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翁餘
夏目漱石在1904年至1906年寫過一部長篇小說,題目叫《我是貓》,大概被魯迅翻譯過,譯名和日文相近,《吾輩是貓也》,三十多年前我在《讀書》雜誌上看過相關介紹,但具體內容現在記得不大清楚了。
這部小說我並沒有讀過,根據網上的介紹說,
"這部作品是以一位窮教師家的貓為主人公,以這隻被擬人化的貓的視角來觀察人類的心理。這是一隻善於思索、有見識、富有正義感又具有文人氣質、但至死也沒有學會捕捉老鼠的貓。"
這樣聽起來,這部小說講述的應該是個很有趣的故事,有點好萊塢荒誕喜劇式的諷刺小品加上卡夫卡《變形記》的一點點味道。
我以前對貓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興趣,不像現在這麼著迷,看見小貓咪的視頻就想也要養一隻。
我小的時候,家裡養過一隻撿來的又老又大的黑貓,那貓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其他的什麼事都不幹,原來指望它能發揮天賦能力,履行下拿耗子的天職,沒想到撿回一個吃貨加糊塗蟲,加上它又不似小小貓那樣活潑好動,和家人幾乎就沒有什麼往來,時間久了,我們竟然忘了它是一隻貓,完全的忽略了它,任由它吃吃睡睡,睡睡吃吃,反正也不差它那一口貓糧。
但是不久——好像一年不到吧,它突然在某一天一點徵兆也沒有地離開了,我完全不知道它為什麼要離開,它不缺吃,睡熱炕頭,沒有狗擠兌它,我們也不虐待它,更免去了它拿耗子的工作,這樣一個五保戶般的優待,竟然還留不住它,它像一個影子一樣,悄然的來,悄然的去,真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了。
雖然對它感情並不深,但我仍然為它的不告而別有些難過,母親安慰我,說老人都說過,貓老了要上山,是要成精了,變成山狸貓。這話讓我多少有些期盼,覺得那大黑貓大約真的是變成了狸貓,成了神秘的山精,但又隱約覺得,這樣又懶又昏聵的傢伙,怎麼可能成精呢?
但它還是決然去了,再也沒回來。從那時起,我就對養貓這件事有了不良的印記,再也沒有養過貓,生怕養不熟,某一天又不告而別。
這些年來,隨著年輕時代的度過,漸漸的我也像老貓那樣,變得慵懶了,沒事可做的時候,最愛幹的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中間還加了一件物事,就是抱著手機衝浪,浸泡在網絡的汪洋大海裡,看些爛七八糟的各種信息,像一隻昏聵的老貓那樣,懶洋洋地打發著我那寶貴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光。
我發現,我越來越像那隻懶貓了。
好友曾經對每日掙扎於拼命工作和盡職盡責之間的生活狀態大發感慨,說什麼時候,也能"賴賴巴巴"地活著就好了,不要什麼雄心壯志,不要什麼大富大貴,不要負那麼多沒完沒了的責任,就那樣"賴賴巴巴"地活著,誰也別煩我,讓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我覺得,她說的,就是我那隻跑掉的老黑貓的生活狀態。
被生活逼迫得疲於奔命的人,是不是心裏面都住著一隻懶貓,都藏著一顆想要賴賴巴巴活一下的夢想?
真的,當你累得筋疲力盡的時候,真的想像一隻完全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怎麼想,自己的時光自己隨意打發的懶貓,找個可以棲身的地方,懶懶洋洋地放鬆下自己,和這個世界做一個關係溫和的聯結。
想到《吾輩是貓也》,就想到貓的自由、空靈、慵懶、冷峻、自尊、靜默,以及像濃縮了的老虎一樣的威嚴。這大概就是貓的靈魂吧?它也許離不開人類,但是它也可以為了自由而放棄人類給予的一切。即使是慵懶,也是自顧自的慵懶,勿需討好任何人,你喜歡它自可親切,不喜歡它也不許褻玩,它是如此的孤獨卻又高傲。
如果,我們可以擁有貓那樣的靈魂,即使可能會被人指責慵懶,但只要我們能夠自己對自己全權地擁有,那難道不也是一種很值得擁有的特質嗎?
況且,表面的懶和一時的懶,誰又能看得清它下面隱藏著的快若閃電呢?
劉翁餘
2018年5月1日
劉翁餘,生活在北京的七零後,自由的文化人,以攝影和美食為愛好的職業爸爸。百年博雅道家遊學會員,太玄紫霄宮體道第一期學員。
♪
琴 以「靜 心」 書 以「養 神」
武 以「強 身」 醫 以「養 生」
道 以「修 性」
▽
生命是一條沒有規則的單行道,很多人都在路途中相遇.
有的人因某種際遇,選擇了結伴同行,今年夏天,在道教聖地武當山,
由我們攜手,共同開啟一段奇特的武俠江湖情緣.
報名諮詢:信卉老師xinhui-yao
TEL:18911731013
武當山
掃一掃,找到她
其他公共信息
道家遊學網www.daojiayouxue.com
投稿、建議、合作 xinhui-yao 信卉老師
往期精彩:
素人悟道 | 心象花
素人悟道 | 心裡的光
素人悟道 |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素人悟道 | 大道無情?
素人悟道|因道說孝
素人悟道 | 舔
素人悟道 | 慢下來
素人悟道 | 也說大師
素人悟道 | 遊學訪賈爺:此中有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