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倫理之基 | 《在明明德》作者做客「鄴架軒·作者面對面」第23期

2021-02-21 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


10月22日下午,「鄴架軒·作者面對面」第23期邀請《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的作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姜朋做客清華大學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此次活動由清華大學圖書館、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及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張秋博士擔任主持人,圍繞新書《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拷問教育該如何是好,探討「學好」的三層境界。活動由學堂在線全程直播,來自清華大學校內外的多名觀眾參加了本期活動。

 

在作者分享開始前,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副總經理王磊,對清華大學圖書館進行了贈書。

 

談到這本書的緣起和立意時,楊斌老師認為,從教學、科研和校園管理這三個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倫理挑戰,倫理無處不在。倫理不僅僅是產出的內容,也是衡量學校組織者的標準。

 

針對書名中的「在明明德」一詞,楊斌老師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大學指的不是高等院校,指的是成人之學。

但它絕不僅僅是給大學老師寫的,更希望被更多的中小學老師讀到,中小學校長讀到的價值更大,因為中學校長對中學老師的影響力超過大學校長對大學老師的影響力。

 

關於副標題「倫理之基」,楊斌老師認為,教育給人帶來的倫理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所有倫理和行為最重要的基礎。並且,教育帶來的倫理觀,會成為學校的DNA,很難改變。

 

關於「畏因如果」一詞,楊斌老師解釋到,這是他自己深思熟慮後造的詞,這個詞是想和大家說,要像重視結果一樣重視自己的行為。

 

隨後,姜朋老師對「什麼是好的大學老師」進行了闡釋,強調了,作為一個老師特別重要的責任是要教育學生。關於書中提到的「教·育·學」,姜朋老師也做出進一步解答,即,教為主要是課堂之上的教導、培育;育為老師和學生在生活中的互相促進;而學,則是一種教學相長。

姜朋老師特別指出,「德、明、在」這三個字是這本書中對他自己影響最大的。

 

經濟管理學院的張晨老師加入討論,各位嘉賓結合時事,討論了國考、簡歷美化、面試等學生切實面臨的問題中蘊含的倫理現象。

 

在活動的尾聲,各位嘉賓回答了現場觀眾的熱情提問。

「延伸閱讀

推薦語:大學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具體的途徑可以是課堂教學、科學研究,也可以是各種課外活動。無論是哪種,其間都包含了倫理的維度。它界定了教師的責任,限定了研究者行為的尺度,也關乎育人的重要指標——價值塑造該如何實現。在上述討論的大背景下,在更為微觀的層面上,越來越多的院校針對不同專業的職業倫理課應否開設、教授些什麼、如何教授、怎樣評價效果展開了探討。

「鄴架軒·作者面對面」系列活動由清華大學圖書館、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和優秀出版社共同主辦。活動精選思想文化和人文社科領域的重點新書和經典好書,邀請作者(譯者)、出版者做客清華,與師生面對面交流探討,砥礪思想,碰撞智慧,傳承文化。以書為核心,搭建「讀者—作者—出版者」的交流平臺,提供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的閱讀體驗。活動旨在營造校園的人文氛圍,提升師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助力清華「更人文」。

相關焦點

  • 開學季談《在明明德》| 三位清華經管老師探討「大學倫理之基」
    應他之邀,楊斌教授首先對書名《在明明德》進行了解讀。楊斌教授提到,今天正值2020級新生入學,不知有多少同學願意給原來寫推薦信者或者其他對其入學有影響的人寫信,傾訴一番自己的想法感受。感恩可以是一種習慣,也可視為美德,更是一個廣義的倫理問題。
  • 開學季談《在明明德》| 三位清華經管老師探討「大學倫理之基」
    應他之邀,楊斌教授首先對書名《在明明德》進行了解讀。楊斌教授提到,今天正值2020級新生入學,不知有多少同學願意給原來寫推薦信者或者其他對其入學有影響的人寫信,傾訴一番自己的想法感受。感恩可以是一種習慣,也可視為美德,更是一個廣義的倫理問題。
  • 清華楊斌教授:教人學好 | 《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導言
    畏因如果  教人「學好」文/楊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每當提起或引用這句話時,我們都很清楚,《大學》起首的「大學」,不是指的現代大學、高等院校,而是相對於「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的「小學」而言,「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大人」之學,君子之道。
  • 大學教育如何教人學好?《在明明德》論大學之道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值此之際,華章公司邀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三位教授、《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作者楊斌、姜朋和錢小軍齊聚華章書院直播間,圍繞以下3個話題,與同行與讀者們分享了精彩洞見:01《在明明德》在談什麼:大學教育的宗旨與使命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的開篇目,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裡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二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大學之道,,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禮記·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整篇《大學》的綱領。什麼意思呢?是說「大人之學」或者「君子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並且推己及人,把這種品性運用到教育和引導人上去,最後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三綱領」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全書的基本骨架。今天先講「三綱領」之一:明明德。《大學》第一章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是所謂的「三綱領」。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是什麼意思。關於「明明德」。
  • 《大學》「明明德」含義的字義溯源
    【1】這明顯是用佛教禪宗的心性論和修行方法解讀「明明德」,是理學援佛入儒的明確表現之一。那麼,《大學》明明德的含義是什麼呢?本文試圖從文字字義的角度解讀《大學》明明德的含義。 一、「明明德」之第一個「明」的字義 朱熹將《大學》「明明德」的第一個「明」解釋為「明之」,將其理解為動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是顯明、彰明的意思。確如朱熹所說,「明」有顯明、彰明的意思,而且是「明」的主要日常意思。
  • 中文 ·美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九月入學,十一月已過半。獲得了大學生的稱謂,過上了每天上午兩節課,兩節課就是一上午的大學生活,認識到了「上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的真相,卻在被問到「你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問題時陷入沉默。
  • 瞳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反派角色」下的老年人
    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修行儒家的人,必須要明白德行。所以華夏善法最早就是德,厚德能夠載物。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目的在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明德,所以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個動詞,我們怎樣把我們的明德再恢復它的光明,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這是屬於自利,就是我們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學問;成就學問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