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其實也是一門語言,而且是一門日益重要的語言,無論對於升學考試,還是為日後的國際文化交流,抑或塑造民族自豪感和世界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但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需要語言環境的薰陶,在生活中,我們又不用小古文進行交流,那麼能否創造一種小古文寫作的小環境呢?
答案是:完全可行。
看了下面這些小學生設計的小古文風景,大家一定充滿疑惑:這些孩子如何練就本領的?
其實答案也非常簡單,小古文比英語好學多了。因為漢語思維根本沒有變化,只是換了幾個常用的文言詞彙而已。
不信,你可以試著寫一寫。
詩之情懷
熙雅
近日,英國有BBC節目推《杜甫》於世,眾人皆云:杜甫,乃中國最偉大之詩人也。然吾之記憶中,自識字學語,常誦太白之篇,愛之甚,以為杜甫等不及李白。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簡而不俗;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澀而難懂……子美之詩亦有上口名篇,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然,李白益多也。
至是,復讀子美太白之詩篇,方頓悟。太白之篇,重在美也,幻也,故人稱詩仙是也。子美之篇,重在實也,憂也,故其詩世稱詩史是也。前者飄飄欲仙,不顧世間紅塵,後者滄滄涼涼,一心惟系黎民。以實而論,太白之心境,非凡之人可及,狂歌縱酒,百事聊無,相與之,子美益真益實也,以百姓之憂為己之憂,以百姓之苦為己之苦,不似謫仙,不似聖人,與吏民同心,情深也。
非李白之才調粗淺,非杜甫之才調無倫,乃杜甫之情懷切矣,吾且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感國之情懷,詩之情懷,乃今日大收穫也。
畢業之念想
熙雅
或,以我年幼,不知時日之骸,既讀孔明「年與時馳,意與日去」,仍不解其意,甚不以為然,以年輕氣盛,無所憂,無所患也。不憂將有白頭之日,淚目幽幽,不憂來日,益不憂當下。
近日,吾師忽談起畢業之事。吾登時一怔,陰裡尋思,覺察去畢業,僅餘六十時日,不禁淚目。憶初入校園,誠乃年幼,但知與友嬉戲,不知來日分別之痛,惜哉,悲哉。
閱昔時之照,吾師授吾等習字,識數,吾與師、友比出遊,昔日之事歷歷在目,倘使忘卻,奈何怎般悲傷,笑意生雙靨,思來想去,無以止泣涕連聲。同學皆言吾之樂觀,堅強。然吾之淚目,感傷,惟與人分別耳,離別愁緒,自是難料。況畢業之離別,步入初中,奔走各方,應復難相見。
入夜,吾坐於窗欞之下,望盡滿天星鬥,嘆曰:「畢業之事,旦暮且至,所餘時日,且珍且惜,除此外,然則何以哉?」
粟之「戰」
孜孜
粟,乃古民之口糧。昔,始至榮,後多有戰亂,乃至於衰,豈不為爭粟乎?皆以庶民愈多,然粟不得同增,百姓渾腹中空虛,俱起義,滅現皇,立新王。
吾爺之輩,嘗為知青,雖無戰亂之事,然缺油少食。幸賴有土豆、紅薯、玉米此益食充飢。日食土豆,亦飽,然食久而膩也。
復言古戰亂時,生靈無粟而互弒,不忍食子,乃換於鄰家,食鄰家之子。或食土,以土飽肚,然腸胃不可化沙。
有詩云:「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今與古,可謂天壤之別也。
汝定不難而知,今政府之控糧倉何如嚴哉?所謂粟之戰,乃眾民嘗搶粟於市,誠國無「糧危」之兆。倘無粟,市無供,庶民無安集,國乃不定也。
讀古之失,吾等亦引以為戒,可垂休無窮也。
