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鄴架軒·作者面對面」第23期邀請《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的作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姜朋做客清華大學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此次活動由清華大學圖書館、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及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張秋博士擔任主持人,圍繞新書《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拷問教育該如何是好,探討「學好」的三層境界。活動由學堂在線全程直播,來自清華大學校內外的多名觀眾參加了本期活動。
在作者分享開始前,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副總經理王磊,對清華大學圖書館進行了贈書。
談到這本書的緣起和立意時,楊斌老師認為,從教學、科研和校園管理這三個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倫理挑戰,倫理無處不在。倫理不僅僅是產出的內容,也是衡量學校組織者的標準。
針對書名中的「在明明德」一詞,楊斌老師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大學指的不是高等院校,指的是成人之學。
但它絕不僅僅是給大學老師寫的,更希望被更多的中小學老師讀到,中小學校長讀到的價值更大,因為中學校長對中學老師的影響力超過大學校長對大學老師的影響力。
關於副標題「倫理之基」,楊斌老師認為,教育給人帶來的倫理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所有倫理和行為最重要的基礎。並且,教育帶來的倫理觀,會成為學校的DNA,很難改變。
關於「畏因如果」一詞,楊斌老師解釋到,這是他自己深思熟慮後造的詞,這個詞是想和大家說,要像重視結果一樣重視自己的行為。
隨後,姜朋老師對「什麼是好的大學老師」進行了闡釋,強調了,作為一個老師特別重要的責任是要教育學生。關於書中提到的「教·育·學」,姜朋老師也做出進一步解答,即,教為主要是課堂之上的教導、培育;育為老師和學生在生活中的互相促進;而學,則是一種教學相長。
姜朋老師特別指出,「德、明、在」這三個字是這本書中對他自己影響最大的。
經濟管理學院的張晨老師加入討論,各位嘉賓結合時事,討論了國考、簡歷美化、面試等學生切實面臨的問題中蘊含的倫理現象。
在活動的尾聲,各位嘉賓回答了現場觀眾的熱情提問。
「延伸閱讀」
推薦語:大學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具體的途徑可以是課堂教學、科學研究,也可以是各種課外活動。無論是哪種,其間都包含了倫理的維度。它界定了教師的責任,限定了研究者行為的尺度,也關乎育人的重要指標——價值塑造該如何實現。在上述討論的大背景下,在更為微觀的層面上,越來越多的院校針對不同專業的職業倫理課應否開設、教授些什麼、如何教授、怎樣評價效果展開了探討。
「鄴架軒·作者面對面」系列活動由清華大學圖書館、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和優秀出版社共同主辦。活動精選思想文化和人文社科領域的重點新書和經典好書,邀請作者(譯者)、出版者做客清華,與師生面對面交流探討,砥礪思想,碰撞智慧,傳承文化。以書為核心,搭建「讀者—作者—出版者」的交流平臺,提供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的閱讀體驗。活動旨在營造校園的人文氛圍,提升師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助力清華「更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