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推遲了,畢業卻未必推遲了。連日來,一波又一波的地級市、縣城推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著實讓不滿於現狀的老員工眼饞:只要是211的研究生,985的本科生,符合一些基本的條件,就可以不用筆試,直接面試錄用,待遇也是相當的誘人:有事業編制,一次安家補貼,三至五年的月生活補貼,配偶也給予安置,子女上學更不用自己忙活。
在一些地級市,甚至區縣,重磅推出這樣的政策,讓家有子女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心潮澎湃:這一下可好了,孩子終於可以回到老家工作,連老婆孩子都安排,趕緊打電話叫孩子報名。
與父母的熱情相比,在外地工作的老家人卻無動於衷。面對老家若渴的求賢心情,面對父母盼兒的心切,在外地的老家人為何不心動?
作為小縣城的人,通過考大學改變人生是一條便捷的通道,也是最公平公正透明的一條路子。尤其是作為農村子弟,考大學幾乎是走出農村的唯一出路。
人都說,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的出生已經決定了你的起跑線在哪個層次。所謂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也只不過是與同村的人相比罷了。農村的資源怎麼與縣城相比,縣城又怎麼與大城市相比。所以,能從農村中學考上大學,尤其是考上重點大學,要比縣城的學生多付出幾倍努力。
所以,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是家庭的驕傲,也是村裡甚至鎮上的驕傲。畢竟,這考大學憑的是成績,沒有高分怎麼能走進211、985?
其實,這些年政府也在思考,尤其是教育部門也在反思,當年給我們帶來驕傲的高考學生,當年給縣政府帶來政績北大清華學生,為何畢業後沒有一個回到家鄉就業?
鐵的營盤流水的兵,縣裡的一二把手幹滿一屆就去別的地方高就了,但是教育部門與學校卻一直安在。在培養重點大學的學生與畢業返鄉這二者之間,一直苦惱:當年越是成績優秀的學生,越不回家鄉就業。自己家鄉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卻為別的城市發展騰飛作貢獻,這實在是一個投入與產出相背離的現實。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在大中城市就讀211、985高校就讀的學生,他們的眼界往往要比小城市高校的學生高,所接觸的資源也豐富,當然看問題的角度與動手的能力同樣不俗。
這樣的學生畢業,又何嘗不想回到父母身邊,但是大中城市廣泛的資源、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按市場規則辦事,使得他們願意留在大中城市,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資源,打拼一片新天地。
在多數老年人的眼裡,養兒防老,尤其是現在五六十歲的人,基本都是一個孩子。現在孩子畢業了,卻留在遠在千裡之外的大中城市,不能不讓這一代人多慮。
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養育成人,供著念完大學,本想回到老家的縣城謀一個差事,自己有個依靠,也算城裡有人,走起路來腰杆子都覺得硬氣。沒想到孩子念的大學越重點,畢業後越離家遠。倒是村裡那些考上二本三本或者職業學院的,反倒回家考上公務員事業單位,叫村裡人羨慕,這些當初考上大學都敢怎麼聲稱的家長,因為兒子在縣裡哪個部門公幹,風頭一下子壓過當初考上985大學的家長。
縣城裡這種人情事故,更讓孩子在外地工作的家長有種失落感:當初考大學那麼厲害,回家考個公務員事業單位的,難道還考不過鄰居那個念三本的孩子?
回到老家,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收入穩定,福利待遇好,家裡人遇到難事也能給說個話。最重要的是,還可以經常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一旦有個頭疼腦悶的,也有個依靠。
當縣裡出臺這樣的人才引進政策,連筆試都不用,直接安排有編制的工作,還有安家費啥的,老婆孩子也照顧,這可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機會。
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多少家長趕緊打電話叫兒女報名,回家工作。
隨著我國實力的提升以及各種優惠政策的推出,近些年來,國外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地選擇回國就業。
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地級市或者縣城推出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時,卻並沒有出現大批走出去的學生回鄉貢獻的景象。
縣城求賢若渴,政策優惠再優惠,但在外的家鄉人卻更多的無動於衷。
一位直接被引進市農科院的研究生曾經感嘆:回家時的一腔熱情,不到半年就被單位裡的氣氛給淹沒了。
這位畢業於西南大學的研究生,在蔬菜領域頗有建樹,他的老家是當地的蔬菜基地,市農科院將其引進。本想大幹一場,為當地蔬菜種植提升檔次與品質,沒想到,這家掛名農科院的事業單位,就是一個養人發工資的單位,哪裡還有農業科研的影子,不多的科研經費,也不知用於何種地方。
「最讓人苦惱的是,這樣的科研單位,不搞科研,整天就是研究如何晉職稱,如何提職務,不管大事小情,都不講原則不按規定,全是靠人情。本單位如此,去外部門辦個事,也全靠人情面子,按政策該辦的,不給領導打招呼不給辦;按原則得處理的,不給辦理人員來點人情,就給你拖著。這樣的氛圍,真的與大中城市沒法比。」這位引進的研究生說。
最後,這位研究生說:這些年小城市出臺的優惠政策確實讓人心動,但是政策越優惠,說明越不按原則辦事。正因為沒有人才願意回家,沒有人才願意來落戶,才出臺這樣的優惠政策。也希望小城市不僅僅是出臺這樣的優惠政策,還要考慮到更長遠一些,或者說問一下自己,政策如此優惠,為何還是沒有多少願意回來?
這位研究生最後提醒:如果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匆忙到這樣的地方工作,最終也會像我似的,辭去工作,再去外地打拼。政策雖好,一定要慎重。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