此乃習古文與歷史之正道也。
食之戰術
孜孜
吾往來於學堂,見一火鍋食店,名曰:三五,欲嗤笑:「此名甚庸也。」六年過於此,然未嘗進店食也。
今其門素掩,裡無一人,甚黑。時而一人延案坐,不知何也。雖為一店,主既無招客之心矣。
一日,與母無意談及其,吾言畢,母詫曰:「哀哉!吾憶少時,此店誠乃一鳴驚人,人人悉知。且更設多店於集市路街。吾與友曾偕去,店中人似呵氣成雲,揮汗如雨,行者摩肩,立者並跡。且味亦美也。」
「何為登時由盛而衰?」吾奇問。
「現人諸喜觀館之景。渝中有名之館皆如此,且食館競爭者眾也,故有興與落魄之狀。吾嘗與子比入一館,見其貌:亭臺六七座於湖之上,荷亦綻放,時蛙鳴時鳥叫,獲古人之感甚也。客喜之,此店乃愈興。有館築於山腳,有館築於水邊,館之主可謂有心矣。」
吾對曰:「人所以漸忘此店,以其舊致其敗。其無足慮創新一詞,彼店初立,因有奇之處。乃'有感而發',述有景才有感,店有景才有魂哉!」吾頓,又言道,「此戰術定事之成敗, 常言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定戰術,事之本乃立判矣。」
贈母書
張軒儀
燦燦萱草堂,焰焰春暉旺。臨母之節,吾生百念,匯集心田,乃作此「贈母書」。
亙古及今,一愛長盛,一語長暖,一人長念,此乃母親。
於母,昔有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難酬恩,有「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之難斷思,亦有「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之難掩情。今朝,母之撼人心舉亦屢見弗鮮。吾以為,一女旦作母,其勇、其毅、其堅遂莫可逾。
於子,昔有李密為母作《陳情表》,百善孝為先。吾嘗誦《弟子規》,亦乃「首孝悌,次謹信。」漫漫十月久,一朝分娩苦,吾深知母之恩,償之無盡時。
於吾,自生萬語千言。每每吾憂時、哀時、喪時,鹹為母慰吾。始於咿呀蹣跚,迢迢長路,汝之切切關懷、汝之諄諄言辭,皆乃吾心中一泓清泉。自吾青春時,中學莘莘學子之一,嘗頂撞汝之懇切言,多有不孝之處。吾之過,吾自知,雖時有爭吵紛紛不休,然心之靈犀、愛之相連,益深益厚。吾不善言吾心意,唯願以一紙載情。汝之責,吾悉謹記;汝之愛,吾悉溫暖。
汝之於吾,亦母亦師亦友!
晴雨間
張軒儀
念自然之恢恢,思晴雨之悠悠,其變幻之萬千,鹹不可測。然子瞻言:「晴方好」,「雨亦奇」,誠哉,斯言。
昔時,吾獨鍾愛于晴,其因甚簡。陽者,灌人以壯志凌雲也,乃歡愉之源,頗悅人心。吾偶有怠惰之意,睹陽之意氣,鬥志亦油然生於心矣。雨則不然,其陰鬱黯淡纏於天,繞於城,復糾於心。吾持傘行於街,人跡蕭疏,風雨寒瑟,好個「我是人間惆悵客」。
多日無雨,一朝忽降,原應是「曉看紅溼處」之柔情,竟轉為「夜闌臥聽風吹雨」之聲勢。吾立於窗前,久而不去。「一切景語皆情語」,雨可意為陰鬱,亦可謂之激昂,悉如高翁之《海燕》。吾忽恍然,陰鬱者,非雨也,乃人心。
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慣看秋月春風」非爾等可及。「也無風雨也無晴」,或順或逆須從容,再回首,皆為風景。
恰是油菜花開時
田馭馳
荊楚之疫,牽國人之心,乃舉國抗疫近三月也。今寒冬已過,春天拉開大門。
夫春雨,細似牛毛 。故鄉有一河,名曰:谷馬乾河,乃長沙支流也。此河水深平波,岸邊之景美不勝收,尤以油菜花為甚美,放眼遠望,金黃一片,似有蜜蜂、蝴蝶翩然飛過矣。
河之對岸乃一桃林,恰逢春日,五彩繽紛。更兼兩岸有身著雨衣之人釣魚,河中偶見船隻駛過。細雨濛濛,美哉!誠惟疫情風暴肆虐之後,吾乃有此閒心賞此美景也!
