視會計教育的優良傳統,MCFO項目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財務管理領袖。
  • 清華經管說|楊斌:「學好」的三層境界
    學變成了人生的一「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我沒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的好,「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好。總書記說,學習對青年人來說,不僅該是「作為首要任務」,而更應該「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正是希望大家達到這一層境界。
  • 清華經管學院九年思索與實踐:「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課程
    與此同時,學校把經管學院列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個試點學院,率先探索改革措施。2009年8月27日,在清華經管學院200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錢穎一院長公布了新的本科培養方案。這個方案延續了清華百年辦學中的優良傳統,同時結合了經濟管理學院的特點,又吸收了國際上優秀大學的經驗,突出體現了通識教育在大學本科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