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從學生時代起,衡量大家未來是否能成功的標準之一就是學習成績了,所以,家長為了讓孩子的學習能跟得上也費了不少心力,甚至不少孩子從很小的年紀就開始上語文、數學和英語等科目的興趣班。
但是就在家長辛辛苦苦讓孩子提高成績的時候,網上出現了一個「孩子成績好斷香火」的言論。
看過內容的人會發現這主要講述的就是成績好的孩子,其實在很多方面不如成績差的學生。有不少家長還在下面表示贊同,但其實只要認真推敲就會發現裡面的很多說法都太過片面。
因為香火和成績完全就是兩件事情,互相產生的影響,似乎無法通過科學依據來證明,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對作者的說法深信不疑呢?
其實,這主要和成功人士看待生育問題的角度有關。相信大家在平時也能發現一個現象,越成功學歷越高的人,通常思想也更開放。
而且他們會選擇只生一個孩子,很多人甚至都不想生育,而越是經濟條件差學歷低的人,反而越喜歡生好幾個孩子,這其實也側面反映了為什麼成績好的孩子會斷香火。
1)更加崇尚自由
成績好的孩子看問題比較深入,眼界也更開闊,同時也比較崇尚自由,而且這類孩子大多不會只在國內學習,會傾向於出國深造。
平時也會選擇看外國電影或者小說,喜歡吸取國外的一些文化精神,然後選擇適合自己和喜歡的方向進行深入研究。
而中國和國外的文化明顯差異在於,我國注重團結友愛和集體,而國外注重個人利益。丁克文化就是從國外流傳到國內的,而且受到了國內不少沒有生育想法的人們的支持。
很多國內的人群在看到丁克給人帶來的好處後,也會選擇讓自己輕鬆的生活方式,選擇放棄生兒育女,或者只生一個孩子,希望把多數的精力投入到自己身上。
但是部分丁克人群可能在年輕的時候因為想法不成熟,或是年紀增大後觀點開始改變,就會期望能有自己的兒女,這時或許他們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就會給自己帶來一生的遺憾。
但有些丁克人群卻一直生活的很輕鬆,因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和發展興趣愛好上,就不需要擔心太多。
2)更加重視自我
對於成績較好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需求,對後代和家族的興衰並沒有太在意。而且為了實現自我價值,他們可能就會放棄生育。
因為孩子在出生後,作為父母需要為他們考慮很多,不僅要細心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還要將自己的時間和生活分配出來。這也讓很多更重視自我的人選擇通過丁克來滿足自己對生活的要求。
對比較追求自己生活的人來說,孩子可能是他們未來享受生活,或者實現自我價值的牽絆。
與其把大多精力分給孩子,還不如聚焦在自己身上,快快樂樂自由自在的度過這一生。在沒有孩子的情況下,他們可以無所顧忌的玩樂和享受,而不用承擔太多家庭責任。
3)鑽研學問,往往會忽視婚姻和家庭的問題
成績好的孩子會喜歡鑽研學問,即使到了適婚年紀可能仍然不會選擇考慮結婚問題。
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完成學業和繼續深造上,對於自己的個人婚姻和繁衍後代問題幾乎不會考慮太多。
而隨著年齡的增大,這類人群不僅失去了原有優勢,而且自己也習慣了單身或者無子女的狀態,還會覺得有孩子反而會打亂原有的生活。
還有一個原因是等到學業深造結束的時候,成績好的孩子也開始步入了30多的年紀,在婚戀市場上競爭力開始下降。
同時由於考慮問題更加深入,知識儲備豐富,經濟狀況也較好,因此對於另一半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
大多數人的要求是能夠過日子就可以繼續相處,但是對於成績好的孩子來說,對精神和三觀方面的要求非常高,通常屬於寧缺毋濫的類型。
甚至不少人會終其一生尋找合適的伴侶,而如果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就會選擇自己度過一生。
而對於苦心鑽研學問的人,不喜歡把大多數時間浪費在談情說愛方面。他們與學問「相處」的時間比人還要多,跟人打交道就不會太圓滑,就有可能成為大家口中的鋼鐵直男和冷漠直女。
而且由於圈子較小的原因,也會導致他們沒能遇到合適的人。長時間處於單身狀態中時,對於感情的需求也會逐漸減少,最終選擇一直單身。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學歷高的優秀人,在對方一聽到「女博士」三個字後就會立馬落荒而逃的原因。
因為在大家眼裡,學問深的人不太精通人情世故,而且對家庭方面照顧的也相對沒那麼細緻,交流起來單刀直入,讓很多人都難以招架。
所以,可能在和異性相處的過程中,由於知識層面問題或者太過直接的原因,就會導致戀情不了了之,給大家造成一種斷香火的印象。
孩子成績好不好相對來說只是考量未來能否成功的一個標準,成績不好的孩子也可能在人生中獲取成功,畢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而成績好的孩子的人生雖然不一定會一直順遂下去,但也不見得會進入「斷香火」這麼嚴重的情況下。
因為很多學歷高的優秀孩子,也都最終遇到了自己的幸福,過上了想要的人生。畢竟優秀的人總會相互吸引,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品質,也會被另一個相似的人所接納,而高學歷的人雖然會選擇少生,甚至不生孩子,但他們的人生同樣能獲得幸福。
而且即使只有一個孩子,他們也會為孩子提供非常好的教育資源,孩子未來也同樣會非常優秀。只不過和以兒孫滿堂為幸福的家庭比,可能他們更多地是從實現自身價值方面感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