飛無人機
田馭馳
吾久居家中,心生煩悶,乃約友兆然兄共飛無人機。
時值三月傍晚,春雨綿綿,柳冒新芽,頗有一番美景。
吾疾走至三館復古小拱橋,會兆然兄,彼嗔曰:「孺子何故來晚?吾引領以待汝久矣!」吾謝曰:「吾之過矣,適才錯看時間哉。」
飛無人機一陣後,吾謂兆然兄曰:「汝得無未嘗玩無人機乎?」然兄對曰:「然!」吾進曰:「吾教汝飛無人機。」然兄曰:「善!」
無色將晚,細雨略略變大,吾等依依不捨,拜別。
戰「疫」告捷
劍劍
母曰:「疫情漸退,昔危之地武漢,鹹已解封。援鄂之醫者,皆陸續凱旋而歸,國人俱欣欣然。」吾亦大喜。
父方刷抖音,聞一記者訪於一醫者,問曰:「爾等戰前線,所歷之艱辛,非常人能耐,汝悔乎?」醫者答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分內事矣,為民眾安康,吾國安寧,何不願之有哉?實乃吾輩之幸也!」
疫情之所遏,緣於吾國之強凝聚力,前有白衣衝鋒陷陣,後有各方嚴防死守,吾堅信:復忍片刻,疫情定見克,美好必相望。
惜時
劍劍
光陰似箭,失而不可復得也。孔子亦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吾雖知其意,然未有切身體會。
姐長吾三歲有餘,因課業纏身,極少與吾同玩,每每出遊,彼皆缺席也。一日,姐忽邀於吾。吾大惑:「汝既初二,尚能偷閒而出,何也?」姐答曰:「學業繁重,累甚,今趁此間出遊,醒腦易情,返家且續學之。」
時天氣方晴,吾等邀母共往。
行至一小溪旁,但見溪水汩汩潺潺,歡快奔騰而去,姐嘆曰:「溪水東流不復還,譬若光陰矣。」母轉身謂吾曰:「汝之學業孰若爾姐?姐習師之所授,片刻不得閒。」吾答曰:「姐之所授,堪比吾雙倍有餘。」乃叩於姐曰:「既偷閒而出,何不閒情,而續習之?」姐曰:「雖出,凡所學概不可少,不然,追之不及也。」
聽姐一席言,吾若有所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今吾年少,自當惜時,切不可虛度之。
繪思維導圖
雷弋洲
連續幾日,語文作業均為繪製思維導圖。或圍繞某一主題為古詩分類,或要求梳理近日所閱之書。初,吾胸有成竹,謂母曰:「思維導圖,區區小事耳。」母笑曰:「噫!何以見之?」吾不服,曰:「奈何輕量?一試便知!」乃為之。
母歸,查視,曰:「汝之作甚陋矣!宜以思考為重。」母遂與吾共商議,且復做之。
次日,又繪思維導圖矣。母曰:「吾此次不幫汝也。汝自思考,看清要求,理清思路,先繪草圖,修改其次,方可繪之。」吾照其述做之,終受母之贊。
跳繩
雷弋洲
吾宅家數月,久不運動。上周起,吾復練跳繩,一分鐘內,然一百下不及也。
回望一年級,母嘗行魔鬼訓練於吾,數周后,吾竟跳一百五十上下。母曰:「今汝已不及一年級時矣。汝宜日皆練之。」吾思:「若達向之水平,進步為最,尚可求乎?」因練。且母購一高級跳繩贈於吾,吾益喜。
一周後,吾竟達向之水平。母歸,吾樂曰:「功成矣!」母驚曰:「果有之乎?吾不信,其中必有水分。」周末,母親測。果如吾之述。
有志者,事竟成。如吾日日練之,必益進矣!
手機之「謎」
孫銘璟
不知自何時起,吾常見多人偷玩手機於教室。
昨日,吾經過一同學旁,見其雙手正按動屏幕專注於一遊戲,遂疾過,行至走廊上,復見數人藏於一門後。吾乃悄然近之,從門縫中見其亦玩手機矣。且聽其細聲之語:「今日吾等藏於此,必無人發現。」「善!然仍需謹慎......」吾聽之覺其果如小偷,藏於暗處行竊一般,乃欲回教室。
途中,復見多人將手機藏於衣袋中。然手機在袋中撐出一明顯方形,師者豈能視而不見?手機迷亦或成手機之「謎」,奇哉!怪哉!
為何之人
孫銘璟
班中有一生,姓鞠,愛與老師「唱對臺」,且常問:「為何?」,於是得一雅號「為何之人」。
一日,眾生皆至操場,「為何之人」也至矣。遂至操場,鞠大聲喧談,老師聞之,乃命其至身邊。然「為何之人」不願,問曰:「為何吾必至焉?」
師曰:「但以汝未遵守則也!」「為何之人」復問曰:「為何吾未能遵守則也?」師旋即大怒。「為何之人」未及復問,師乃謂—生曰:「汝速引其至教室。」其生立執「為何之人」,趨步回教室。
,「為何之人」數次將其頭伸出窗外,或稍露其頭以觀眾人所為。眾人見之,皆笑。師亦見此景,謂眾生曰:「汝等還時必告訴其將得多『禮』於下次課矣。」
課畢,眾生疾至教室,以師之言語「為何之人」,然「為何之人」問曰:「為何?」
「為何之何」乃眾人之意,或許天下人說「為何?」之多者,誠無過此人矣。
小鬧劇
黃靖堯
班中有一人,姓梁,名博瑞,乃眾人之「開心果」也。
忽一日,博瑞推門入室,聞門後有異動,欲逃,時不及也。一人自門後撲來,擒住博瑞,大喝:「汝死期到也!」博瑞面如土色,大叫求饒。此時,聽聞一聲大叫:「我來也!」博瑞定睛一看,乃子瑞聞聲而來,心中暗道:「慘矣!」果不其然,子瑞上前口中大叫,揮拳正欲打下。博瑞使勁掙脫,大呼:「救命!」向外求援。不久,援兵至,見子瑞又已擒住博瑞,大呼大嚷,乃一擁而上。或趕子瑞,或救博瑞,頓時喊聲大噪。
博瑞見救,驚魂未定,長嘆:「我命竟保也!」周圍觀者俱捧腹大笑。鬧劇終訖。
爭芯
奕涵
吾今持筆欲學,然無筆芯也,且無意替之,遂謂於兄曰:「汝可借吾一芯乎?」
兄斷然答曰:「不可!」。
吾驚問曰:「何以?」
兄對曰:「皆汝今早笑吾,故拒之。且汝速去之!」
吾怒顏,呼之曰:「汝何量之有哉?」
兄略有愧,乃出借一芯於吾。吾接之,試其墨,但出淡痕,無以復用也。吾擲之,氣曰:「此非良芯也!」
兄反擊曰:「然吾誠已借汝一芯矣,吾不顧。」
吾益怒,斥之曰:「汝以一破芯於吾,此芯不及它芯遠矣!」吾欲搶其良芯,然兄防之甚密。吾乃覷一隙,巧奪之,兄力推吾,吾乃抓其發。適母至,大呵方止。母令兄借一芯於吾,吾謝之,後終散,然吾心中怒火良久方息矣。
捉迷藏
奕涵
值日中,吾與哥之下樓,玩捉迷藏於園內是也。
哥先藏,待吾數至十,始徐步尋之,盡作無聲,乃恨地上枯葉之踏裂聲。良久,未見其影,恐其嚇吾,遂呼之,曰:「汝可出也,吾已棄之!」
哥乃蹦出於極僻之處,且大呵一聲,唬吾即倒地。
哥惑之,問曰:「汝何畏之甚?」
吾答曰:「汝嚇倒吾哉!」
自此,吾不復玩捉迷藏於園內矣。
秋時賞楓
星月雨
秋日漸涼,偶有寒風侵身。萬木皆凋,落葉蓋地,滿目皆枯。惟林中楓樹不改其豔,仍似火似霞,紅簇枝頭,頗引人目。
適假,餘欲與友出觀楓林,餘弟急牽衣,問曰:「姐今何往?」,餘笑而答之曰:「賞楓去也。」弟亦欲同往,吾允之。
於林中,遍拾楓葉,餘弟大喜:「此葉形如雞爪,色比二月紅花,美哉!」吾與友欣然而笑,此楓樹乃木中強者耳。每逢秋風掃地,枯葉翻飛,其必現出豔紅,以灼人眼。令人於涼涼悲秋,滿目荒蕪之時,亦可覓出一番春意。